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又到了水墨上河。故地重游,總有一種熟悉而親切的感覺,恍惚覺得自己就是在這白墻黛瓦的閣樓里出生、成長。</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到此是兩年前與善蘭、小詩從霞浦轉(zhuǎn)道而來,初次邂逅,一眼千年,仿佛這是我前世的家。</p> <p class="ql-block">我在這個家里到處行走,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那是我曾經(jīng)生活過的院落??墒菍@個院落里發(fā)生過的故事我卻一概忘卻,這外形相似的一幢幢建筑,我究竟出生于哪座門庭?</p> <p class="ql-block">我一遍遍尋找,從懷義堂走到了懿德堂,從德澤堂走到了潤沛堂,從繼承堂走到了古戲臺,又從朗月橋來到了碧泉井。</p> <p class="ql-block">從北向南,我首先來到了“懷義堂”,這是三間兩廂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徽派建筑,木樑、花坊、門窗雕刻著精美的魚蟲花鳥,尤以蝙蝠為最,蝙蝠象征著“招?!?。</p> <p class="ql-block">這建于清代咸豐年間的商宅里布置著新婚嫁娶的場景,我想象著那鳳冠霞帔的新娘坐著大紅的花轎,來到了這陌生的商戶,從此她就要“洗手做羹湯,先遣小姑嘗?!?lt;/p> <p class="ql-block">“懿德堂”是上河大茶商朱德純的私宅,建于清同治年間,三間兩進(jìn)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由前堂、后堂、廂房、二天井和后花園組成,占地面積8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懿德堂的后院特別的大,水墨上河這么多幢典雅的建筑只有他們家的院落最大,難怪他家的茶號遍布上海、南京、蕪湖等地。</p> <p class="ql-block">如今,偌大的院落只有老太太和小兒子居住,似乎感覺有點空空蕩蕩。這幸福的老人曾經(jīng)是富家的千金吧?她在閨閣里長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最熟悉的就是她的繡房和后院的天井和花園了。</p> <p class="ql-block">我曾經(jīng)拜訪過老人,參觀了她的老宅,她熱情地捧出了水果和點心,一個勁的讓我品嘗,說是大兒子從外地帶回的。他的兒子非常的孝順,宅子里有大大的展廳,展廳里有很多名貴的物件,還有專門為她雕塑的慈母像。</p> <p class="ql-block">看看緊閉的大門,不便貿(mào)然打擾,便轉(zhuǎn)到后院外墻,亭臺樓閣回廊茶亭依稀可見,茂林修竹花草樹木參差有致。</p> <p class="ql-block">8:30了,游客們陸陸續(xù)續(xù)地進(jìn)園了,一個個導(dǎo)游舉著鮮艷的旗幟帶領(lǐng)著自己的隊伍,他們走馬觀花,匆匆而過,每個院落停留的時間都非常的短暫,仿佛時間總是那么的倉促。我跟著兩波隊伍,聽了兩場講解,總覺得委實不及那年的書記,可那口若懸河,出口成章的江書記卻被調(diào)到了別處,我再也聽不到他精彩的導(dǎo)詞。</p> <p class="ql-block">驀然發(fā)現(xiàn)這里除了婺源美犬館、我老兄的顧大明美術(shù)館,多了一個鮑鐵雷藝術(shù)館。鮑老師不知何時也在這里建了一個藝術(shù)館,它的位置非常的顯眼,這門前的對聯(lián)是否鮑老師親自所題?且讓我進(jìn)去欣賞一番。</p> <p class="ql-block">藝術(shù)館里掛滿了鮑老師的大作,曾經(jīng)他在這門前的石桌上專注的寫生,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原來他早就看上了這風(fēng)水寶地,這博弈的銅像好似跟鮑老師也有點神似,難道是冥冥之中的注定?