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到達(dá)重慶的第2天,我們前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博物館(即重慶博物館)是一座集文物的收藏、保護(hù)、 研究、展示、傳播為一體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前身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是國家一級博物館。</p> 三峽博物館 <p class="ql-block">遠(yuǎn)遠(yuǎn)望見博物館,我們一下子就被其獨具匠心的外形設(shè)計所吸引,整個建筑融合了三峽地區(qū)的傳統(tǒng)建筑風(fēng)格與現(xiàn)代設(shè)計理念,造型宛如一艘揚帆起航的巨輪,象征著三峽工程的宏偉和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館外墻由大面積的藍(lán)色玻璃和古樸的砂巖構(gòu)成,藍(lán)色玻璃象征著水,砂巖外墻則代表著山,體現(xiàn)了重慶山水之城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正上方是一個漏斗狀的圓形穹頂,象征著“三峽之水天上來”,水通過三層疊瀑一瀉而下,與人民廣場相連,體現(xiàn)了博物館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館內(nèi)常設(shè)《壯麗三峽》 《遠(yuǎn)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等展覽10個,《大三峽》環(huán)幕電影是其一大亮點。</p> 鎮(zhèn)館之寶 <p class="ql-block">進(jìn)入館中,我就開始尋找十大鎮(zhèn)館之寶。只見大廳前方,樓梯兩側(cè),聳立著烏楊闕。</p> 烏楊闕 <p class="ql-block">烏楊闕,出土于漢魏(公元65--265年)忠縣將軍村。闕為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具表征意義的樓觀,常左右成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烏楊闕石質(zhì),砂巖,主闕通高5.4米,進(jìn)深1.7米,于2001年在三峽文物保護(hù)搶救工作中發(fā)掘出土。</p> <p class="ql-block">復(fù)原后的烏楊闕為重檐廡殿頂雙子母石闕。自上而下依次由脊飾、闕頂蓋、上枋子層、扁石層、下枋子層、 主闕體、闕基七部分構(gòu)成。</p> <p class="ql-block">烏楊闕具有頂蓋出檐寬、闕體收分大、構(gòu)造簡潔的特點,因而顯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對漢代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闕身雕刻青龍、白虎等圖案,展現(xiàn)了漢代雕刻藝術(shù)神韻。</p> 三羊銅尊 <p class="ql-block">三羊銅尊,商代(約前1600一前1046年) ,巫山大寧河河道出土。銅尊是酒器,也是巴蜀地區(qū)青銅時代流行的核心禮器。該尊器身以云雷紋為地,主紋為夔紋和獸面紋,肩上附三羊頭。它是重慶地區(qū)迄今所見時代最早的大型青銅容器,反映了夏商時期中原文化在三峽地區(qū)傳播的史實。</p> 戰(zhàn)國青銅虎鈕錞于 <p class="ql-block">錞于是古代打擊樂器,始于春秋時期,其使用方式有兩種,敲和拍。在南方也可用于軍中,當(dāng)作軍令“鳴金收兵”。</p> <p class="ql-block">虎鈕錞于是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文物,國家一級文物。1989年夏,該淳于在紅旗水庫泄洪道巨石縫中被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虎鈕錞于高68厘米,重30公斤,是戰(zhàn)國晚期巴人作品,是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銅樂器,其通體完整,音質(zhì)優(yōu)良,造型厚重,形體特大,有“錞于王”之譽(yù)。</p> <p class="ql-block">錞于上的鈕為虎形,兇猛威武,全身花紋?;⑩o的周圍,分布著五組圖語:椎髻人面、羽人擊鼓與獨木舟、魚與勾連云紋、手心紋、神鳥與四蒂紋。圖語對研究巴文化是極為重要的資料。</p> <p class="ql-block">下里巴人典故</p> 戰(zhàn)國鳥形銅尊 <p class="ql-block">整體呈鳥形,魚嘴、鷹喙鼻、鳳冠、鴿身、鴨腳。通體飾細(xì)密羽紋,在羽紋上有規(guī)律地鑲嵌綠松石。神態(tài)生動,造型、紋飾精美。銅器具有中原文化特征, 并有發(fā)揚光大之妙。</p> 西南漢代第一碑——景云碑 <p class="ql-block">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東漢(公元25~220年) 云陽舊縣遺址出土。該碑是東漢巴郡朐忍(今重慶云陽)令景云叔于的功德碑,立于公元173年。碑首圓弧形,有三個浮雕圖像:中為婦人啟門,兩側(cè)為鳳鳥和持藥仙兔。