<p class="ql-block">請把竇字寫正確,不要寫成別字</p><p class="ql-block"> 竇四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閆良與富平交界的中華郡,是人們打卡的地方,每到節(jié)假日,人山人海,望前看是人,望后看還是人,人多的水泄不通。有帶小孩的,有扶著老人的,有逛熱鬧亂轉(zhuǎn)的。游客感到有興趣的地方,就多停留一會兒。</p><p class="ql-block"> 在荊山廣場中央,矗立一尊高大的鼎。鼎的上面有四大字,“中華姓氏”,下邊有“同根同祖同源"六個紫銅底黃銅大字。在它旁邊,有一塊小牌子引起我的注意,介紹中華姓氏。中華姓氏鼎以司母戊方鼎為創(chuàng)作為原型,高19、99米,收集中華民族736個姓氏。是華人世界最大姓氏鼎,《百家姓》中與黃帝有關(guān)的300個姓氏均鑄在鼎其上。中華姓氏鼎傳承,弘揚“黃帝鑄鼎,肇造中華"的人文圣德,并以此為紐帶,將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連結(jié)起來,增強華夏兒女的民族認知感。</p><p class="ql-block"> 大禹荊山鑄鼎,以象九州,推動了中華文明的進程。炎黃血脈,生生不息,中華兒女胼手胍足,篳路藍縷,逐漸從貧窮到偉大復(fù)興。華夏文明始終延續(xù)不斷,根祖脈源代代相傳。 進入黃帝祠大門,左邊見到第一亭子,上面寫著“尋根問祖"四個大字。后面就是坤元殿,大門里一副對聯(lián)映入眼簾,炎黃子孫幾州同脈,華夏共祖四海同根。房屋中間有一大圓鼎,上面刻有“宗族同根"四個大字,它的周圍由三百多個小鼎組成的鼎群,每個小鼎上有一個姓氏。隨后我掏出手機拍下竇家小鼎。</p><p class="ql-block"> 姓氏,是一個家族血脈相傳承的,它不管你貧窮還是富貴,不因貧窮就把你踢出本姓氏。你富貴有錢,都買不來別家姓氏。</p><p class="ql-block"> 竇氏家譜,竇姓出處有五種說法,一說出自姒姓,據(jù)竇氏家譜所載,竇氏為夏帝少康之后,以地名為氏;一說出自古代氐族姓氏有竇氏,分布在今陜西、甘肅、四川一帶。據(jù)《竇姓家譜》載有氐王竇茂;一說出自少數(shù)民族被賜改竇氏;一說出自戰(zhàn)國時魏國有竇公,其后代簡改為竇氏;還有一說出自周穆王賜皇后氏族為竇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一帶。竇(Dòu)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竇建德,杰出的農(nóng)民領(lǐng)袖。他在隋末唐初時期,率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軍,建立了夏國,稱雄一方,對當時的政治格局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p><p class="ql-block"> 竇漪房,漢文帝劉恒的妻子,漢景帝劉啟的母親。她從普通宮女逐漸成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一生輔佐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位帝王,見證并推動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她推崇黃老之學,對漢初的政治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竇家也從默默無名的農(nóng)家發(fā)展成漢朝頂級的名門望族。 竇科峰,男,1956年2月出生于陜西省乾縣,器官移植、肝膽外科學家,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西京醫(yī)院)肝膽胰脾外科主任,外科學教研室主任,全軍器官移植研究所主任,陜西省政協(xié)委員??哲娷娽t(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中國科學院院士。</p><p class="ql-block">竇家從古自今,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政治家,軍事家和科學家。</p><p class="ql-block"> 杜姓和竇姓不是一個祖先,它們有著不同的起源。杜姓主要起源有:出自祁姓:是帝堯裔孫劉累的后代。西周初年,唐國被滅,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在唐,劉累的后代被封在杜,建立杜國(陜西西安東南),歷代國君均稱杜伯,杜國滅亡后,其子孫以國為氏。</p><p class="ql-block"> 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如南北朝北魏鮮卑族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達呼哩氏、鄂拓克氏、達嚕噶氏、德敦氏等改姓杜;另有西域人、滿洲人進入中原后使用漢姓,也有改姓杜的情況。</p><p class="ql-block"> 竇姓的起源主要有:源于姒姓:傳說中國古代夏朝太康荒廢國政,他的五個弟弟和母親后緡逃到洛水轉(zhuǎn)彎流進黃河的地方。后緡懷孕臨近產(chǎn)期,逃出自竇,回到有仍國(今山東濟寧),生下少康。少康的兒子杼繼位后,為紀念祖母從竇中逃出,就賜她的后裔姓竇。</p><p class="ql-block">源于古代氐族:氐族分布在陜西、甘肅和四川一帶,其中一支以竇為姓。</p><p class="ql-block"> 雖然在一些個別地區(qū)可能存在杜姓或竇姓因某些特殊歷史原因而改姓的情況(如安徽舒城有“杜相如主持兩家合譜”的說法,但這并不能代表普遍情況),但從總體的姓氏起源和發(fā)展來看,杜姓和竇姓有各自獨立的起源和傳承脈絡(luò),通常情況下不是一個祖先。 前幾年,上級要求各村(組)統(tǒng)計六十周歲人員,村里派了一名中年婦女,她對村里各戶情況了如指掌,進戶給村民講清來歷,了解基本情況,下筆登記。在登記時把“竇"寫成“杜",象這類情況就有十幾多戶人家,登記結(jié)束報上級有關(guān)部門在匯總時,電腦總是通過不了,上不上去。政府又退回來進一步審核,經(jīng)過重新復(fù)查,原來是姓氏有誤,把“竇XX”寫成“杜XX”。這位統(tǒng)計人員是文化成度有限,還是“竇"字寫起來太繁呢?我們不知。總之一句話,姓氏不能因某字筆畫繁多,而去用另外姓代替。</p><p class="ql-block"> 同志,請把我們“竇”字寫正確,不要寫成別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竇四明,西安國際港務(wù)區(qū)新筑街辦新農(nóng)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