</p> <p class="ql-block">林凡老師親筆所題的“婺源美術(shù)館”顯得與眾不同。如今它卻關(guān)著門,這是唯一一家以婺源命名的私家美術(shù)館,婺源官方的有婺源圖書館、婺源博物館、婺源非遺文化館,但民間卻只有這一家以婺源為名,真是占盡了先機(jī),據(jù)說當(dāng)年還是我老兄提的名字,開館的時候也為他邀請了很多知名人士:劉大為、杜大愷、林凡等大家親自到場,還有幾位官二代的子女都來捧場。真正是盛況空前。</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又名“德澤堂”,由大茶商朱起禎,建于清末同治年間。占地約270㎡,分為官廳和宅地兩部分,為三間二層磚木機(jī)構(gòu)。宅地是私人住宅,官廳則是會客場所。記得那年來的時候江書記跟我說:“如果你沒有認(rèn)真的讀過三國演義,那么,你對婺源的文化就算不得了解,你也寫不出婺源的神韻,體悟不了婺源深厚的底蘊(yùn)?!苯裉煸僖淮位叵肫饡浾f過的話,真的深感慚愧。這么多年來,我通讀了《紅樓夢》,就是沒有認(rèn)真的學(xué)習(xí)《三國演義》。</p> <p class="ql-block">門柱上的楹聯(lián):仁義不隨時序轉(zhuǎn),文章還共物華新。仁義的價值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而優(yōu)秀的文章卻能與自然萬物一樣煥發(fā)新的光彩?。由此可見這一家的文化底蘊(yù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大夫第是清代朱起禎朱大夫的官邸,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的建筑,三間兩廂二層樓,里面的工藝精致儒雅,精湛的木雕關(guān)乎著讀書科考、為官做人的道理,這是家族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而中間的廊柱上有副楹聯(lián):處文公之鄉(xiāng)心常惕愓,視百姓如子意合拳拳。這是《晏子春秋》里的對句呀,意為齊景公懷有思鄉(xiāng)之情,對待百姓如同子女一般。這是朱起禎對后世為官之輩的殷切期望嗎?兩側(cè)的楹聯(lián)則為:有閑且關(guān)詩書讀,無病應(yīng)全琴鶴鳴。</p> <p class="ql-block">廳堂的后壁掛著一幅山水,是松山聽風(fēng)還是松山聽泉,我看不太清。兩邊的條幅是:一脈山泉流德澤,萬壑松風(fēng)滌胸心。</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左側(cè)有一個耳門,進(jìn)入耳門是蘭芷春風(fēng)堂,廳堂掛一水墨松石。兩邊對仗:滿襟和氣春如海,萬丈文瀾月在天。</p><p class="ql-block">品讀著這些楹聯(lián)佳對,心中無比的慚愧,因為抱柱上的有些字我認(rèn)不識,對聯(lián)的意思也不能完全領(lǐng)會,不懂婺源的歷史,不知婺源的典故真的是羞于來此。</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尚荷書院。尚荷書院與上河村名諧音,或許含有特定的意義。書院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是講學(xué)育人的場所,是高雅而圣潔之所在。內(nèi)有大講堂、書齋、藏書樓和紅樓館,占地面積約800㎡。這與懿德堂差不多大小。</p> <p class="ql-block">從書院兩壁的文字資料我了解到:婺源的第一個進(jìn)士是洪金輪。洪是婺源官源人,字魯人,唐肅宗至德二年,以明經(jīng)科登進(jìn)士第,為婺源建縣后高中進(jìn)士第一人,官至諫議大夫。</p> <p class="ql-block">婺源的最后一個進(jìn)士是詹天佑。