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茶樹采下的鮮葉,又叫做茶青,一般為芽葉,很多時候也帶著茶梗,是加工各種成品茶的原料。制作它們,就是通過相應(yīng)的工藝手段,讓茶青內(nèi)含物發(fā)生變化,以最終形成適宜的感官或品飲感受。</p><p class="ql-block"> 鮮葉是成品茶的基礎(chǔ),沒有一個好的基礎(chǔ),很難做出一款好的茶葉。名山也不例外,因為并不任何時候它們出產(chǎn)的鮮葉,都是優(yōu)質(zhì)的。好的鮮葉,必須有條件的限定。</p><p class="ql-block"> 怎樣的條件限定呢?通常,以季節(jié)、天氣、海拔、種植方式等為基底,且綜合考其變量,達標者才宜。</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因為它們不是恒定的,它們的變化,左右著茶葉內(nèi)含物的單量、相互比例及總量的多寡,進而決定了我們將獲得怎樣的品飲感受。春跟夏秋,晴與陰雨,一樣的嗎?顯然不是。消費者很多時候以原料的老嫩等級,去認定茶葉優(yōu)劣,這往往是錯誤的。</p><p class="ql-block"> 因此,原料合適,即使無名之山,也出精品茶葉;離開特定條件妄言茶好,要么是利欲熏心的舉鐮者,要么便是懵里懵懂的就戮人。</p><p class="ql-block"> 一般人由于不能如茶農(nóng)一樣觀察到種、采、制的全過程,對茶葉判斷,通常只能依賴于“看、聞、品”。這樣所得到的信息,即是鮮葉給予的語言。</p><p class="ql-block"> 鮮葉(或已為成茶)的“語言”,可以展現(xiàn)于干茶表面,更多地則是在葉底之中。它們裸呈在葉型的大小厚薄、葉梗的長短粗細以及顏色的深淺綠變上,更深藏在香氣與滋味細微的差異中。</p><p class="ql-block">它們雖默不作聲,卻包含了關(guān)于茶葉品質(zhì)判斷的所有要件。如前所述的季節(jié)、天氣、海拔、種植方式,更有加工的技法、程度、粗精,以及存儲的標準等等。</p><p class="ql-block"> 對那些“語言”熟視無睹或者不識其含義,便無從辨析一款茶,也無從明了一款茶的好賴。這非常關(guān)鍵。但是,要破解那些“語言”,須得精深的專業(yè)知識作辯證地思維,同時,還得相應(yīng)地實操訓(xùn)練,才可以達成。</p><p class="ql-block"> 不少人說自己懂茶,以去了多少茶山、喝了多少茶葉為背書;還有的聽信他人之言,說某些類別的茶葉特別復(fù)雜,無法喝“懂”。前者給一片葉,他是看不出季節(jié)、陰晴的;后者給一口湯,他是辨不出苦澀、鮮甜層次的。他們的共同之處,都在于都不懂鮮葉的語言。</p><p class="ql-block">不懂,怎么可能通茶呢?!</p><p class="ql-block"> 鮮葉(或葉底)的語言囊括了種、采、制、藏全部,是一款茶葉其品質(zhì)的絕對真相,它們一定反映在茶的香氣與滋味當(dāng)中,最終決定著我們的感官感受。不能倒推過去,又何言“懂茶”?</p><p class="ql-block"> 也因此,茶葉可能真有點復(fù)雜,也可能真比較簡單。——就看你懂不懂“鮮葉的語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