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中國書法大會(第二季)第一集

難得糊涂

<p class="ql-block">中國書法大會(第二季)第一集</p> 山河不變? 文字永存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龍洋:冬去春來,花落花開,全新書法大會如約而至,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從未斷流,文字是文明維系的重要紐帶,文字的誕生凝結著中華先民的宇宙觀、天地觀、道德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書法作為文化藝術的瑰寶,它與文字的誕生緊密依存。本季書法大會從古文字中溯源書法,從碑刻手卷中品讀書法,在江山勝跡中尋找書法,共同感受“深心托豪素,懷抱觀古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示書法魅力 書寫時代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現場邀請的二十位書法愛好者</p> <p class="ql-block">書法愛好者以現場書寫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傳承書法經典 致敬中華文化</p><p class="ql-block">“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出自東漢斑固的《漢書》,這既是兩千年前對中華大一統(tǒng)的贊譽,也是今天時代精神的寫照,本季書法大會每一集都會去一處書法勝地,探究中國書法的奧秘。</p> <p class="ql-block">看著這壯麗不改的山河,會更明白:文字之美,恒久不變!文字閃爍著璀璨的智慧,讓文化代代相傳。</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文字在耳邊低語,訴說著祖先前行的艱難,描摹著不懈追尋的腳步,他們曾觸碰這蒼茫的山河萬物,才感悟出這世代相承的文字。</p><p class="ql-block">見過峻峭的山峰,才能懂得瘦硬的筆畫;走過縱橫的塵路,才能體悟有致的章法。</p> <p class="ql-block">尋文,尋溝通天地之文;</p><p class="ql-block">求字,求記錄古今千載的字。</p> <p class="ql-block">高低掩映,聳立向上,此為“山”。</p> <p class="ql-block">秋草未衰,寒風難掩生機,挺立向上,可成一字--生。</p> <p class="ql-block">雙手同向,通力協作,這就是“友”。</p> <p class="ql-block">《說文解字·敘》中有言:“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p><p class="ql-block">人之步趨也謂之“行”</p> <p class="ql-block">徑直而行,心無旁騖,謂之“德”</p> <p class="ql-block">文字書寫著民族的根脈,讓文明綿延不絕,生而為人,行于天地,人始終要挺立在天地正中。</p> <p class="ql-block">樹谷曰田,阡陌之制也。</p> <p class="ql-block">怒也,武也,為馬</p> <p class="ql-block">萬物之精,上為列星。</p><p class="ql-block">山河不變,文字永存!</p> <p class="ql-block">觀象于天,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六書造字,契刻甲骨,傳承之維系,文明之精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集書法大會第一季帶你走進第一個文化勝景是--殷墟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龍洋:詩經有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透過殷墟的吉光片羽,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殷墟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考古學圣地,這里出土了大量甲骨遺存,我們知道甲骨文是漢字的起源,而中國書法又和漢字緊密地相伴相生,本季書法大會就先從甲骨文說起。</p> <p class="ql-block">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河南安陽殷墟發(fā)現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體系漢字。迄今為止,已發(fā)現有字甲骨約16萬片,單字數量已達4000個左右,甲骨文已表現出文字之美。</p> <p class="ql-block">點評嘉賓叢文?。执髮W教授):甲骨文是目前發(fā)現最早成體系的文字,距今已經三千多年,它的發(fā)現迄今為止大約有4000個單字,可以認識的超過1500多個字。