詹是婺源如源人即今澤園盧坑人,有“中國鐵路之父” “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p> <p class="ql-block">我曾拜謁過詹家的宗祠和故居,詹是京張鐵路的總工程師,這條穿山越嶺,全長200多公里的鐵路是中國人自己設(shè)計和組織施工的第一條鐵路。詹天佑是中國的驕傲,因而清政府授予其工科進(jìn)士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建立了申明亭和旌善亭制度,所謂旌善,就是旌表善行義舉,每月用紅紙書寫好人好事張貼亭內(nèi);申明則是將村里發(fā)生的違法違規(guī)人事用白紙書寫張貼亭內(nèi)。一紅一白形成鮮明對比,懲戒褒貶,公正分明,以此教化村民,維系民風(fēng)。</p> <p class="ql-block">旌善亭內(nèi)有一幅我老兄和鮑鐵雷老師合作的荷花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來。兩側(cè)是談延慶老師的墨寶:十里荷花宣特色,一池碧玉話豐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記得那年曾經(jīng)在此與樸子、善蘭和小詩一起合影,還在對面紫荊樹下留下了倩影。</p> <p class="ql-block">游人如織,一波一波的隊伍魚貫而入,很多人并不是來此觀景的,或者說并不是來此欣賞古建筑的精湛,傾聽古徽州的故事,他們只是湊熱鬧、拍視頻、發(fā)抖音。大媽們揮動著絲巾搔首弄姿,大爺們也不甘示弱擺開陣勢。一位大爺也學(xué)那嬌媚的娘子坐在船頭,我看他不象儒書生,而似老艄公。</p> <p class="ql-block">特大的茶壺擎在高高的半空,壺中的水源源不斷,滾滾而下,大媽們就在這水流之中一拍再拍。</p> <p class="ql-block">大亨當(dāng)鋪里空空如也,連個柜臺都沒有,算什么當(dāng)鋪呢?至少得有個柜臺,有個窗口才算個樣子吧?當(dāng)鋪的門外有一個涼棚,涼棚里卻沒有特色的茶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拍一張當(dāng)鋪的照片,可門前的銅像邊白衣紅裙的女子遲遲不走。我不知道她是想發(fā)抖音還是要做直播?我這個人比較愚笨,至今也沒玩過抖音,因為自控力太差也很少看視頻,總覺得一看視頻時間就噌噌而行。</p> <p class="ql-block">潤沛堂是大茶商朱林祖的故居,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朱自小生活貧困,到40歲以后才擺脫窘境,做些小本生意,后來成為了大茶商,致富不忘本,光前又裕后,捐資建了村里的古戲臺、申明廳、旌善廳和朗月橋。原來這是個大善人。</p> <p class="ql-block">“繼承堂”是茶商朱德熙的宅邸,建于清光緒年間,徽派建筑,三間兩進(jìn)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也有前堂、后堂、廂房、二天井,占地面積約160㎡,門樓是徽州磚雕的典型代表,精美大方,屋內(nèi)兩邊廂房門的木雕以人物為主,題材大多選自歷史上著名的典故。如岳母刺字、汝孤不待、劉備過江招親等等。木雕生動有趣,栩栩如生。屋內(nèi)按照婺源祝壽堂的古風(fēng)布置成了壽堂。</p> <p class="ql-block">我記得那一年,江書記讓我坐在這個前堂的椅子上,抬頭望天井的天窗,那屋外的參天大樹正好映在天窗的窗口,不啻是一道天然的勝景,今日的天窗外藍(lán)天白云,空明清朗,悠悠浮動,不急不緩。樓上的小軒窗半虛半掩,那里有閨閣的小姐偷偷的窺視樓下俊逸的兒郎嗎?</p> <p class="ql-block">在徽州人的理念里,水是銀子,光是金子,在明堂里有一個水槽,起到積水聚財之用。他們筑高墻開小窗,是為了防盜防匪,而在天井開天窗,是為了斂光聚水,四水歸明堂。</p> <p class="ql-block">明堂的長條桌上擺著左鏡右瓶,中間是自鳴鐘,意謂著終生平靜。據(jù)說徽州大戶人家的嫁妝很奇特,第一抬是蓋著紅布的棺材,意味著升官發(fā)財。