碑身兩側(cè)分別雕青龍與白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面為陰刻云氣紋邊欄,欄內(nèi)有隸書銘文十三行,共三百六十七字。內(nèi)容前半部敘景云家族源流和生平事跡,后半部則是對景云品行的贊頌和英年早逝的感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云碑是三峽文物保護(hù)工程的重要發(fā)現(xiàn)之一,極具研究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有學(xué)者譽(yù)其為“西南漢代第一碑” 。</p> <p class="ql-block">碑刻依形制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圭首碑, 圓首碑和方首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刻形制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夔門、行路難、德洽江流等榜書碑刻</p> 東漢偏將軍金印 <p class="ql-block">偏將軍金印,東漢(25-220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龜鈕方形金印,六面體,一寸見方,重108.95克,含金量96%。頂上有一吉祥烏龜,刻有“偏將軍印章”五字,屬漢代官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質(zhì)官印流行于漢晉時期,全國共發(fā)現(xiàn)26枚,兩漢金印僅存15枚,專家考證這極有可能是三國時駐扎在重慶的趙子龍手下一名副將所用的將軍印。</p> 江竹筠烈士遺書 <p class="ql-block">此信寫于1949年8月,縱14.5厘米,橫13厘米,淡黃色毛邊紙,字體娟秀。寫此書時,江姐愛人彭詠梧已犧牲,而她也在3個月后就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對兒子彭云寫道:“云兒,盼教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shè)新中國為志,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到底!孩子,決不要嬌養(yǎng),粗茶淡飯足矣!”信中飽含著一個革命母親對孩子的深切厚愛和殷切希望。(網(wǎng)圖)</p> <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找遍全館,我只找到了這七件鎮(zhèn)館之寶,其它像200萬年前的“巫山人”下頜骨化石,我找了兩遍也沒找到,還有何朝宗制觀音像也沒看到;唐寅臨韓熙載夜宴圖,應(yīng)在4樓書畫展廳,可我們沒來得及觀展。</p> 三峽與重慶 《大三峽》環(huán)幕電影 <p class="ql-block">從兩億五千萬年前的地質(zhì)活動講起,揭示長江與三峽的成因,展現(xiàn)夔門、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絕美風(fēng)光,視聽效果令人無比震撼。</p> <p class="ql-block">長江三峽纖夫群塑像。</p>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位于重慶市大足區(qū)境內(nèi),雕鑿于南宋中后期。在88平方米崖面上雕刻有觀音主像及830(民間盛傳的數(shù)字是1007)只手,每只手上又各有一眼,故全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造像采用縱橫交錯,上下重疊,深淺錯落的布局,集雕塑、彩繪、 貼金于一體,狀如孔雀開屏。千手觀音是中國古代石窟造像藝術(shù)的典范,被譽(yù)為“天下奇觀”。</p> 秦良玉 <p class="ql-block">秦良玉,重慶忠州人,明末清初著名女將,成年以后,她與石柱宣撫使、土司馬干務(wù),訓(xùn)練出一支驍勇善戰(zhàn)的地方武裝,后,秦良玉代理夫職。時值明末社會上勤王,從渾河血戰(zhàn)到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予誥命夫人,加太子太保,封忠貞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良玉的頭盔、戰(zhàn)袍及戰(zhàn)刀</p> 張飛廟與白帝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張飛廟</b></p><p class="ql-block">原址位于老云陽縣飛鳳山麓,相傳為蜀漢末年所建。清同治九年(1890年), 特大洪水曾將此廟損毀?,F(xiàn)存建筑群是此后陸續(xù)補(bǔ)建而成的。2003年7月,整體搬遷重建于長江南岸磐石鎮(zhèn)龍安村的獅子巖。</p> <p class="ql-block">落款扶漢張將軍,難道是張飛自表心跡的詩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奉節(jié)白帝城</b></p><p class="ql-block">位于瞿塘峽入口處,史載為漢代公孫述所建。三國時期, 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劉備發(fā)兵攻吳,兵敗夷陵,退守魚復(fù)(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托孤于諸葛亮,后人在白帝城修祠紀(jì)念此事。