甲骨文字出土之后,第一個重要意義是真實地揭示了商代的歷史,印證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甲骨文最早是用來進行占卜的文字,記錄年代和問的學考稱之為“卜辭”,經過事后把驗證也寫進去叫“驗辭”,占卜時甲骨上的裂紋叫“卜兆”,裂紋的方向影響著書寫的格式,大多數為豎寫、右起、向左行,就形成了中國書法穩(wěn)定三千年之久的章法和書寫形式。</p> <p class="ql-block">點評嘉賓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其實甲骨文的發(fā)現是一個識貨的問題,甲骨最早入藥,用于安神、疏肝、明目,1899年國子監(jiān)祭酒金石學家大書法家王懿榮病了,開藥用龍骨,買回龍骨發(fā)現上面有刻畫,憑他深厚的在文字基礎,認為這就是一種古文字,這時候甲骨文才被發(fā)現了。中國人好古,發(fā)現是古代的文字后好多人買進,1928-1937年殷墟就發(fā)掘了15次,當時出土了2.4萬片甲骨,初步建立了中國考古系統(tǒng)。所以殷墟考古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之首。新中國成立后又開始有組織有體系的在安陽殷墟進行發(fā)掘,迄今為止發(fā)掘出的甲骨超過16萬片,文字數量有100萬字以上,當然,好多文字是重復的,因而現在有單獨成立的文字約4000個。所以,甲骨文不僅僅意味著一種古老的文字、一種古老的文明,還意味著中國由這樣古老的文明走向現代化的過程,這個也是至關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點評嘉賓陳志平(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從書法的角度來說甲骨文的特征。書寫一般用的是毛筆,甲骨文是契刻的,是有深度的,對于書法產生的影響“力透紙背”、“筆中用力”等觀念,為后來的書法審美奠定了好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這片甲骨是現存于國家博物館里的一片很有名氣的,學界稱它為“王往逐兕”。</p> <p class="ql-block">龍洋:說“王往逐兕”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最早的一場車禍,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叢文?。哼@片甲骨很有名氣,首先它是(商王)武丁時期的一個代表作,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中間和在側的是單刀刻,左側是重刀,一個筆畫是兩次完成,粗細不一樣,力度、風格也有差異,時間也有差別。</p> <p class="ql-block">叢文?。荷檀颢C是一項重要生活內容,,每每商王都親自參與,獵前占卜問貞人,貞人說有災禍,驗辭記載:王出去了,一個叫由的趕車翻車了或撞車了,一個叫“子央”的人從車上墜下來了,這是歷史上最早的一個車禍被記錄在了甲骨上。</p><p class="ql-block">龍洋:特別有意思的是我們現在看到中間畫著兩個輪子的車子中間車軸斷開了,后來還有車翻過來了,意思王后來翻車了嘛,透過同一個字看到甲骨文象形,它就像畫了一幅畫似的,透過畫是不是可以說甲骨文后來發(fā)展為書法有它的必然性?</p> <p class="ql-block">蒙曼:肯定是。其實,中國的文字是什么,文是文,字是字,文是獨體的,字是合體的,比如畫一個太陽“日”、一個“月”,把日月組到一塊就是“明”,“止”和“戈”組到一起是“武”,所以文是文,字是字。但無論是文還是字,一開始都是以圖畫為基礎的,是圖畫的寫意和抽象化,以線條為載體,線條構成了中國審美的一個獨特的基礎--表意文字,它允許充沛的想象力,跟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龍洋:從造字法上也說明了,從甲骨文到形成的成熟的中國書法是一定有它的必然性的。</p> <p class="ql-block">龍洋:書法 無色而具圖畫之燦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合諧。漢字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很高的審美特質,它具有表形又表意的豐富內涵,體現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巧思。</p> <p class="ql-block">互動環(huán)節(jié):識讀甲骨文</p><p class="ql-block">書友是來自天津的電力工程師:</p><p class="ql-block">胡志斌</p><p class="ql-block">第一輪第五個“王”錯答成“立”</p> <p class="ql-block">第一輪正確答案</p> <p class="ql-block">第二輪正確答案</p><p class="ql-block">選手答案:非同小可 正確</p><p class="ql-block"> 正大光明答錯了正和光</p> <p class="ql-block">書友現場用甲骨文、篆、隸、草、行、楷六體書法書寫: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甲骨文小學學生書寫的甲骨文</p><p