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i> 黃河奔流史悠悠,翠柏亭亭凝碧愁。</i></b></p><p class="ql-block"><b><i> 山川畫卷訴滄桑,豫地風華入詩樓。</i></b></p> <p class="ql-block"><b><i> 河南曾經(jīng)是一個非常輝煌的地方。在看《幻城》劇集時,我被五千年歷史的演繹所震撼;在開封和洛陽漫步時,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古老與寧靜;在博物館聽講解員講述時,我仿佛穿越到了過去;在相國寺和白馬寺參拜時,我感受到了宗教的莊嚴與神圣。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中原腹地,十三朝古都,這些歷史讓人感到無比自豪。</i></b></p> <p class="ql-block"><b><i> 此次 “豫見河南 ”之旅,在游覽了鄭州、焦作、安陽后,又來到了洛陽、開封……</i></b></p> 洛陽·白馬寺 <p class="ql-block"><b><i> 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鎮(zhèn),是中國佛教的發(fā)源地。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乃中國、越南、朝鮮、日本及歐美國家的“釋源”和“祖庭”。</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19日下午3點]</i></b></p> <p class="ql-block"><b><i> 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后來又進入歐美,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參拜的圣地。因此20世紀末以來,日本捐資重修白馬寺鐘樓并立空海雕像;泰國、印度、緬甸政府相繼出資于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i></b></p> 洛陽·老君山 <p class="ql-block"><b><i> 老君山位于洛陽欒川縣,享有“天下無雙圣境,世界第一仙山”。是秦嶺余脈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原名景室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是道教中歷史最長的山脈。</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20日上午11點]</i></b></p> <p class="ql-block"><b><i> 春秋時期,被公認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到此歸隱修煉,使之成為“道源”(道教起源地)和“祖庭”(祖師之庭)。北魏始于其上建老君廟以紀念。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派尉遲敬德重修景室山鐵頂老君廟,并賜名為“老君山”。</i></b></p> 洛陽·龍門石窟 <p class="ql-block"><b><i>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現(xiàn)存2345座佛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龍門石窟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3年)前開鑿。</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21日上午9點30分]</i></b></p> <p class="ql-block"><b><i> 進入龍門石窟不遠,在潛溪寺和賓陽洞之間,路西崖壁一小石龕內,石碑靜靜鑲嵌其中。碑高68厘米,橫長200厘米,上面刻著一副對聯(lián):“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這就是著名的“陳摶碑”,也叫“陳摶十字卷碑”?!瓣悡槐庇兴钠妗j悡皇瞧嫒?,“陳摶十字卷”堪稱奇聯(lián),其書法更是奇品,而他的命運更是曲折離奇,充滿傳奇色彩。陳摶(約871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士,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i></b></p> <p class="ql-block"><b><i> “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意思是:偉俊哉,像開天辟地馳騁天邊的神馬;奇逸哉,像老子一樣與眾不同的人中之龍 !這十個字的對聯(lián),既贊揚了道家始祖老子如天上龍馬般雄偉開闊、變幻莫測的超凡形象,也有陳摶以老子自比,彰顯自身才華非凡,猶如天岸駿馬、人中之龍的意味。</i></b></p> <p class="ql-block"><b><i>賓陽北洞</i></b></p> <p class="ql-block"><b><i>賓陽中洞</i></b></p> <p class="ql-block"><b><i>賓陽南洞</i></b></p> <p class="ql-block"><b><i> 賓陽三洞,原名叫靈巖寺,位于龍門石窟景區(qū)西山石窟內,萬佛洞和潛溪寺之間,由賓陽中洞、賓陽北洞、賓陽南洞三個洞窟組成。賓陽洞始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i></b></p><p class="ql-block"><b><i> 賓陽洞,北魏宣武帝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開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銘記孝文帝遷都洛陽和進行漢化改革的歷史功績,也是我國正史中唯一有確切記載的石窟。賓陽三洞前后營造時間長達24年,用工80余萬人,但是,北魏時期仍然只完成了賓陽中洞,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一直到隋唐時期才相繼完成。</i></b></p> <p class="ql-block"><b><i>敬善寺洞</i></b></p> <p class="ql-block"><b><i> 敬善寺是唐朝皇室直接開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是唐太宗的妃子韋氏所造的功德窟。因洞內刻有宣德朗守記室參軍李孝倫撰寫的《敬善寺石像銘》而得名。</i></b></p> <p class="ql-block"><b><i>摩崖三佛龕</i></b></p> <p class="ql-block"><b><i> 摩崖三佛龕位于龍門石窟西山石窟北段,是北魏至唐代開鑿的重要佛教藝術遺存,屬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共有七尊造像,包括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主尊為彌勒佛,兩側為結迦坐佛。?