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巴孛羅·畢加索(1881 -1973)是二十世紀(jì)傳奇的偶像藝術(shù)家,影響力模跨東西方。此次展覽由香港M+博物館與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shù)館共同舉辦。展覽主題是通過畢加索與不同時期亞洲藝術(shù)家展開天馬行空和意想不到的對話來展現(xiàn)畢加索對亞洲藝術(shù)家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本次特展共展出150余件作品,其中包括60多件畢加索作品和M +博物館自己館藏的80多件不同時期亞洲藝術(shù)家的作品,這是展廳門口的海報</p> <p class="ql-block">在展覽入口處是法國攝影家羅伯特·杜瓦諾拍攝的這幅廣為人知的畢加索照片,攝于1952年。</p> <p class="ql-block">曾梵志所繪的《畢加索》2011年</p> <p class="ql-block">這次布展以四種原型設(shè)定的方式依次展開,創(chuàng)意比較新穎!</p> <p class="ql-block">第一原型:天才</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廳的布展</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中的兩個小主人公是童年畢加索和他的妹妹,酷酷的小男孩和側(cè)臉仰望他的妹妹,這是畫家嚴(yán)培明根據(jù)照片創(chuàng)作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的手》1937年,石膏模型。</p> <p class="ql-block">《女人頭像(費(fèi)爾南德)》青銅雕塑1906年</p> <p class="ql-block">《女子胸像》青銅雕塑,1931年</p> <p class="ql-block">《戴帽子的男人》畢加索1895年</p> <p class="ql-block">《赤足的少女》1895年畢加索時年14歲</p> <p class="ql-block">《藝術(shù)家的父親》1895年,常規(guī)畫法的水平己經(jīng)很高了</p> <p class="ql-block">二戰(zhàn)后日本女畫家介川并沒有像大多數(shù)人那樣嘗試西方油畫創(chuàng)作,而是獨(dú)辟蹊徑以傳統(tǒng)蠟染技術(shù)在亞麻布上染色創(chuàng)作。這組作品創(chuàng)作于1954年。</p> <p class="ql-block">林飛龍《女子與鳥》1949年。畢加索從古希臘神話中汲取靈感,古巴出生的林飛龍則從古巴宗教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畢加索與林飛龍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并將林介紹給自己的社交圈,稱他為表弟。</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一組牛頭怪題材繪畫的草圖</p> <p class="ql-block">《為??格爾尼卡》創(chuàng)作的馬頭草圖》畢加索1937年</p> <p class="ql-block">《鴿子》1942年,這也是畢加索喜歡的創(chuàng)作題材</p> <p class="ql-block">創(chuàng)作多幅《和平鴿》海報</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對齊白石的畫作也非常欣賞。齊白石也創(chuàng)作多幅鴿子題材的水墨畫</p> <p class="ql-block">《老人》1970年。從1940年代末至1973年去世,畢加索一直生活在法國南部,這段時期是他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p> <p class="ql-block">《風(fēng)景》1972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夫妻》1971年</p> <p class="ql-block">乍看一下這些都是畢加索的名作,仔細(xì)一看是對原作的重新演繹。這組畫是新冠疫情期間日本藝術(shù)家兼設(shè)計(jì)師田名綱敬一創(chuàng)作的。</p> <p class="ql-block">滿壁生輝</p> <p class="ql-block">第二原型:局外人</p> <p class="ql-block">藍(lán)色時期1901年一1904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男子肖像》1902年這是藍(lán)色時期的代表作。1901-190 4年畢加索主要以不同色調(diào)的藍(lán)色,繪畫社會邊緣人物。這段時期的風(fēng)格被稱作藍(lán)色時期。</p> <p class="ql-block">陳福善《榮華富貴》1969年,同時期的香港畫家陳福善也擅長以旁觀者的角度刻畫香港不同階層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粉紅時期1904年一1906年</p> <p class="ql-block">《亞維農(nóng)少女》是畢加索最重要的畫作,創(chuàng)作于1907年,屬于破舊立新之作,被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永久展出,這是這幅名畫的創(chuàng)作草圖。</p> <p class="ql-block">《亞維農(nóng)少女》運(yùn)用新的配色,結(jié)合了藍(lán)色時期的藍(lán)色和粉紅時期的粉紅色。</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與法國畫家喬治·布萊克創(chuàng)建了立體主義畫家。他們摒棄傳統(tǒng)的線性透視,轉(zhuǎn)而從多角度將看到的物件呈現(xiàn)在單一圖像中,它不是真實(shí)的重現(xiàn)而是重塑它。這幅《圣心教堂》創(chuàng)作于1909年</p> <p class="ql-block">蔡國強(qiáng)的《火藥畫》1988年,都是對傳統(tǒng)繪畫藝術(shù)的顛覆。</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站著的裸女》和《側(cè)躺的裸女》1908年,立體主義風(fēng)格時期。