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說“南太行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那么,我說:漓江把最美的風(fēng)景留在了陽朔。</p><p class="ql-block"> ——題記</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4日,桂林百公里徒步第四天,晨,昨夜的第一聲春雷宣告著老天爺今天依舊不會給我們好“臉色”。果然,楊堤碼頭的山和水與昨天一樣,灰樸樸的不太明朗。</p> <p class="ql-block">吃罷早飯,早八點,我們坐車離開楊堤,八點三十五到達(dá)徒步起點:子彈山附近。據(jù)說沒有一架飛機能夠飛越子彈山,你信不?在子彈山前合影留念后,我們整裝出發(fā)了。</p> <p class="ql-block">開始的盤山公路并沒有漓江參與,路邊除了一座座仿若拔地而起的青山,就是橘園里那些站在枝頭上得意洋洋地向我們炫耀的黃橙橙的果子們。</p> <p class="ql-block">抬頭,路牌上標(biāo)注著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桂林喀斯特世界遺產(chǎn)地”。網(wǎng)查,桂林喀斯特地貌是受古生代構(gòu)造運動影響形成的獨特的巖溶發(fā)育盆地,以塔狀及錐狀巖溶地貌為主要特征??λ固氐孛苍炀土斯鹆衷S多奇峰異洞等奇特的自然景觀。我們身側(cè)這一座座造型奇特的石峰正是桂林喀斯特最好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終于又看到了漓江水,雖只驚鴻一瞥,卻令灰蒙蒙的畫面靈動了起來。對面原本應(yīng)該互不干涉的山峰則羅列成巨獸口中的牙齒,交錯重疊,鋒利無比。</p> <p class="ql-block">山外的山,我望不穿,可眼前的這座我卻覺得很像打坐的和尚。</p> <p class="ql-block">由于各種原因,今天的行程分了大、中、小線,翠,蘋果、大國跟著賴導(dǎo)走了小線,石家莊隊剩下的五個人跟黃隊走中、長線,具體到我自己,是走常規(guī)的中線還是加強版的長線,按慣例,走著瞧唄。在岔路口與走短線的伙伴們分道揚鑣,我們繼續(xù)沿公路前進。</p> <p class="ql-block">公路在半山腰轉(zhuǎn),山腳下的漓江透過路邊的枝椏偶爾露一下頭。公路走的枯燥又乏味,海納百川和細(xì)雨綿綿他們總想找路下到江邊。最終我們還是跟著黃隊又多轉(zhuǎn)了一段公路,方從小路轉(zhuǎn)折下去。大約比小線多走的那十公里就是這么繞出來的吧。</p> <p class="ql-block">沿江岸上的石板小路轉(zhuǎn)折前行,灌木和竹子將小路搭成了一條綠色的隧道。漓江在我們的腳下時隱時現(xiàn),偶爾有道通向江邊的土坡,拐下去,看到的就是“野渡無人舟自橫”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自“野渡”返上來,繼續(xù)鉆綠色“隧道”,前方抄著兜的細(xì)雨愣是走出了逛公園的感覺。總算是碰到被雨水沖斷的路面,手腳并用的有了點兒爬山的感覺了,也不過是兩三步就過了。</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點十分左右,我們抵達(dá)下龍村,這次,下到江邊的我們就再也不想“上岸”了,踏著鵝卵石沿漓江迤邐而行,山水之間畫意悠然,意境天成,妙不可言,仿佛是這世上最出色的畫家用最美的色彩,最靈動的筆觸勾勒出的一幅充滿靈性的山水巨作,青黛色的山峰,碧玉般的江水,小小的竹筏,黑黑的鸕鶿,還有江邊婆娑的竹林皆入畫中……</p> <p class="ql-block">青峰倒映,江水悠悠,輕舟飄搖,拍岸的水聲似乎在對我吟唱一首優(yōu)美的“長歌行”……</p> <p class="ql-block">十點半,我看到了“老村頭”的路標(biāo),也看到了許久不見的蘋果,沒看到翠和大國,說是在村里轉(zhuǎn)呢。我沒有進村,與蘋果分手后,繼續(xù)沿著江邊走。</p> <p class="ql-block">山色青冥,波光瀲滟,如此風(fēng)光,我也忍不住要入鏡了。有人說這里是十里畫廊,如此稱謂確是貼切。還有人說是二十元人民幣打卡處,我覺得不太像,掏出錢來比了比,果然不是,呵呵。</p> <p class="ql-block">實話說,我們走過的這一段應(yīng)該是漓江最美的一段了,沿途應(yīng)該是有很多知名的山峰,只是我與黃隊總是不同步,所以這些山的名字我便不能知曉。一路的沉迷、沉醉,直到“九馬畫山”,我終于追上了黃隊。</p> <p class="ql-block">九馬畫山,山高400余米,寬200米,臨江而立,石壁如削,遠(yuǎn)望如一幅巨大的畫屏,青綠黃白,濃淡相間,斑駁有致。據(jù)說這幅“畫屏”上有九匹駿馬,或立或奔,或低頭飲水,或仰首長嘶,所以稱之為“九馬畫山”,簡稱“畫山”。清代詩人徐沄曾贊此山:“自古山如畫,如今畫似山。馬圖呈九首,奇物在人間”。當(dāng)?shù)剡€有民謠:“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有幾雙?看出七匹中榜眼,看出九匹狀元郎”。你能看出幾匹來?我嗎?看到一只猴子臉,呵呵!這座畫山讓我想起了云南滄源崖畫谷的千米國畫長廊。</p> <p class="ql-block">迎著“畫山”順江拐過去,走不遠(yuǎn)就到了漓江碼頭,排隊坐渡輪過江。</p> <p class="ql-block">十一點半左右,先行渡江的我們在冷水渡口卸下背包,短暫休整。