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龍南的老城老街</p><p class="ql-block">我利用在龍南市短暫的逗留時間,游覽了龍南的老城老街。</p><p class="ql-block">龍南建縣為公元953年,略早于老趙家“黃袍加身”的時間。原屬于五代十國的南唐。宋滅南唐后,歸宋。龍南縣因縣治在龍頭山之南而得名龍南。</p><p class="ql-block">龍南雖建縣時間不短,但建墻圍城的時間卻不長。嚴格說,直到明朝成化年才有了磚砌的城墻。往后的歲月,城墻多有毀建。最新一次修復(fù)是2023年。</p><p class="ql-block">龍南老城是沿渥江西岸和桃江東岸修建的。這兩條江可以說是龍南人的母親河。渥江流經(jīng)龍南城的東邊,又稱“東江”。桃江流經(jīng)龍南城的西邊,又稱“西江”。兩江在龍南城北挽月樓處交匯。交匯處的尖角叫“犁頭嘴”??此锹詭Щ《鹊牡冗吶切?,確實像犁頭的形狀。</p><p class="ql-block">對龍南老城,我只從下荳行門走到了挽月樓。也就是沿著渥江而行,對桃江只凝望了一會兒。讓我不解的是一個叫“下荳行”的城門。按常識,古人給古城門起名都是很講究的,或是威武或是文雅??升埬侠铣堑摹跋虑W行門”卻把我看糊涂了,不知所云。并且,龍南政府還專門立了個“下荳行”牌坊。想必這個“下荳行”是有來歷的。我問了人,也翻閱了政府網(wǎng)頁,才知道這“下荳行”還真有來歷。原來,龍南在歷史上豆子的生意做得很大,而“下荳行門”就是豆子的裝卸碼頭。日積月累,這里就成了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集散中心??梢姟跋虑W行”雖不威武,也不文雅,但接地氣。</p><p class="ql-block">龍南的老街指的是指一條滿是騎樓的老街。這應(yīng)該是百年前龍南城的主要商業(yè)街,它保存了龍南縣所有傳統(tǒng)的有名商鋪。老街不長,約200米,規(guī)模也很小。這反映了百年前龍南的商貿(mào)活動的實際情況。龍南地處江西南陲,和廣東挨著,原本是人煙稀少的縣份。解放時的縣城人口估計連一萬人都不到。更不用說上個世紀(jì)初了,那人口就更少了。所以,小小的龍南縣,百年前有這么一個規(guī)模的商業(yè)街已經(jīng)是很繁華的了。</p><p class="ql-block">更奇怪的是這個騎樓老街的名稱,它的街名明明是解放街,可老百姓卻都叫它“黃道生騎樓老街”。黃道生是龍南一家商號的名號,是做布匹生意的。這家商號怎么會成為地理標(biāo)號了呢?原來是黃道生在龍南民眾的口碑很好,聲譽很大,慢慢的“黃道生”三個字就成為地理坐標(biāo)了。就像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大樓那樣。</p><p class="ql-block">我逛龍南老街時,還參觀了一間漆器作坊——客家漆料館。據(jù)稱這是龍南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該非遺的傳承人是一位中年男性,談吐優(yōu)雅。他的作品讓我頗感驚奇,因為他的漆器作品看上去完全不像傳統(tǒng)漆器,倒像是瓷器。</p><p class="ql-block">龍南的客家圍屋我早先是去過的,這次再游覽了它的老城老街,感覺蠻好的。</p> <p class="ql-block">下荳行牌坊</p> <p class="ql-block">龍南老城城墻。</p> <p class="ql-block">下荳行城門。</p> <p class="ql-block">老城城墻。</p> <p class="ql-block">渥江。又稱東江。</p> <p class="ql-block">桃江。又稱西江。</p> <p class="ql-block">挽月樓。</p> <p class="ql-block">犁頭嘴。</p> <p class="ql-block">龍南三江匯流處。桃江與渥江匯流的三角地帶就是犁頭嘴。是不是很形象啊?</p><p class="ql-block">這是無人機上升到500米極限高度所拍攝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下荳行門。</p> <p class="ql-block">老城墻。</p> <p class="ql-block">老城內(nèi)民居。亟賦客家民居特征。</p> <p class="ql-block">騎樓老街。</p> <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名商號。</p> <p class="ql-block">客家漆料館。</p> <p class="ql-block">龍南縣最高權(quán)力機關(guān)大樓。</p> <p class="ql-block">龍翔大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