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秋,我接到陽城二中(海會寺中學)的錄取通知書,9月1日高高興興的來報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萬里晴空,一碧如洗。我們幾個同學結伴而行。晴秋的陽光柔和而溫暖,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讓人心情格外舒暢。田野里農作物正趨于成熟,玉米稈長得高大挺拔,玉米棒子已經(jīng)很飽滿,外皮呈現(xiàn)出淡黃色,露出里面金黃的玉米粒。走近玉米地,還能聞到一股淡淡的玉米清香,那是豐收的味道。沉甸甸的谷穗低垂著頭似在向大地致意,微風過處,發(fā)出一陣沙沙的聲響。田地的邊緣,偶爾還能看到幾株野花,它們在初秋的微風中搖曳生姿,葉子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綠油油的光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時候交通完全靠走。我們沿著小路迤邐前行,不知不覺來到劉善劈山口大橋,一眼望下去,河水落差很大,怪石嶙峋,騰起一陣陣白色的巨浪,撼人心魄。我們繼續(xù)前行,走過潤城(其實就是一個不算太長的胡同),又過了莊河口、溝西村,遠遠地就看到掩映在綠水青山間的兩座寶塔,格外莊嚴肅穆。學校的鐵藝大門上方嵌著四個大字——“陽城二中”。想到以后就要在這里學習二年,心中莫名的涌起一陣激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會寺位于陽城縣北留鎮(zhèn)與潤城鎮(zhèn)的交界處,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剎,海會雙塔是它的標志性建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據(jù)史料記載,海會寺在明清兩代是陽城最輝煌的書院之一,先后走出68位進士,舉人秀才更是層出不窮,其中包括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光、張慎言,清代康熙朝大學士陳廷敬等。寺內建筑極具特色,有兩座著名的塔——磚塔和琉璃塔。磚塔創(chuàng)建于后梁龍德二年(922),為六角十級,高二十余米,塔內空闊,交叉辟有門洞,塔外磚壁密布佛龕,龕內嵌滿坐佛,又稱“千佛塔”。琉璃塔則建于明嘉靖年間(1565),由潤城富賈李思孝捐銀修建,外觀八角形,高約五十多米,共十三級,塔檐仿木構,每層檐角懸有鐵鈴,塔內有磚石臺階可盤旋登臨。寺內著名的“海會龍湫”,是陽城古八景之一。此外,還有“曲水流觴”“魚沼飛梁”等清幽水景??上覀兛吹降某藘蓚€寶塔和空曠的大雄寶殿外,已看不到任何古剎的遺跡了。我在想,古人不惜重金修建古塔,它就是單單為了游人登臨憑眺嗎?那時候也不搞旅游啥的,根本沒有“創(chuàng)收”的概念,那他圖的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一程,水一程。 十幾里山路終于被我們甩在了身后。說話間已來到了學校的操場,須再走一段小坡才能進入學校。這時我看見一個女同學挑著自己的行李也來報到,后來才知道她是我們班的賈冬梅同學。走進學校的大門,撲入我視野的是一個長方形大池塘,一池碧水陽光下波光粼粼,池邊緣的正中間嵌著一塊長方形石碑。上面刻著"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會寺琉璃塔"的字樣。落款是"山西省人民委員會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公佈,陽城縣人民政府立"。池四周長著一些柳樹,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花,直杵杵約有一人多高。池塘后面是一排田地,種著一些時令蔬菜,再后面是3棟二層樓房一字排開,每兩座樓之間有一條大道。一層是教室,二層是男生宿舍。三三兩兩的學生結伴行走在大道上,不時有報到的新生涌進校門。校園內柳樹居多,放眼望去,綠樹成蔭,柳枝隨著微風輕輕擺動,柳葉也隨著枝條搖曳。陽光透過柳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為校園增添了幾分詩意,給人一種清新、寧靜又充滿活力的感覺。教職工宿舍零星的掩映在一片柳蔭中,女生宿舍安排在靠近大雄寶殿左右兩側的二樓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安置停頓然后去報到,我和另外三個同學分在高39班(文科),見到了班主任石永昶老師。石老師大約四十多歲,慈眉善目,瘦削高挑,略有些謝頂,身著一件略舊的白襯衣,黑褲子,艱苦樸素的樣子,一看就是個慈祥長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誰承想,我們看到的那個大池塘竟很有些來歷,它就是八角玲瓏池。池北側的玉璧之上,兩只龍頭里不時地噴涌出清冽的泉水,雅致靈動。原來,所謂的“海會龍湫”也是一處人造景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校園風景雖然秀麗優(yōu)美,但飯菜質量真不敢茍同。那時候每月5元錢的生活費,飯票就印在一張8K紙上,每月到事務上領取一次,餐票上印著紅紅的印章。早晚餐是玉米糊糊配水煮蘿卜絲,不時有白白的米蟲浮在稀粥里,中午吃的是一個較大的玉米面窩窩頭,隔天是兩個小小的白面饅頭,再搭配一些水煮白菜。廚房是學生們不得不去的地方,就餐的環(huán)境很不樂觀。幾口大鐵鍋嵌在灶臺中,所有的飯菜都在這幾口大鍋里完成。灶臺已經(jīng)磨得有些油黑發(fā)亮。打飯的學生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他們低聲交談著、抱怨著飯菜的種類和質量,有人感覺無聊就拿出竹筷敲碗敲盆,在饑餓和無奈中尋找發(fā)泄點,惹得大家一陣哄笑,常常遭到老師的訓斥。早晚依舊是簡單的稀飯配蘿卜絲,偶爾也能見到幾片泛黃的青菜。