我吃了三條油炸漓江魚,喝了一杯甘蔗汁,之后跟在后過江的隊友身后拐下江邊棧道,繼續(xù)前行。</p> <p class="ql-block">因為慢了一步,步道又平整,所以前方的隊友走的很快,稍有轉(zhuǎn)折就沒了蹤影,迫使我不得不一溜小跑的往前追。即便如此,對美景沒有免疫力的我依舊不停的拍!拍!拍!沒有時間靜靜地欣賞,那就將畫面定格,待回家再慢慢地去品吧!</p> <p class="ql-block">看“無數(shù)桂林山,不盡漓江水”(鄒應(yīng)龍《卜算子·滿二望三時》),沿江而行,對岸群峰連綿,如劍芒排扦,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常;江水如碧羅帶縈繞著青山,波光粼粼,倒影幢幢;江面往來的竹筏、游輪漾出層層漣漪,游人與我們的對答呼應(yīng),山、水、人便在此相映成趣,美哉乎?美哉也!</p> <p class="ql-block">沿途的竹排碼頭很多,不知是不是可以隨時叫停?</p> <p class="ql-block">再次看到細(xì)雨綿綿和海納百川時,他們正在江邊拍照,果然這里的風(fēng)景更佳,水清如鏡,倒映著成排的山峰、竹林與竹筏,正是:“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清?<span style="font-size:18px;">袁枚)。</span>到這里,游客也陡然多了起來,有人說二十元人民幣打卡處要往前走,我問路邊的小姑娘,說這里也是。晴說她不想下去了,要到前面去看,我便跟著她往前走。沒走幾步就被黃隊喊了回來,因為要從這里上去了。此時我再想下到江邊已經(jīng)來不及了,還好,黃隊說上面也有打卡點。</p> <p class="ql-block">翻上公路,往前走不遠(yuǎn)就有一處打卡點,排隊打卡。人不算多,很快我就看到了“傳說”中的“黃布倒影”。大抵是季節(jié)不對,水量小,倒影看不全,連錢幣上那竹筏和漁翁也沒能留??;只有拔地而起的峰林依舊,奇峻秀美!</p> <p class="ql-block">離第一個打卡點不遠(yuǎn)還有一處打卡點,這里少了些遮擋,看到的景象更全些。</p> <p class="ql-block">黃隊說對面的山就是元寶山。</p> <p class="ql-block">計劃內(nèi)的行程到興坪古鎮(zhèn)就結(jié)束了??斓焦沛?zhèn)時,黃隊統(tǒng)計走大線的人數(shù),遼寧隊一人,北京隊一人,我們石家莊隊除了走小線的三位隊友,余下五人全部參加。原以為每天都被賴導(dǎo)“收”的石家莊隊最“菜”了,如今看來是我“誤會”了,呵呵!</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點左右,到達(dá)粉墻烏瓦的興坪古鎮(zhèn)。走長線的我們過門而不入,在黃隊帶領(lǐng)下自興坪碼頭渡江,前往螺獅山。</p> <p class="ql-block">等船時,黃隊指給我們看對面的“僧尼斗法”。你就說如此纖弱的“尼姑”能斗得過那么胖大的“和尚”嗎?呵呵。</p> <p class="ql-block">過了江,穿過村莊,沿公路急行,拐過彎來遠(yuǎn)遠(yuǎn)地就看到了螺獅山。拉近了看,果然螺紋清晰,形象逼真。正當(dāng)我們向著那顆“螺獅”走的起勁,黃隊接了個電話,原本說要逛古鎮(zhèn)的北京隊有幾個隊員強烈要求跟過來(此時我們已經(jīng)離開碼頭將近兩公里了),商量無果,黃隊只得劫了輛電動三輪車返回碼頭去接人。</p> <p class="ql-block">我們按黃隊指點的小路拐進去(黃隊先把海納百川帶到了路口),螺獅山已經(jīng)近在眼前,只是沒人帶隊,我們不敢上。路走到騰蛟橋便分了岔,不知何去何從的我們只能原地等待。</p> <p class="ql-block">終于等到帶著一個北京隊員匆匆趕來的黃隊,跟著他跨過騰蛟橋,向左轉(zhuǎn)去。走不遠(yuǎn)就看到立在岔路口的“桂花古道”的殘破木牌子。古道是用青石板鋪就的,有一定的爬升,強度不大。只有深入古道你才會知道,為什么道名“桂花”?那些遮天蔽日的桂花樹已不知在這條山路上看過了多少世事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下午兩點十分左右,我們停在了“漓江第一灣”的上方。在黃隊的指點下,我們不但看到漓江在這里劃了一道完美的弧度,還看到了探向江灣的惟妙惟肖的“鯉魚背”??上r間不允許,不然再往山上走走,拍攝的角度會更好,這個位置有樹木遮擋,江面露出來少,總是差了些意思。</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灣短暫的逗留,我們便急急忙忙的下山去了。這次真的成了急行軍,我的腿都快捯成了風(fēng)火輪。好在到了公路,先行一步的黃隊又截了輛電動三輪等在路口。坐車,直奔碼頭。</p> <p class="ql-block">下午兩點四十五,我們先黃隊一步坐輪渡返回興坪古鎮(zhèn)(輪渡滿員了),導(dǎo)航到古鎮(zhèn)停車場,徒步結(jié)束。我的六只腳和手表打開的晚,遼寧隊的小說報的數(shù)據(jù)是23.6公里。</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點,我們離開了興坪古鎮(zhèn),與漓江依依惜別,前往下一站:圣堂山。</p> <p class="ql-block">下午六點左右,我們的大巴車停在了圣堂山腳下的平孟村,是夜宿圣堂山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