class="ql-block">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現場書友書寫成果</p> <p class="ql-block">龍洋:孔子刪《詩》《書》,定禮樂,</p><p class="ql-block">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p><p class="ql-block">“四書”為政 “六經”皆史</p><p class="ql-block">石經之首 一以貫之</p> <p class="ql-block">《中國書法大會》(第二季)推薦的第二件書法作品</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經》現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情景演繹:熹平石經</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經始刻于東漢末年,是中國最早的官定儒家經典刻石,東漢名臣蔡邕主持了全部的校定、書寫及刊刻工作。</p> <p class="ql-block">“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始刻于東漢熹平年間的熹平石經既是漢隸經典代表作,更是中國官方刊刻石經之始。由蔡邕等人奉詔正定經本文字,將《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論語》《公羊傳》等七部儒家經典,以隸書寫成,刻于46塊石碑之上,并立于洛陽太學門外,是東漢官方石刻“教科書”。</p> <p class="ql-block">全經由隸書寫成,是中國書法史上漢隸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經字體結構方正,字形規(guī)矩,點畫排列勻稱穩(wěn)重,剛柔相濟,優(yōu)美雄渾,雍容華貴,代表了漢隸的標準寫法,展現了廟堂之氣。</p> <p class="ql-block">叢文?。骸鹅淦绞洝肥强淘谑^上的儒家經典,同時也是書法史上的經典。<span style="font-size:18px;">《熹平石經》在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作品,很多人書丹,風格迥異,但總體書寫者代表的是廟堂之氣,官用書法,是標準的隸書寫法,它非常注重整體的秩序感和整篇的美感效果,字體方正謹嚴,點畫非常結實,鐵畫銀鉤感覺非常強烈,特別是撇捺長橫波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熹平石經》不反開啟了后世刊刻石經的先河,也開啟了三國曹魏時期隸書的先河。</span></p> <p class="ql-block">蒙曼:開始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后來因為《樂》沒有文字,就被刪除了變成了五經了;四書是唐宋時際《禮記》受到學者們的尊崇,所以從《禮記》里抽出《大學》《中庸》,讓它獨立成篇,再加上《論語》《孟子》,叫四書。</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經》是一個大的整個刻經用石頭做教科書的系統(tǒng),用統(tǒng)一的隸書刻石立在門外讓學者觀覽,當時就是“車馬填咽”;另外,中國最為經典的經書都以石頭這個最為厚重的形式保留下來,文化也得以傳承!</p> <p class="ql-block">龍洋:蔡邕見孔子那是700多年前的至圣先師,我們見蔡邕是是1800年前的鴻儒博士,相信大家以后去博物館再見《熹平石經》,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互動環(huán)節(jié):關于四書五經的名句</p><p class="ql-block">第一位書友是來自寧夏銀川的體育老師</p><p class="ql-block">汪建邦</p><p class="ql-block">前后教了600多名書法學生,學生說:我的書法是體育老師教的!</p> <p class="ql-block">題目:請根據左側名句與右側經典經集對應</p> <p class="ql-block">選手答案:正確</p> <p class="ql-block">蒙曼:這幾個選的特別好。第一個“民為邦本 本固邦寧”這是《尚書》,《尚書》是上古時代國家最大政治事件的記錄,夏朝大禹的一個孫子太康,政治沒搞好被人趕走了,他的兄弟一起作《五子之歌》提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為邦本 本固邦寧”,意思是: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守住了,國家才能康寧,這是中國民本思想非常早的表述,并且一直傳承下來,“以民為本”“以人為本”都是這個道理;第二個“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家最重要的兩個事,一是祭祀把權力傳遞下去,二是打仗開疆拓土,既繼承了先代又傳遞著新的時代信息的一種特征;第三個《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最好的比興手法,也是中國的哲學思想,“生生之德”“生生不息”!