飯菜的熱氣在冷空氣中很快散去,留下一絲淡淡的涼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jié)語文課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由班主任石永昶老師和我們共同完成教學任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一開始作者帶著淡淡的愁緒走出家門,趁著月色漫步散心,順著一條幽靜的小煤屑路走來,來到了日日經(jīng)過的荷塘邊。于是文章先從“荷塘四面”開始寫起,全文充盈著的“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最后又回到“荷塘四面”。石老師先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大字“荷塘月色”,簡單介紹了作者和當時的寫作背景,然后開始在講臺上侃侃而談: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它的主色調。作者詳細描寫了荷塘的景色,包括荷葉、荷花、荷波以及月光下的荷塘。還運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景物描寫得細膩入微。比如將荷葉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將月光比作“流水”,將光影比作“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作者的心情也是從“不寧靜”開始,在經(jīng)歷了“片刻逍遙”之后,又回到了“不寧靜”之中……全文構思新奇精巧,語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繪細膩傳神,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再加上石老師繪聲繪色的講鮮,我們都不自覺地沉浸在朱自清先生描繪的荷塘月色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早自習,晚自習。起五更,摸半夜。高中生活緊張而艱苦,但同學之間的友情卻令人感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時候作家路遙的小說《人生》剛出版不久,原載《收獲》1982年第三期,獲得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當時引發(fā)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持久的熱潮,也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 人人爭相傳讀。我腆著臉向一位潤城的同學討借,她看完后就塞給我:你看看吧,挺好的!我如獲至寶,愛不釋手。一下子被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感動和吸引,常常忘記了上課、吃飯,我不自覺地把書中的人物和現(xiàn)實中的人物對號入座,感覺班上的哪個男生很象高加林,感覺自己身上也有著劉巧珍的善良和黃亞萍的浪漫……可以說路遙的《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這大概就是文學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個春日的下午,陽光透過海會寺的楊柳枝葉,灑在陽城二中的校園里,也透過窗戶灑在我們的課桌上。此刻我們正在上數(shù)學課。教數(shù)學的是盧家龍老師。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數(shù)學課本下面藏著路遙的《人生》。初中時我的數(shù)學就沒有打好底子,到了高中就像斷了檔,根本接不上軌,就像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幾何、代數(shù)、函數(shù)、對數(shù)那些復雜的公式和繁瑣的計算常常讓我頭疼不已。每次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解數(shù)學題,我聽不進去就忍不住開小差,心想:“這數(shù)學真是太難學了,反正也聽不進,不如看點別的?!泵看卫蠋熮D身在黑板上寫字,我就會偷偷翻開書,沉浸在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故事里。待老師回過頭來我又挺直腰板,裝成一幅認真聽課的樣子。我為高加林的負心而難過,也為劉巧珍的不幸而傷心。那時候我對未來充滿了迷茫,但又懷揣著無數(shù)的夢想。我喜愛文學,摘錄了《人生》中很多金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岔道口,譬如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lt;/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xiàn)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lt;/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畢業(yè)后我把這個寫滿“金句”的筆記本帶回了家。弟弟無意中看到了。弟弟初中畢業(yè)后也就讀于陽城二中,高中畢業(yè)后沒考上大學,一時沒找到合適的事做,整天賦閑在家。一個半大小子整天在家里晃來晃去,進進出出,時間長了母親難免生煩,開始嘮叨:這么大娃了,一天不干正事,漂流混蕩,怎么?就計劃這么混了?婦女家都要出去干活,漢們家好意思坐到家?弟弟自感壓力山大,無意中他翻看了我這些筆記,字里行間對他觸動很大,下決心跳出農門改變人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后來積極參軍,通過努力考上了軍校,從而走上報效國家的道路。多年后他和我閑談時說起這事,還流露出自信的笑容,說當時那些勵志的話的還真如仙丹一般給了他很大啟發(fā)。這真是一件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好事。事實也證明了他當時的抉擇是何其的正確。