</p> 銅關(guān)公像 <p class="ql-block">銅關(guān)公像,清代(1644~1911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舊藏。這件大型銅關(guān)公座像高270 厘米,原在渝中區(qū)較場口關(guān)帝廟內(nèi)供奉, 1959年移至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guān)羽是中國歷史上“忠”“信”“義” “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在過去,有“文奉孔子、武奉關(guān)羽”之說。作為蜀漢著名英雄人物,關(guān)羽在三峽亦深受敬仰, 現(xiàn)存有許多帶有“老關(guān)廟”“關(guān)帝廟”的地名或祠廟。</p> 詩人與三峽 <p class="ql-block">《滟滪堆 》,大詩人杜甫寫的關(guān)于三峽的詩。滟滪堆,長江瞿塘峽口的險灘。</p> <p class="ql-block">李白杜甫劉禹錫等大詩人,都寫下了許多與三峽有關(guān)的詩詞。</p> <p class="ql-block">李白杜甫劉禹錫雕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詩滿峽江</b></p><p class="ql-block">三峽是詩歌的長廊。據(jù)統(tǒng)計,歷朝歷代有上萬首跟三峽有關(guān)的詩歌流傳至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屈原寫下了“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的干古詩句,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膾炙人口,杜甫留下了“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感慨,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雅俗共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帝城所在的重慶市奉節(jié)縣,被譽(yù)為“中華詩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游洞,因唐宋詩人興會而被稱為“歷代詩辭展示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峽詩人墻</p> 青年朱德 <p class="ql-block">我在博物館中的一大發(fā)現(xiàn),是第一次看到了青年朱德的形象。我們心目中的朱老總,總是長者形象,穩(wěn)重敦厚。這是他當(dāng)年組織萬縣“九·五慘案”抗英運動時的照片,英氣勃勃,帥氣逼人。</p> 巴渝文化博物館 <p class="ql-block">在重慶最后一天,我們漫步在解放西路,偶然發(fā)現(xiàn)了巴渝文化博物館,帶給我們意外的驚喜。</p> 木雕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外墻上,展示祝福新人或夫妻的喜慶木雕:魚水千秋和,芝蘭百喜昌。</p> <p class="ql-block">進(jìn)入博物館大門后,院內(nèi)墻上布展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通向2樓的樓道內(nèi),墻上展示的木窗,雕刻精美。</p> 巴、人及古城門 <p class="ql-block">巴地名稱變遷</p> <p class="ql-block">巴地歷史名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開八閉古城門</p><p class="ql-block">“九開”指的是常年開啟的9座城門,主要用于交通和商業(yè)活動;“八閉”則是平時關(guān)閉,只在特定時間或特殊情況下才打開的8座城門,主要起防御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開門有九個,閉門有八個:西水門、洪崖門、太安門、金湯門、鳳凰門、人和門、太安門、翠薇門。閉門中出現(xiàn)了兩個太安門,其中一個應(yīng)該改為定遠(yuǎn)門。</p> 對聯(lián) <p class="ql-block">出了博物館,迎面看到院中二道門上的對聯(lián),進(jìn)來時我們都背對它,沒人注意到,出來面對才看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聯(lián)為:忠勇爽直容大義,下聯(lián)是:巴江楚渝恭重慶,橫批:巴渝春秋。上聯(lián)介紹了重慶人的氣質(zhì)品質(zhì)和性格特點,下聯(lián)則巧妙概括了重慶地名的歷史變遷,橫批恰好點題,好一副妙對!</p> <p class="ql-block">參觀三峽博物館和巴渝文化博物館,對巴渝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有了直觀的感受,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淺,不虛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