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珠市口西大街的晉陽飯莊,原是紀曉嵐閱微草堂,院內的紫藤也十分有名,歷經二百余年滄桑,這株紫藤頑強地存活到了今天。每逢四月,淡紫色花蕊含芳綻放,清香四溢,藤蔓優(yōu)雅,翠綠色烘托著的一串串花穗垂掛,如無數瀑布泄下,到秋天則掛滿藤蘿角。綠紫相間,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大天棚。當年老舍、臧克家和張中行等文人學者常相聚于此雅集進餐,欣賞著先賢親植的藤蘿,伴著春風拂面,紫蔭覆院,老舍先生即興題詩一首:“駝峰熊掌豈堪夸?貓耳撥魚實且華。四座風香春幾許,庭前十丈紫藤花?!?lt;/p> <p class="ql-block"> 紫藤也是歷代文人喜歡吟詠的植物,唐代杜審言的《都尉山亭》有“紫藤縈葛藟,綠刺罥(音:倦,網的意思)薔薇。”這句詩意思是紫藤纏繞著葛藟(音:壘,藤木),薔薇上長滿綠刺。很形象地顯現(xiàn)了自然界中植物間相互依存的生長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 李白專詠紫藤詩《紫藤樹》云:“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留美人?!边@首贊美紫藤的詩,用詩化語言把紫藤的形態(tài)特征作了絕佳描述。將一種客觀自然物象轉化為文化象征符號,流露出文人對理想的雅居環(huán)境的追求和營造。李白詩中的紫藤,象征自然之美和文人雅趣。情生于景,景生于情。紫云垂地,文人見之自然心生雅趣。</p><p class="ql-block"> 元代畫家倪云林曾繪《紫藤山石圖》,題畫詩云:“藤花落硯池,幽事滿林壑”。以窗外藤花飄落到硯臺里,這是無意間的自然巧合,云林便聯(lián)想到山林丘壑無一不生幽趣。同樣是畫家,從不同的角度吟詠藤花,如明代畫家徐渭,號“青藤道人”,平日喜以紫藤為題材以大寫意潑墨抒懷,題畫詩云:“墨池飛出紫藤花”。花葉虬枝、靈動開合之勢皆出自墨池彩筆。圍繞藤花,一個落入墨池生趣,一個飛出墨池成畫,幽寂禪意不言而喻。情景相生,借境成詩,正是感情觸處皆是想象神奇的好詩句。</p><p class="ql-block"> 明清以降,吟詠紫藤的詩文寄寓著脫俗的精神。文人、士大夫們常常于紫藤架下讀書作詩,怡情養(yǎng)性,與世相忘。所以很多人都喜愛并種植紫藤,在京師宣南地區(qū),文人、士大夫種植藤蘿成了風尚。據清戴璐著有的《藤蔭雜記》中記載,“宣武門街右為陳少宗伯府第有藤花,見花怒放,賦詩?!边@位陳少宗伯是清代禮部右侍郎、書法家。康熙帝曾書賜陳宅“春暉堂匾額”。</p><p class="ql-block"> 乾隆時的大臣查禮住在宣南坊的爛縵胡同,據記載寓所內有好幾株紫藤。包括大學士于敏中在宣內的舊居、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在珠市口西側舊居和魯迅居住過的紹興會館內的藤花別館,都有許多古藤。為什么古代宣南文人、士大夫對紫藤情有獨鐘?傳言某些人覺得藤條如盤龍虬枝有順勢而上之意,且紫色鮮艷,象征著紫氣東來的瑞氣。蘊含著紫禁城的“紫”和飛黃騰達的“騰”,此實乃庸俗勢力小人之見!</p><p class="ql-block"> 清代梁詩正,謚文莊。為官二十余載,清正廉潔。居住宣南楊梅竹斜街,潛心于學問,撰修官書,時常以藤為題材入詩,以明情志。斯人已逝。日后《藤蔭雜記》中記載其住所“今久改旅店,藤花尚存,車過時猶及見之。”后來此株藤蘿也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南城海柏胡同就是在《藤蔭雜記》中所記載的舊時海波寺那條街。清代詩人、浙西詞派的創(chuàng)始人朱彝尊就住在這里,這個老屋就是赫赫有名的古藤書屋。他在這里編纂了《日下舊聞》,記錄了大量的京城歷史和風土故事。在“檉葉綠如傘,藤花紫滿檐”的掩映之處,與友人詩酒觴詠,鴻儒談笑不盡,正是:“客稀成雅集,屋老稱佳名”。1869年朱彝尊遷居,瞥見妍姿,留下了“不道衰翁無倚著,藤花又讓別人看?!钡牟簧?。那時清代雜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也住在海波寺街,距古藤書屋不遠,院內也種有紫藤。他有詩句:“太傅吟詩舊草堂,新開蔣徑自鋤荒。藤花不是梧桐樹,卻得年年引鳳凰”。另一首詩句:“海波巷里紅塵少,一架藤蘿是岸堂。”岸堂是他在山東曲阜的居所,也是自己的別號,花木有生機、紫云翠幄是孔尚任“朝朝吟嘯”的良伴,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中物、我、文三位一體的互動。</p><p class="ql-block"> 清末黃岳淵、黃德鄰所著《花經》里描述紫藤更是令人驚艷:“紫藤緣木而上,條蔓纖結,與樹連理,瞻彼屈曲蜿蜒之狀,有若蛟龍出沒于波濤間。”它已經成為古今文人心境物化的自然載體,是物與我之間的同構。情寄于紫藤是淡雅的書香氣息,宛若瓔珞,契合文人獨特的審美趣味,更是對其歷盡滄桑、堅韌不拔的旺盛而長久的生命贊美。</p><p class="ql-block"> 紀 清 遠 2025年3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