</span></p> <p class="ql-block">叢文?。汉芏嗳艘苫鬄槭裁础懊駷榘畋尽钡拿袢绷艘还P,因為文字出自唐代的《開成石經》,民字缺一筆是為了閮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開成石經》書法的字形高、開闊,用筆有力量,風骨、力度、節(jié)奏感都有很多美的東西值得我們今天學習。</p> <p class="ql-block">互動環(huán)節(jié)的第二位書友是來自上海的職員</p><p class="ql-block">范佳妮</p><p class="ql-block">她的題目是左側的名句和右側的典集準確對應</p><p class="ql-block">選手答案正確</p> <p class="ql-block">蒙曼:第一個“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一看就是出自《周易》,是乾卦嘛,天的陽氣使萬物得以滋生,元朝的國號叫“大元”就是從《周易》而來,從五經儒家經典而來;第二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來自于《禮記》,《禮記》把社會分成不同層次,小康之上就是“大同”,現在我們國家實現全面的小康了,奔向“大同”了,大同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然后“選賢舉能,講信修睦”,過上了美好的生活;第三個出自《論語·泰伯》篇,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講的</span>“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要做士,一定要非常地剛毅非常努力,因為任務重道路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把仁義的“仁”當作任務,當作畢生追求的夢想,這個任務難道不重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一直到死才能結束這個追求,這段路難道不遠嗎?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送給在場所有的書友。</span></p> <p class="ql-block">全場書友共同臨寫 東漢《景云碑》(局部)</p> <p class="ql-block">叢文林:《景云碑》和《熹平石經》都是漢靈帝時期的作品,《景云碑》過去歷史上沒有記載,長江修大壩時國家考古隊分段發(fā)掘,挖出了《景云碑》下半截,在很遠的地方找了很長時間才發(fā)上半截,所以這個碑很難得。《景云碑》保留了隸書手寫體的一部分特征,尤其是波挑后代叫“擊石波”或“雁尾”,一般的“蠶頭雁尾”是轉筆出去,而這個是直接挑出去,少了一個轉曲的環(huán)節(jié),它有意外之美。</p> <p class="ql-block">陳志平:點評王怡霄書友的書寫,漢隸的主要特征是“蠶頭雁尾”,蠶是蟲在地上爬的痕跡是直的,雁是鳥飛行是波勢,用筆縱向的用力很實,橫向是追求痛快的,只沉著是不行的還要痛快,只痛快不行還要沉著,這位書友做的很好。</p><p class="ql-block">叢文俊補充:出雁尾時筆應該有一個細微短暫的停留,不是有意的停留,之后硬挑出去才能見風骨,而這位書友是直接轉出去的,別的在掌握字形和基本用筆都是蠻好的。</p> <p class="ql-block">書寫成果展示一</p> <p class="ql-block">書寫成果展示二</p> <p class="ql-block">書寫成果展示三</p> <p class="ql-block">龍洋:上宗秦漢 疏密典雅</p><p class="ql-block"> 方寸天地間 觀雕琢神采</p><p class="ql-block"> 取意書香 渾厚活潑</p><p class="ql-block"> 刀筆鑿刻處 有昂揚大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集書法大會推薦的第三組作品是</p><p class="ql-block">中國印</p> <p class="ql-block">情景講述:印跡三千年</p><p class="ql-block">講述人:王斑</p> <p class="ql-block">2009年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一枚沉睡三千年的印章,青銅材質,兩厘米見方,有一個穿繩子的鼻鈕,由于銹蝕嚴重印文難以辨識,經x射線透視最終確認了印面上方是兩個“工”字形花紋,下方是一個向下的月牙形,和它一起出土的鼎和爵鑄造了同樣的圖案,原來它們是一個家族的族徽,出土于腰部,考古學家認為是一個商朝貴族的私印。</p> <p class="ql-block">這樣的殷商印章有六枚</p> <p class="ql-block">三枚考古出土于殷墟</p> <p class="ql-block">另外三枚則是傳世文物,最早見于上世紀初的印譜。甲骨文的“印”寫作:左邊一只“手”,左邊一個“人”,這是一個會意字,表明在做按壓的動作,這與后世用印有著某種淵源。