</p> <p class="ql-block">我們曾坐在這里,悠閑搖蕩,如今,我們四人是否都稱心如意了呢?我們是否還能如當(dāng)年那般無拘無束,閑適愜意呢?</p> <p class="ql-block">這后面就是雜樹叢生的后院了吧?記得那一年安奇老師為了抄近路,將我們帶到這個地方??墒且邕^擋著的樹干我們才能順利的通過,而偏偏我們又穿著裙子,非常的不方便。他看著我們的窘態(tài),露出了得逞的壞笑。我們這才領(lǐng)悟,上了他的大當(dāng)。</p> <p class="ql-block">金絲楠根雕館確實與眾不同,它的結(jié)構(gòu)全部是金絲楠木構(gòu)造,可惜的是大門緊閉,無法入內(nèi)。</p> <p class="ql-block">古戲臺上曾經(jīng)上演過怎樣輝煌的戲劇?透過隱秘的幕布,朦朧再現(xiàn):“凈末丑生旦是處樓臺生彩,宮商角徽羽此間絲竹繞梁?!币老』秀薄安狼偕獜椘呦仪暹h(yuǎn),優(yōu)孟衣冠演千古風(fēng)流。”</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就該是大樟樹下的碧泉井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竹林里,我和樸子留下多少難忘的倩影。碧泉井由一口方井和四口小井組成,四口圓形的小井代表著福、祿、壽、泰。邊上有一口大方井,代表財源廣進(jìn)。骨髓井的形制是民間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這棵千年的大樟樹,它的造型非常的別致,像一個拱門,迎接著南來北往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在婺源,樟樹不但是材質(zhì)優(yōu)良的名木,還被村民當(dāng)作神樹,敬奉香燭,虔誠拜禱。如果孩子成長不順,多災(zāi)多病,父母常常會把孩子寄歲給樟樹老爺,讓樟樹保佑孩子無病無災(zāi),這顯示著人與自然的相互融合。</p> <p class="ql-block">他們對樟樹的膜拜近乎神化,什么樟樹底下走一走能活99,樟樹上面摸一摸,能活100多。</p> <p class="ql-block">“方婆遺風(fēng)”是一個免費(fèi)的茶亭,流傳著一個溫馨的故事:一個叫方婆的老婆婆常年累月給過往的行人提供免費(fèi)的茶水消暑解渴。她去世后,人們?yōu)榱烁心钏亩鞯?,就撿石堆墳,名為堆婆冢。?jù)說在昔日的婺源古道上有很多免費(fèi)的茶廳。方婆遺風(fēng),代代傳承,至今不衰。</p> <p class="ql-block">硯湖里有個瀛回亭。門柱上書:云霞叆叇游還聚,鷗鷺依稀去又回。</p><p class="ql-block">而一副寫在紙上的對聯(lián)已經(jīng)殘破不全,恰乎是“天籟傳聲塔上鐘,波光泛影湖中閣?!?lt;/p><p class="ql-block">我發(fā)現(xiàn)了一只白頭黑身的微小的鳥兒,它獨自在湖邊的石頭上跳來跳去,似乎自個兒跟自個兒做著游戲,我感覺自己就像這只鳥兒……</p> <p class="ql-block">上河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文峰塔似筆,湖心亭如墨,澄澈的湖若硯,土地是紙,筆墨紙硯,形象意象,內(nèi)涵深遠(yuǎn),寄寓深刻。</p> <p class="ql-block">終于明白為什么我到這兒,恍若來到了前世。因為這水墨上河,就是以徽州上河村的前世今生為主題而打造的。</p> <p class="ql-block">它以筆墨紙硯的人文理念,塑造了920多年前的婺源古鎮(zhèn)的原鄉(xiāng)生活。</p> <p class="ql-block">我疑惑著自己為什么是三火為焱,而非三水為淼?我其實是與水有緣。這三面環(huán)水的上河村是圣人朱熹的同宗朱氏所建。上河,意謂上上臨河,天子寶地。我在這寶地里流連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