這種組合在中國石窟中極為罕見?,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一佛二弟子或三佛并坐模式。因武周政權垮臺(705年),工程中斷,造像僅完成粗坯,主佛頭頂輪廓未打磨,成為研究古代石窟開鑿工藝的珍貴案例。</i></b></p> <p class="ql-block"><b><i>萬佛洞</i></b></p> <p class="ql-block"><b><i> 萬佛洞,位于龍門石窟內的洞窟,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i></b></p><p class="ql-block"><b><i> 萬佛洞,以其完整的造像組合、精美的雕刻工藝和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著稱,展現(xiàn)了唐代佛教藝術的輝煌成就,特別是其主佛阿彌陀佛的莊嚴與周圍小佛像、伎樂人的生動,共同營造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圖景。</i></b></p> <p class="ql-block"><b><i>惠簡洞</i></b></p> <p class="ql-block"><b><i> 惠簡洞是由惠簡法師于唐咸亨四年(673)年為唐高宗、武則天所開鑿的洞窟,惠簡同時也是大盧舍那像龕的“檢校僧”,承擔著開鑿大盧舍那像龕的任務。正因如此,惠簡洞佛像的神態(tài)與盧舍那大佛如出一轍,而右側的弟子阿難形象也與盧舍那大像龕的阿難十分相似。侍立兩旁的菩薩身軀豐滿、姿態(tài)優(yōu)美與盧舍那像龕的菩薩像風格一脈相承。所以惠簡洞就被人們稱為“小奉先寺”。</i></b></p> <p class="ql-block"><b><i>老龍洞</i></b></p> <p class="ql-block"><b><i> 老龍洞是就著自然山洞開鑿而成的,頂部近似穹隆頂,由多人開鑿??邇仍煜穹植紵o規(guī)律,主要以祈福、求功德為主。老龍洞窟內造像為研究初唐的民間造窟風氣、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證。</i></b></p> <p class="ql-block"><b><i>蓮花洞</i></b></p> <p class="ql-block"><b><i> 蓮花洞是龍門石窟內的洞窟之一,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頂刻有一朵巨大的蓮花而得名,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上陽宮觀風殿頂部藻井,都是依據(jù)此蓮花設計而成。</i></b></p><p class="ql-block"><b><i> 蓮花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jīng)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xiàn)存法國吉美博物館。</i></b></p> <p class="ql-block"><b><i>盧舍那大佛</i></b></p> <p class="ql-block"><b><i> 盧舍那大佛,位于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通高17.14米,梵語“盧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陽神信仰而來。</i></b></p> <p class="ql-block"><b><i> 盧舍那大佛開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這是唐高宗李治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的。當時還是李治皇后的武則天為這個工程捐助了兩萬貫胭脂錢,用當時的糧食價格換算過來相當于現(xiàn)代的六百多萬人民幣。佛像一鑿就是3年9個月。</i></b></p> <p class="ql-block"><b><i> 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稱,被國外游客譽為“東方蒙娜麗莎”“世界最美雕像”。</i></b></p> 洛陽·九洲池 <p class="ql-block"><b><i> 九洲池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內重要的皇家池苑,薈萃了唐宋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杰出典范。</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21日下午3點]</i></b></p> 洛陽·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 <p class="ql-block"><b><i> 明堂天堂景區(qū)中的天堂、明堂由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建成。唐垂拱四年(688年)正月,明堂落成,號曰萬象神宮。2012年4月10日,明堂重現(xiàn)。天堂,始建于689年。明堂改變了傳統(tǒng)兩層設計而變?yōu)樯?、中、下三層的設計,更符合佛教三世理念。</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21日下午3點30分]</i></b></p> <p class="ql-block"><b><i>天 堂</i></b></p> <p class="ql-block"><b><i>明 堂</i></b></p> <p class="ql-block"><b><i>印天門</i></b></p> <p class="ql-block"><b><i> 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俗稱五鳳樓。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年),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則天諱改稱應天門。 </i></b></p><p class="ql-block"><b><i> 應天門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等外朝大典的場所,唐高宗曾在此詔釋百濟國王扶余義慈、武則天曾在此登基稱帝。</i></b></p> 開封·清明上河園 <p class="ql-block"><b><i> 清明上河園位于河南開封,景區(qū)是按照中國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為藍本1:1復原再現(xiàn)的大型宋代歷史文化主題公園。