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號:178970360</p><p class="ql-block">昵稱:張寧</p> <p class="ql-block"> 東大院,如果不是機緣巧合,偶然路過,走個幾遭,也不會象現(xiàn)在一樣,每天都來。</p><p class="ql-block"> 才來時,居中的假山石也不在意,始終認為山是自然的好,人工的,即使巧奪天工,也沒有自然之氣勢,沒有天然渾成之精神,仿佛此物應(yīng)該如此,換了別的什么,是像而不是此物了。</p><p class="ql-block"> 慢慢的,看了臘梅,看楓樹吐芽;看慣了常綠的青松與竹叢,看了小草破土??戳苏妫磦?cè)面。不高的山石,倒也有一股山不厭高的氣勢。老藤順著山石纏繞盤旋而上,在山石之頂又一鋪而下,有種加冕于身的感覺,仰面一觀,有種虎嘯天下的氣蓋。而側(cè)面又有百鳥朝鳳之勢,另一側(cè),又是金猴望月之感,匠心如此,由此而知。</p><p class="ql-block"> 一方之地,以石作山勢,種松竹梅蘭,還有楓樹,其立心由此可知。松竹梅蘭以清、勁、不懼、獨幽而被國人立為人之品格。楓葉之紅,秋天漸老,仍有丹心一片的堂堂正氣。如此立心立意,也足見建此大院時,中國文明之源深深印入中國人的骨髓,隨便的一想一做,便如是彰顯。</p><p class="ql-block"> 這一想,心與知又糾纏在了一起。如同角落里一株小草,一點一點鉆出土地,吐出兩葉嫩芽,讓人感到春天來了。你不能說你沒看到,小草就不會破土而出,你知與不知,小草都會鉆出土地展示她對春天應(yīng)有的綠意。恰巧被你看到,一番感慨讓小草有了一點人意。但并不是說有了人的一番感慨,小草就會改變什么,她只是按自己的生命如實展現(xiàn)罷了。</p><p class="ql-block"> 玄奘印度,應(yīng)該不是取經(jīng),而是想印證中華文明與印放佛教的本源與交融。中華文明的包容象水一樣,水居下,利萬物而不爭。西游記也是寫中華文明對印度佛教的正本清源,雖是西方取經(jīng),實則上是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難,引水歸源。玄奘提出了萬法唯識的觀點,站在中華文明的高度破除了印度佛教的因緣之論,并印證了一心向善的根源,及眾生平等的愿望,就是以自我做起的精神理念,其實印度佛教與中華文明同源,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支流罷。從各地的石窟所刻佛像的面目猙獰向面目清靜端莊慈悲的轉(zhuǎn)化來說,就萬涓歸流,萬法如一,回歸中華文明的本源了。到了后來,破教留法,有佛法而無佛教了。</p><p class="ql-block"> 而你的識與不識,與他似關(guān)聯(lián),又不關(guān)聯(lián),他存在在那里,不會因你的走近而改變。只不過因你走近,看到感到了,才生了親切,感到有一物如此相伴足亦,只是以前沒有這番感覺罷了。這是不是恪物的開始呢?</p><p class="ql-block"> 自其變者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窮也。佛教想固定什么,都是虛幻的。就象端坐在廟的佛像一樣,再怎樣塑金身,也只是個泥菩薩,不能渡水的。塑金身,不如說塑一個承傳,讓法象水一樣流傳。有人有千般姿態(tài),水有萬般應(yīng)對。萬涓歸流,去偽存真,萬法歸一的包容,是不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所在呢?</p><p class="ql-block"> 想到這里,有點沾沾自喜了,但有5000多年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什么沒有經(jīng)歷過?我只是中華文明歷史岸邊,撿到一貝殼,放在耳邊,聽聽,可有歷史的回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