</p> <p class="ql-block">《女人頭像(費(fèi)爾南德)》1909年</p> <p class="ql-block">1920末一1930年代畢加索筆下的人物變化萬千,舉世無雙,這段時期的超現(xiàn)實(shí)主義畫作甚至有些奇幻荒誕。</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雜技演員》1930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創(chuàng)作出許多女性經(jīng)典肖像畫,大多數(shù)是與他有著愛恨交織關(guān)系的女性?!峨p手抱胸的女人》1937年</p> <p class="ql-block">《多拉·瑪爾》肖像1937年,瑪爾本身是位超現(xiàn)實(shí)主義攝影師,她是為數(shù)不多在精神和藝術(shù)層面可以與畢加索對話交流的女性。據(jù)介紹她也參與了名畫《格爾尼卡》的部分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努施·艾品雅肖像》1937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無以倫比,但在私生活方面總被垢病為"渣男"。在藝術(shù)家畢加索眼中,世界上只有兩種女人:女神和女仆。女神不可替代,女仆揮之即去。在他身邊來來往往的女性不斷在這兩種角色中切換身份。</p> <p class="ql-block">《坐在紅色扶手椅上的大美女》1929年</p> <p class="ql-block">《海邊的人像》1931年</p> <p class="ql-block">日本吉原治良《女孩和小鳥》1950年,以小鳥的眼睛遮住女孩的面目,與畢加索的《海邊的人像》有異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方力鈞《1995· 2 》</p> <p class="ql-block">曾梵志《面具·彩虹》1997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1946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臺座上的大靜物》1931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山羊頭顱、瓶子和蠟燭》1951年,上色青銅</p> <p class="ql-block">第三原型:魔法師</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山羊頭顱、瓶子和蠟燭》1952年,油彩畫。靜物不靜是畢加索的創(chuàng)作特色。</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餐具柜》1959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人物與倒影》1928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推嬰兒車的女人》1950年,青銅</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游泳者》系列,1956年</p> <p class="ql-block">韓國藝術(shù)家梁慧圭《圖騰機(jī)器人》2010年</p> <p class="ql-block">梁慧圭《肉桂板制圖》2017年,這些深淺不一的褐色表面是由不同的肉桂粉末構(gòu)成。</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有兩個側(cè)面的臉》1930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作品</p> <p class="ql-block">"畢"如畫一畫,跟隨紀(jì)錄片看一看畢加索是如何創(chuàng)作的。</p> <p class="ql-block">在互動裝置上我也涂鴉一幅</p> <p class="ql-block">留作紀(jì)念</p> <p class="ql-block">第四原型:學(xué)徒,原來大師也偷藝</p> <p class="ql-block">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房間里的阿爾及爾女人》1834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的致敬之作,共有15個版本</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傻瓜》1959年,我蠻喜歡這幅畫</p> <p class="ql-block">致敬里貝拉《跛足少年》(左)1642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1961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朝鮮大屠殺》(右)1951年,致敬哥雅《1808年5月3日的槍決》(左一)1814年和馬奈《槍決皇帝馬克西米連》(左二)1868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騎士隨從玩游戲》1951年</p> <p class="ql-block">致敬意大利畫家保羅·烏切洛《圣羅馬諾之戰(zhàn)》(左)</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仿勒南兄弟??受洗禮后歸來>》1917年</p> <p class="ql-block">致敬勒南兄弟《快樂一家受洗禮后歸來》1642年</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讀信》1921年</p> <p class="ql-block">藤原西蒙《who對who對who?一場屠殺的景象》2024年,畫中致致了畢加索的《韓鮮大屠殺》和《格爾尼卡》</p> <p class="ql-block">畢加索《手持尖刀的女人》影射他的第一任妻子俄羅斯芭蕾舞演員奧爾加,在畢加索39歲時他們生了唯一的兒子保羅。由于不愿分割共同財(cái)產(chǎn),畢加索一直熬到1955年奧爾加去世也沒離婚。</p> <p class="ql-block">致敬路易·大衛(wèi)的《馬拉之死》</p> <p class="ql-block">在展覽的尾聲又出現(xiàn)一幅"畢加索"的照片,仔細(xì)一看,原來是日本藝術(shù)家森樹泰昌假扮的。他以假臉皮、禿頭頭套、條紋水手衫向杜瓦諾那張攝影作品致敬!2010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