多年后當他的同學還在臉朝黃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的時候,弟弟已經(jīng)悠哉悠哉的端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喝茶看報了。當然這也歸功于他自己努力的結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張學敏老師是40班(理科)的語文老師。石老師有事請假就由他為我們上語文課。張老師中等身材,一身黑色中山服,鼻梁上架著一幅金邊眼鏡,彰顯著他的文人氣息。他一上來就自我介紹:“我姓張,叫學敏,就是學習靈敏,住三間東倒西歪屋,是一個南腔北調人?!比堑么蠹液逄么笮?。那節(jié)課他給我們講的是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天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同,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睆埨蠋熢溨C風趣,知識淵博,板書也非常好。課堂上他旁征博引,從《詩經(jīng)》“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講到“風、雅、頌、賦、比、興”,雋語妙詞,信手拈來。說實在的,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就覺得它的韻律很美,像一首古老的民謠,又像一段婉轉的愛情故事。 張老師重點講解是男子的求愛過程,用雎鳩求魚來比喻,我感覺有點忽略了詩歌本身的魅力。不過張學敏老師講語文課還真是挺好的,對我來說聽他的課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我常常為不能在他班上而遺憾,時至今日他講課的豐采還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后的陽光灑在操場上,空氣中彌漫著青春的氣息,操場上充滿了緊張而激動的氛圍。學校正在舉辦一次女生跑步比賽,一副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備受矚目的比賽即將拉開帷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那時篤定以讀書為主。身不高,腿不長,是個體育差生。一上體育課我就自卑怯懦,自甘落寂。因為我跑也跑不快,跳也跳不高。逃不脫,必須要跑的時候,常被同學笑話。說你那個叫跑步嗎?不過比尋常走路稍快一點,體育成績不被老師看好。每逢重大體育比賽我就在一旁充當啦啦隊,替別人拍手,為別人喝彩加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賽道其實就是操場的環(huán)形跑道,三名選手一字排開已然做好準備。我們班派出的三名女生,分別是賈冬梅、馬靜文、劉兵芬。選手們眼神堅定,臉上寫滿了專注與期待,肌肉微微緊繃,隨時都可能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就位!”裴老師洪亮的預令響起。選手們迅速蹲下身子,雙手撐地,雙腳抵住起跑線,身體微微向前傾,目光緊緊鎖定前方。呼吸變得急促而有力,仿佛能感受到彼此心跳。觀眾們也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起跑線,等待著那決定性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預備——開始”隨著體育老師一聲令下,選手們如同離弦之箭,瞬間沖了出去。她們的腳步在跑道上快速交替,騰起一股細細的灰塵。每一步都跑得堅定有力。同學們的歡呼聲瞬間爆發(fā),吶喊聲、助威聲交織在一起,如同一曲激昂的交響樂——比賽結束,我們班的三名選手不辱使命,奪得第一名,班主任高興的合不攏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風冽冽,皓月當窗。偶爾有饑鼠在宿舍奔串。我們兩個班的女生幾十個人住在一個宿舍,那時候都是打地鋪,一個個密密匝匝地緊挨著。下了晚自習,同學們回到宿舍,洗漱完畢,有人縮在自己的被窩里,有的交頭接耳,有的挑燈夜讀,吞食干糧的聲音“圪蹦圪蹦”此起彼伏,最是誘人。也有的人“圍爐夜話”,談些不著邊的閑言。我蜷縮在被窩里默然閉上雙眼睛,聽她們高一聲低一聲閑侃,在這個混雜著各種聲音和氣息的交織中渾然入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陰似箭。高中兩年一晃而過。這兩年,除了正常上課之外,星期天我還和同學們一起上山采野果,去大橋村趕會,晚上跑到溝西村看電影《西安事變》,在學校一起讀王蒙的《青春萬歲》。和同學在雙塔下留影,爬上琉璃塔寫下自己的名字——其間還讀到了一些文學作品,它們深深地滯留于我的腦海中,幾十年揮之不去。但現(xiàn)在要找到那些作品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種奇文不能與人共賞的遺憾時時襲來。所以我閑暇時很想把高中這段經(jīng)歷寫下來供日后慢慢咀嚼、回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非常慶幸我就讀的高中是名震三晉的“海會書院”,從那里走出的每一位舉人、進士抑或并沒有取得功名的先賢們都是我人生的坐標,燈塔。感謝我的高中同學推薦并提供我閱讀《人生》的機會,在我人生的緊要關口為我指亮了前行的方向,之于我的人生之旅,其影響力不可估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謝謝路遙!也謝謝路遙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書猶藥也,善讀者可以醫(yī)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簡介:</b><b style="font-size:22px;">陳紅霞</b><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鳳城鎮(zhèn)下孔寨村人,大專文化,中共黨員,鳳城鎮(zhèn)安監(jiān)站退休職工。喜讀書,偶為文,散文見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