除了造型一致,殷墟出土的印章已經具備了印識、印記的功能,是中國印文化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這是三枚戰(zhàn)國青銅璽印,分別來自燕國、齊國和魏國,平陰都司徒、司馬敀鉩、文臺西疆司寇,這里出現三個官名司徒、司馬和司寇。關于“印”《說文解字》解釋為“執(zhí)政所持信也”,印與信的緊密關聯,產生了中華文化中源遠流長的印信文化。</p> <p class="ql-block">當一枚印章開始使用,就意味著一個承諾一種信任。!</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陜西咸陽韓家灣發(fā)現了一枚印章2.8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和田玉雕成,印面陽刻篆書“皇后之璽”四字,字體莊重舒合,刀法自然嫻熟,研究人員推測是這位皇后就是,大漢第一位皇后呂雉,<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后之璽”是現存唯一的漢代帝后璽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而它的結構、形制與篆書印文,是典型的漢印風格,成為后世兩千多年的基本樣式,一直延續(xù)至今。后人站在藝術的立場去看待古印章,稱為“篆刻”。</span></p> <p class="ql-block">從北宋開始,印章以文人印記的方式進入書畫,并逐漸發(fā)展成一門獨特的印學,詩、書、畫、印融會一體,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精粹的審美體系,方寸印面間,記錄著中國印的三千年!一枚小小的印章都留著深深的烙印,不僅留在紙上,更留在我們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龍洋:通過演繹,我們看到了印文化的發(fā)展史,在中國文化里,一枚小小的印章,卻有著極其深刻的含義。古人講“印者,信也”,故有“印信”一說。</p> <p class="ql-block">陳志平:印信跟書法的關系非常密切,“詩 、書、畫、印”背后蘊藏著非常深刻的道理,中國的藝術是印向畫看齊,印和畫向書看齊,書畫印向詩看齊,<span style="font-size:18px;">“詩 、書、畫、印”向</span>人心看齊,形成一個逆向提升的道路?,F在的印用在書法作品上,造成形式上的美感作為書法的補充;書畫有一個形容叫“心印”,其實書畫也是印,只不過它是印心的,這種鏈接方式,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的藝術精神和藝術門類橫向聯合的關系。</p> <p class="ql-block">叢文?。河〉臍v史很久,遠在上古時期已經有了標記式的形式,新石器時期的陶器為了分辨制作者打上印記,這個和印章的作用是一致的,需求已經出現了。目前能見到最早的實物印是商代的三方青銅印,內容是族徽或意象不明的特殊印記;大量的印是在戰(zhàn)國時期發(fā)現的,官印、私印、政府部門印和特殊?。ɡ玉R印);漢代以后印大量普及,無論公用私用,從帝王官屬到私人書信往來都要用印,并且為了取得信任特別是保密,都要在簡牘交接處用封泥封上,再打上?。挥癍t也不難見,主要標志著身份,一般官用的都喜歡用青銅銅璽,鑄款為最普遍的,臨時用鑿刻的叫“急就章”。</p> <p class="ql-block">叢文?。河幸粋€極其特殊的印是26面,中國僅此一件,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三代“老丈人”印,獨孤信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唐高袒李淵的父親和隋開國皇帝楊堅,是“三朝國丈”,有很多官職,為此刻了這方印,共有26面,是一個“紀念品”式的印章,更多的是觀賞的形式。這也說明中國印章對文人士大夫深刻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龍洋:無論是厚重大若玉璽,或是文人用的小小閑章,都會感受到,印章是方寸之間,但卻打開了中國文化的時間隧道,讓我們得以穿越歷史,去探究背后的社會形態(tài),以及中國人的思想追求,所以,這當中也包含著中國人獨有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蒙曼:浪漫是一方面,它也包含著中國非常嚴謹嚴肅的事情,“印者,信也”。</p> <p class="ql-block">蒙曼:“滇王之印”是1956年在云南晉寧出土的小方金印太重要了,證明古滇國是真實存在的,中央政府對古滇國實行著有效的管理,云南自古就是我們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蒙曼:還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官印系統(tǒng),它的形制、規(guī)格、字體都有極其嚴格的要求。一直到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印,也是有非常嚴格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蒙曼:說到浪漫就是閑章的問題,后來的印和文人情懷聯系起來了。