</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22日上午11點]</i></b></p> <p class="ql-block"><b><i>上善門</i></b></p> <p class="ql-block"><b><i> 上善門是《清明上河圖》中濃墨重彩描繪的標志性建筑,它既是出入開封的重要通道,又是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分界線?,F(xiàn)在復原的城門高21.6米,面積1553平方米,門洞就高達8米。</i></b></p> <p class="ql-block"><b><i>虹 橋</i></b></p> <p class="ql-block"><b><i> 虹橋是清明上河園中的一處主要景點,是中國古代橋梁史上的一項重要的創(chuàng)造,被列為中國十大名橋之一。.</i></b></p> <p class="ql-block"><b><i>白 橋</i></b></p> <p class="ql-block"><b><i>廊 橋</i></b></p> 開封·包公祠 <p class="ql-block"><b><i> 史書記載,開封包公祠始建于金、元,經(jīng)明、清等朝代,歷代修葺,已有近千年歷史。由于黃河水患,屢毀屢建。1984年,開封市在包公湖上為紀念中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重建了包公祠。其建筑主要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和氣勢雄壯的大門樓等,布局規(guī)整,莊嚴肅穆。油漆彩繪,均系宋代風格,色調淡雅,倍增觀瞻。</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22日下午4點]</i></b></p> <p class="ql-block"><b><i> 大殿為正史部分,中央有一尊包公坐像,高3米多,蟒袍玉帶,端坐靠背椅上,勁正如松,威嚴端莊。</i></b></p> <p class="ql-block"><b><i> 二殿中央豎立一座《開封府題名記》石碑,為北宋遺物,上面刻有北宋183位開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惟有包公名下出現(xiàn)了一條深深的指痕。這是人們因敬愛包公,觀賞碑刻時指指點點,天長日久而磨出來的指痕,是包公受人們尊敬的實證。元代詩人王惲賦詩贊日:“拂拭殘碑覽德輝,千年包范見留題。驚烏繞匝中庭柏,猶畏霜威不敢棲。”</i></b></p> <p class="ql-block"><b><i> 廉泉位于包公祠東,是花亭裏的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內側,是一道道被井繩勒得極深的紋道。傳說廉泉有一種特別神奇的地方,就是會因不同的人產(chǎn)生不同的味道。普通老百姓喝了會解渴;清官喝下去,清冽可口,甘醇香甜;但是如果貪官喝下去,必定苦濕難咽,像有芒刺封喉,而且當場頭痛欲裂,無藥可醫(yī)。唯一能夠減緩病痛的偏方是:喝一碗狗尿。</i></b></p> 開封·開封府 <p class="ql-block"><b><i> 開封府位于河南省開封市,是北宋管理國都及京畿地區(qū)的重要機構,被譽為“天下首府”,是一處宋文化主題景區(qū)。</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23日上午10點]</i></b></p> <p class="ql-block"><b><i> 開封府又稱南衙,初建于五代時期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由于戰(zhàn)火毀損和黃河水淹,昔日的開封府早已無存。現(xiàn)在的開封府是以宋代開封府衙為原型修建的文化游覽區(qū),于2003年8月14日正式開放。</i></b></p> <p class="ql-block"><b><i> 開封府的正廳,是北宋開封府長官發(fā)布政令,處理政務以及府衙舉行重大活動,公開審理要案的地方。大堂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大堂前就是大家熟知的“龍頭”“虎頭”“狗頭”三口銅鍘,令人望而生畏。</i></b></p> <p class="ql-block"><b><i>北宋開封府印</i></b></p> <p class="ql-block"><b><i> 樹立在正廳院里的巨石,就是“戒石銘”。其南面鐫刻“公生明”,提醒官員只有公正,一心為公,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清正廉明;其北面的“爾奉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在告誡官員們要潔身自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i></b></p> 開封·大相國寺 <p class="ql-block"><b><i> 大相國寺,原名建國寺,位于河南省開封市,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該寺創(chuàng)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傳說中,原為戰(zhàn)國魏公子信陵君的宅院。</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23日上午11點]</i></b></p> <p class="ql-block"><b><i> 大相國寺為中國傳統(tǒng)的軸稱布局,保留濃厚的明清建筑風格,坐北向南,分為三進院落,主要建筑有大門、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經(jīng)樓等,大殿兩旁東西閣樓和廡廊相對而立。藏經(jīng)閣和大雄寶殿均為清朝建筑,形式上重檐歇山,層層斗拱相迭,覆蓋著黃綠琉璃瓦。殿與月臺周圍有白石欄桿相圍。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高聳起,四周游廊附圍,頂蓋琉璃瓦件,翼角皆懸持鈴鐸。</i></b></p> <p class="ql-block"><b><i> 走進河南,你會發(fā)現(xiàn),這片土地真的是 “中 ”。它承載著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孕育著無數(shù)英雄兒女和科技精英。河南,這片中原大地,永遠值得我們深入探索和敬仰。</i></b></p> <p class="ql-block"><b><i> --2025年3月攝于河南洛陽、開封</i></b></p> <p class="ql-block"><b><i>備注:住宿。</i></b></p><p class="ql-block"><b><i>①洛陽 麗京酒店(應天門地鐵站店)。</i></b></p><p class="ql-block"><b><i>②開封 維也納酒店(開封博物館萬達店)。</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