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某日,回什剎海故里周邊轉(zhuǎn)轉(zhuǎn),路過郭沫若故居,幾十年沒去了,決定進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進門院子里就是一個土包,細看原來是個防空洞。想必是當年珍寶島之后,蘇聯(lián)威脅要進行外科手術(shù)核打擊的產(chǎn)物。</p> <p class="ql-block">內(nèi)院門外的綠地上有一尊郭沫若坐姿銅雕像</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樂山市沙灣鎮(zhèn),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家、詩人、社會活動家、史學家、考古學家。</p> <p class="ql-block">院中有一個銀杏樹,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芽。郭沫若喜愛銀杏樹,稱它為“中國的國樹”,“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1954年春,夫人于立群患重病離京治療。郭沫若從大覺寺林場移回一株幼樹,種在西四大院胡同寓中,起名“媽媽樹”,祝愿孩子們的母親早日康復。1963年秋,郭沫若遷住此宅時,和夫人一起將它移種于此。</p> <p class="ql-block">門前的照壁上是郭沫若的詩:“百花齊放百鳥鳴,貴在推陳善出新??戳T牡丹看秋菊,四時佳氣永如春”。</p> <p class="ql-block">內(nèi)院的門是北京四合院內(nèi)外院之間典型的垂花門。其特點是有垂蓮柱,柱子不落地,垂花門的門楣上通常有精美的木雕,題材豐富,如花卉、人物、動物等。</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是個兩進的四合院,還有一個西跨院。</p> <p class="ql-block">正房是會客廳、郭沫若的辦公室和臥室。</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客廳</p><p class="ql-block">正面墻壁上是傅抱石山水畫《擬郭沫若九龍淵詩意》,下陳放著主人收集的形態(tài)色澤各異的觀賞石。</p><p class="ql-block">周恩來以及科學、文化、外交領(lǐng)域的領(lǐng)導與友人曾在這里作客或商談要事。</p><p class="ql-block">鋼琴前的單人沙發(fā)是郭沫若接待外賓時習慣的座位。</p> <p class="ql-block">寫作和辦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墻上懸掛著毛澤東和于立群的手跡。東南角窗前的木匣里珍藏著主人流亡日本時從事古文字研究的手稿,1957年由日本尋回,郭沫若特為之題名“滄海遺粟”。郭沫若的兩個孩子在“文革”期間不幸喪生,他們的日記端放在郭沫若的案頭,寄托著父親不盡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臥室</p><p class="ql-block">床邊陳放著主人時常翻閱的《二十四史》。每當太陽升起時,他便起身,穿著床前這雙普通的布鞋去廊下散步。新的一天從這里開始。</p> <p class="ql-block">東西廂房是展廳</p> <p class="ql-block">1914年夏,郭沫若在房州海岸留影。</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8日,郭沫若賦詩獻給經(jīng)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延安的成仿吾,遙寄對戰(zhàn)友的思念和對紅軍的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毀家紓難,歸國抗戰(zhàn),賦詩明志。圖為手跡《歸國雜吟》。</p> <p class="ql-block">國共兩黨合作抗日,郭沫若奉調(diào)武漢組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任廳長,開展文化宣傳。圖為郭沫若與周恩來、葉劍英在漢口大智門車站迎接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p> <p class="ql-block">建國后郭沫若的任命書</p> <p class="ql-block">給科技大學的題字</p> <p class="ql-block">二進院是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的書屋和臥室</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文人也。20世紀20年代初,他就出版第一部新詩集《女神》,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新詩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經(jīng)典之作。他被稱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作品。我年輕時就經(jīng)常聽說其創(chuàng)作的歷史劇《蔡文姬》。同時,他又是甲骨文研究的大家,有甲骨文研究專著。</p> <p class="ql-block">不過,我總覺得郭沫若有御用文人之嫌。記得當年粉碎“四人幫”,社會上各種詩文流行。當時郭沫若也寫了一首詩,我還抄錄下來:你看:</p> <p class="ql-block">《水調(diào)歌頭·粉碎“四人幫”》</p><p class="ql-block">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p><p class="ql-block">政治流氓文痞,狗頭軍師張。</p><p class="ql-block">還有精生白骨,自比則天武后,鐵帚掃而光。</p><p class="ql-block">篡黨奪權(quán)者,一枕夢黃粱。</p><p class="ql-block">野心大,陰謀毒,詭計狂。</p><p class="ql-block">真是罪該萬死,迫害紅太陽。</p><p class="ql-block">接班人是俊杰,遺志繼承果斷,功績何輝煌。</p><p class="ql-block">擁護華主席,擁護黨中央。</p> <p class="ql-block">當時我就感覺郭沫若還趕這時髦?,F(xiàn)在回頭看,確實是趕時髦,詩篇沒有了《女神》的功力與風骨,可能當年歲數(shù)大了,而隨波逐流?</p> <p class="ql-block">在網(wǎng)上查了查,郭沫若在1967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二十五周年討論會閉幕詞上有這樣一段稱頌江青的內(nèi)容:“親愛的江青同志,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你善于活學活用戰(zhàn)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你奮不顧身地在文藝戰(zhàn)線上陷陣沖鋒,使中國舞臺充滿了工農(nóng)兵的英雄形象;我們要使世界舞臺也充滿著工農(nóng)兵的英雄形象?!碑斎?,文革中有很多身不由己。</p> <p class="ql-block">另有一件事,就是1950年代,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提出要挖掘十三陵,郭沫若作為考古學家卻隨聲附和,致使定陵的挖掘成為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的敗筆。</p> <p class="ql-block">西跨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