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獨自提杖背包閑逛的時候,風景、花草啥都拍,拍飛鳥更是開一時候就欲罷不能,時間一長,圖庫一大部分都成了鳥籠。今天分享這幾年拍攝名叫白頭鵯的中小型鳴禽。</p><p class="ql-block"> 白頭鵯,在香港是一種常見鳥,也是長年見的鳥,背部橄欖綠、腹部灰白色,后腦勺上有一塊明顯的白,因此而得名“白頭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01、白頭鵯屬于小型鳴禽,身長不足20厘米;背部橄欖綠、頭頂后部為白色。據(jù)說白色醒目的,是雄性,相反灰暗一點的,就是雌性。所以應該不大好分別。</p> 02、它們經(jīng)?;钴S在公園里的各種樹上,似乎什么東西都吃,花蜜、蟲子、果子什么的。 <p class="ql-block">03、這里看上去,它的胸部深灰色,腹部淺灰白</p> 04、因為它主要生活在中國,200多年前就被西方博物學家直接稱之為“中國綠色食蟲鳥”。當然,它不僅食蟲,素食也不拒絕的。 05、拍鳥不算難,但想要它配合出一張令自己喜歡的圖,卻也不是那么容易。 06、春天到來,鳥兒都比較活潑。 <p class="ql-block"> 百科介紹說,白頭鵯生活在東亞、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臺灣、香港、琉球群島等地。</p><p class="ql-block"> 近幾年拍鳥后,我注意到,白頭鵯在帝都也是常見和長年見鳥,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都是活躍分子。所以它們的生活范圍真真的擴大不少,前年,澎湃網(wǎng)還很幽默地以“北漂的它,年紀輕輕就愁白了頭”為題, 介紹白頭鵯不僅越過長江黃河,北上到帝都定居,還將生活范圍擴展到了東北,真是實實在在的北漂鳥。</p><p class="ql-block"> “長安米貴,居也不易”,那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段佳話。如今鳥兒,即便愁白頭,也要定居帝都,既顯鳥兒的適應能力,也顯示咱們帝都自然環(huán)境越來越好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7、這張是在帝都奧森公園拍到的,這個模特很友好,很淡定地、好像是長在紅葉上一動不動任我拍。</p> <p class="ql-block">08、這是在飛翔中享受黃金葡萄的花蜜呢</p> <p class="ql-block">09、木棉花這樣的大花朵,是中小型鳥兒的最愛,白頭鵯自然是不會放棄這么好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10、在漂亮的花朵前,鳥兒也愛美,擺出各種姿勢老配合。</p> <p class="ql-block">11、人家都說,鳥兒從來不擔心樹枝斷掉……其實,在這樣境況下,我常常是不懷好意地希望那果子突然斷掉了,也許還可以打飛一張。</p> 12、春天里,雙雙對對出門的幾率比較高 13、“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相對浴的也不僅僅是鴛鴦,還有白頭鵯 14、 白頭鵯,是雜食性鳥兒,昆蟲、種子、水果,花蜜、花瓣兒都吃。從食品多樣性講,白頭鵯的飲食是蠻對健康有益的,所以,它們活得蠻長,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 15、大自然的生物鏈,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接下來的16-20,是一只白頭鵯幼仔,從樹上的鳥巢掉在樹下灌木叢中,讓我就機會比較近距離目睹親鳥喂食的全過程??瓷先ビ坐B很小,可是它的食量大得驚人,鳥媽相隔不到十分鐘,就會來喂食一次,多數(shù)時候,嘴里叼來的漿果不止一顆,全部都塞進小家伙的嘴里。 16、成鳥不在的時候,這只“離家出走”的小家伙,一只在大喊大叫。 白頭鵯幼仔“離家出走”的故事發(fā)生在2017年,在影鳥技術(shù)上,橡樹還是菜鳥一枚,抓拍都還停留在“企定定(站穩(wěn))”狀態(tài),一下4張圖片是朋友的作品。致謝! 17、這次鳥媽媽銜回兩枚果子,你看小鳥的嘴張的有多大 18、鳥媽媽沒有站立,是在飛翔狀態(tài) 19、 20、一股腦把食物塞進小鳥長大的嘴里,整個過程也就一兩秒鐘。 謝謝到訪閱讀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