宋朝以后,文人大量進入刻印的行列,他把自己的情致融入到印信之中了,刻的印是他的心聲,鄭板橋愿為“青藤門下牛馬走”,是說我給徐渭做牛做馬都是情愿的,這就是閑章反映文人的情懷、心志,這是中國印的兩方面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關于印章的現場互動答題,現場選取兩位書友識讀印文</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互動答題書友是來自遼寧朝陽的喬立萍</p><p class="ql-block">題目是分別識讀五方印章的印文</p><p class="ql-block">答題結果:正確兩個</p><p class="ql-block">第一個“萬歲”,第二個“宜子孫”</p> <p class="ql-block">正確答案</p> <p class="ql-block">叢文?。骸叭f歲”是戰(zhàn)國璽當中的秦璽,是標準的小篆;“宜子孫”是在書畫收藏中見到的清代乾隆時候的印章;“圓明園”的明字好認,“圓”是“鼎”上邊一個圓,西周的字就是這樣,唯獨后邊花園公園的“園”沒有出處,字形只見于清代《六書通》,這種字沒有源流;“紹興”是鳥蟲書,既是地名,又是宋高宗所用的連珠印,“興”的上邊是鳥形,下邊是兩個龍形,“紹”字左邊的偏旁就用甲骨文金文中神仙的“神”那種寫法,實際就是一個完整的鳥形,一個曲線來代替;“乾隆”上邊是乾卦,后邊花紋中間的“隆”字好認。</p> <p class="ql-block">第二位互動答題書友是來自湖北武漢的許詡老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題目是辨識五方印的印文</p><p class="ql-block">答題結果:全部正確</p> <p class="ql-block">蒙曼:看了前面那么多印,只有這五方印的內容我是真的認出來了的,因為認出幾個字就知道是一句詩嘛。第一方只要認識后面三個“見南山”,就知道是“悠然見南山”,它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心態(tài),寫書法也需要這樣的心態(tài);第二個“一片冰心在玉壺”,是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種冰清玉潔的自我篤定感;“筆鋒殺盡中山兔”是李白寫給懷素的,“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李白非常形象的贊美懷素,讓人知道懷素的書法有那樣的氣勢和靈動感;“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毛主席也我用這句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保f的是:天如果有感情的話,看見人事變遷,它都會變得衰老,可是人如果有精神是不會老的,體現人活潑潑的精神的是“吾輩豈是蓬蒿人”,這也是李白的《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樣的幾句詩送給書法大會特別好,我們得有“悠然見南山”、“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能靜下來的修養(yǎng),才能“筆鋒殺盡中山兔”“吾輩豈是蓬蒿人”!</p> <p class="ql-block">龍洋:印章雖小,內涵卻很豐厚,下面的書寫環(huán)節(jié)邀請現場二十位書友,用毛筆寫下自己最喜歡的一枚閑章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書友書寫展示</p> <p class="ql-block">龍洋:一枚枚印章緩緩升起,這當中既有篆刻巧思,更有昂揚大我,而它們也象征著緩緩升起的翰墨文心,當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傳承三中華文化的不竭之力!</p> <p class="ql-block">龍洋:當文明的火光穿過甲骨的縫隙,當鐫刻著箴言的石經拔地而起,當承凝聚成一枚小小的印章信,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相伴相生,在烈火中鍛造,在雕刻中成長,在無數中國人的心中綻放,承載著歷史,訴說著傳承,書寫著綿延不絕的中國故事!</p> <p class="ql-block">觀后感:本季書法大會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更有內涵,更能激發(fā)觀者的思考,它提示和演繹了書法的意義--歷史和文化!殷墟甲骨文呈現文字發(fā)展的淵源歷史,以及先民們探索前行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繼承和發(fā)揚;《熹平石經》是國家教育的典范楷模,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典集既是文化綿延傳承的需要,又是中華文化從數千年發(fā)展到今天的偉大歷程寫照;印者,信也,印章既是獨屬于中國人的藝術形式,又表達著中國人誠實守信勇敢堅強的民族精神,同時也包含記錄著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做為一個中國人,一個書法愛好者有責任有義務也有信心去做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