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陽春三月,春光明媚,2025年3月19日,我們從汕頭南澳島出發(fā),踏上了前往潮州古城的旅程。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位于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qū),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潮州古城始建于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以其深厚的潮汕文化底蘊、豐富的歷史遺跡和精美的古建筑群而聞名遐邇,成為無數(shù)人心中的向往之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韓文公祠</span></p><p class="ql-block"> 韓文公祠,一座紀念唐代文學巨匠韓愈的祠宇,始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是中國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韓文公祠之一。這里依山傍水,環(huán)境清幽,祠內(nèi)詳細記錄了韓愈在潮州的治績及其深遠影響,彰顯出一代文宗的風采。</p> <p class="ql-block"> 走進韓文公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韓愈《師說》中的名句石刻:“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句箴言仿佛穿越千年時光,直抵人心,讓人不禁駐足沉思。</p> <p class="ql-block"> 祠中的碑刻數(shù)量眾多,內(nèi)容豐富,它們不僅記載了韓愈的生平事跡,更表達了后人對他文學成就和道德風范的崇敬之情。每一塊碑刻都仿佛是一部歷史的縮影,訴說著韓愈的傳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登祠之路</p><p class="ql-block"> 沿著蜿蜒的石階拾級而上,每一步都仿佛在與歷史對話。這條通往韓文公祠的道路,不僅是一段物理的攀登,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p> <p class="ql-block"> 祠門上方,一塊藍色古隸書石匾赫然在目,上書“韓文公之祠”四字,筆力遒勁,氣勢恢宏。門框石裙板砌筑平整,淡綠色軟磨磚墻面更添幾分清淡文雅與沉靜端肅。</p> <p class="ql-block"> 劉海粟(1896-1994)題寫的匾額“百世師”懸于祠內(nèi),字跡蒼勁有力,盡顯大師風范。這短短三字,卻蘊含著對韓愈無盡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祠分前后兩進,前為門廳,后為三開間正殿。整個建筑布局嚴謹,結構精巧,處處彰顯著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匠心。</p> <p class="ql-block"> 正殿中央,一尊韓愈坐像端坐其中,威嚴而慈祥。上方懸掛的“百代文宗”匾額,由原北大校長周培源(1902-1993)題寫于1984年,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韓愈的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 正殿內(nèi),歷代碑刻琳瑯滿目,其中“功不在禹下”尤為引人注目。此語原為韓愈稱贊孟子所言,后由明禮部右諫沈伯咸題寫并立碑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成為后人對韓愈治水功績的高度評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侍郎閣</span></p><p class="ql-block"> 侍郎閣位于祠后的山坡上,雙層仿古結構,建成于1989年。這座閣樓是為了紀念韓愈而擴建的景點,平臺垂壁鑲嵌著巨幅題刻“吾潮導師”,閣前平臺立有韓愈石雕胸像,栩栩如生,仿佛韓愈正凝視著這片他曾經(jīng)治理過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站在侍郎閣前的平臺上憑欄遠眺,韓江與廣濟橋盡收眼底。江對岸,潮州古城環(huán)抱于潮州新城之中,古今交融,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廣濟橋</span></p><p class="ql-block"> 潮州廣濟橋,又名湘子橋,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位于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lián)結東西兩岸。它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是古代廣東通往閩浙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潮州文化的歷史地標,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A級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廣濟橋共計30個樓閣亭,采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形態(tài)各異,美輪美奐。這些樓閣亭不僅是建筑藝術的典范,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仿佛一座座小巧玲瓏的藝術品,點綴在韓江之上。</p> <p class="ql-block"> 站在廣濟橋上,遠眺橫跨韓江的金山大橋,古今橋梁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壯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 廣濟橋的浮橋部分由18只木船橫向并排連接而成,船中央鋪設木板作為橋面。浮橋兩端用鐵鏈固定在梁橋的雞頭墩上,隨水位漲落而高低變化。浮橋可啟可閉,閉合時連接兩邊的梁橋,方便行人過江;開啟時則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展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廣濟門城樓</span></p><p class="ql-block"> 廣濟門城樓扼守潮州古城東西要沖,是潮州城區(qū)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它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建筑風格與廣州越秀山上的鎮(zhèn)海樓相媲美。城樓分三層,面寬五間,下涵拱門以通內(nèi)外;仿宮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頂,配以玻璃瓦紅彤壁,朱柱格子窗,畫棟雕梁,顯得雄偉壯觀。</p> <p class="ql-block"> 站在廣濟門城樓上,遠眺橫跨韓江的廣濟橋,橋上的亭臺樓閣如珍珠般點綴在江面上,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站在廣濟門城樓上,遠眺東側的上水門城樓,兩座城樓遙相呼應,仿佛在訴說著古城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牌坊街</span></p><p class="ql-block"> 潮州牌坊街位于古城中心,是一條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工藝、特色小吃等為一體的繁華古街。這里矗立著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與兩側南洋風味的騎樓相映成趣,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獨特僑鄉(xiāng)風貌。牌坊街的店鋪主要圍繞潮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開,如潮繡、手拉壺、陶瓷、工夫茶等,以及潮式美食:潮州三寶、牛肉火鍋、粿條、甘草水果……漫步在牌坊街上,仿佛穿越時空,可以深入了解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潮州,這座承載著千年神韻的古城,我早就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 七俊坊牌坊,見證了明代潮州同榜進士的輝煌,彰顯了潮州文風鼎盛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潮州三寶:老藥桔、老香黃和黃皮豉,這三樣都是潮汕地區(qū)的傳統(tǒng)特產(chǎn),凝聚了潮州人民的智慧與匠心。</p> <p class="ql-block"> 恩光洊錫坊是潮州牌坊街中一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牌坊,為紀念明代尚書翁玉而建。其子翁萬達在父親的教導下成為進士并取得高官職位,體現(xiàn)了家學淵源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百貨大樓—百年中華老子號商鋪,見證了潮州商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戊辰八賢坊,為紀念明代八位潮籍先賢同榜考中進士而建,彰顯了潮州人才輩出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網(wǎng)紅打卡地—福源閣文創(chuàng)首飾,將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設計完美結合,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駐足欣賞。</p> <p class="ql-block"> 侍御坊,為紀念明進士、苑馬寺卿成子學而建,彰顯了潮州對賢才的尊重與推崇。</p> <p class="ql-block"> 潮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早已聞名遐邇。它以精美的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著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后,更是名聲大振,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潮繡以其細膩的針法和豐富的色彩,展現(xiàn)了潮州人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開元寺</span></p><p class="ql-block"> 開元寺是中國現(xiàn)存四大開元寺之一,前身為荔峰寺,以唐玄宗開元盛世年號“開元”命名,已有1200多年歷史。開元寺以其地方寬敞、殿閣壯觀、圣像莊嚴、文物眾多、香火鼎盛而名聞遐邇,被譽為“粵東地區(qū)第一古剎”,享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許駙馬府</span></p><p class="ql-block"> 許駙馬府,位于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qū)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4號,是宋英宗的女婿、潮州八賢之一許申的曾孫許玨的府第,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p><p class="ql-block"> 許駙馬府坐北朝南,占地約2450平方米,共有廳房五十五間、天井十一個、水井四口、火巷兩條。許駙馬府的主體建筑為三進五開間,連同兩條火巷、兩從厝以及后包形成了一種近似于“駟馬拖車”的建筑格局,保留了原有的宋代格局和建筑風格,被古建專家譽為“潮州古建三件寶之一”和“國內(nèi)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