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座石窟,一個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孔洞穴,一截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 廣袤無垠的西北沙漠中,有一座閃耀著璀璨光芒的藝術(shù)寶庫——敦煌。它宛如一顆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明珠,令我心心念念許久。終于,在2024年8月4日,我和老公還有妹妹一同從大柴旦翡翠湖啟程前往敦煌。約350公里,沿柳格高速前行,經(jīng)魚卡,過阿克塞,我們穿越荒涼的大漠,到當(dāng)金山,黑褐色的山體,在湛藍(lán)的天空映襯下,如鐵鑄般剛毅,領(lǐng)略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歷經(jīng)一路的奔波勞頓,懷揣著滿心的期待,我們終于抵達(dá)了敦煌。</p><p class="ql-block">按照旅行社的預(yù)先安排,入住敦煌小鎮(zhèn)的金果樂酒店,好好休息一番,為接下來探索敦煌莫高窟、嗚沙山做好準(zhǔn)備。</p> <p class="ql-block">?? 在<span style="color:rgb(1, 1, 1);">敦煌吹過的風(fēng)都是文化,走過的路都是歷史,我們?nèi)胱〉亩鼗托℃?zhèn),以漢唐遺風(fēng)為主題,將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絲路歷史文化巧妙融合,為游客們提供了一個了解敦煌文化和歷史的絕佳場所。在這里,不僅能品嘗到地道的西北特色美食,還能購買到手工藝品和紀(jì)念品,并體驗剪紙、沙畫等傳統(tǒng)手工技藝,沉浸式感受敦煌獨(dú)特的文化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 “又見敦煌”,一眼千年。當(dāng)我們車駛進(jìn)停車場,一眼便望見在一望無垠的沙漠中,靜靜佇立著承載大型情景劇《又見敦煌》的“湖藍(lán)劇場”。劇場外墻由玻璃構(gòu)成,在日光的照耀下,恰似沙漠里一顆靈動的藍(lán)色水滴。聽說這部情景劇是由2008年北京奧運(yùn)會開閉幕式的知名導(dǎo)演王潮歌主創(chuàng),以創(chuàng)新獨(dú)特的敘事方式和舞臺呈現(xiàn),堪稱空前之作。</p> <p class="ql-block">??這是進(jìn)入劇場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又見敦煌”一場震撼心靈的文化盛宴</span></p> <p class="ql-block">敦,大也。煌,盛也。敦煌這是一座歷史悠久而又古老的城市。隨手捧起一把沙,就是一段歷史;隨手翻開一卷書,就是一段故事。春一去,冬一來,一千年就過去了!走近敦煌,夢回千年!古老的敦煌文化映入眼簾。</p> <p class="ql-block">?? 穿越千年歷史時空,與心靈對話。它用短短90分鐘演繹了幾出歷史故事,觀眾將步行穿越1000多年前的藏經(jīng)洞、2000多年前的莫高窟,領(lǐng)略7000多公里的絲綢之路的風(fēng)貌,感受浩瀚無垠的敦煌學(xué)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演出共分為四個廳,每個廳都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p><p class="ql-block">一、序幕廳:觀眾在此集合,由幾位朗誦者分布于劇場的不同位置,佇立在觀眾之中,呈現(xiàn)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表演形式。</p><p class="ql-block">二、T臺走秀區(qū):演出正式開始,觀眾跟隨演員的步伐前行。讓觀眾近距離穿越到過去,貼近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張騫、相夫公主、索靖將軍、王維、張議潮將軍、悟真和尚、唐宣宗、王圓箓道士、常書鴻院長、王潮歌導(dǎo)演等,為后面的重頭戲做以鋪墊。</p><p class="ql-block">三、石窟體驗區(qū):觀眾繼續(xù)站立隨演員走動。在這個區(qū)域主要上演了百余年前,有一位弱小的道士一一王圓篆,不經(jīng)意間窺視了千年塵封的歷史,從此揭開了莫高窟的神秘面紗,在歷史的痛與恨中,交織演繹出這樣一段無奈與沉痛的難舍之情。</p><p class="ql-block">四、敦煌大劇院主表演廳:最后一幕表達(dá)了創(chuàng)作者的感慨萬千,悲憫莫高的逐漸消亡,悲愴時光的無情,呼吁保護(hù)文物……</p><p class="ql-block">最后在一首悲傷的《千年一瞬間》歌曲中結(jié)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請點(diǎn)開視頻吧,讓我們一起穿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走進(jìn)大漢、走進(jìn)盛唐……</span></p><p class="ql-block">?? 張騫,這位西漢時期著名的探險家和外交家,以兩次出使西域聞名于世,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在這場歷史人物的T臺走秀中,他最先出場,緩緩走向臺前,大聲問:“此地是敦煌嗎?我想問問這是不是敦煌?得到肯定回答后,這位形容枯槁的老人舉起顫抖的雙手說,“我終于又回到了大漢的土地上,思念家鄉(xiāng)心切” 。</p> <p class="ql-block">?? 這里記載著一個永遠(yuǎn)的痛楚,一面是王道士的贖罪,一面是洞窟飛天的呼喚?;诤逕o極的叩問。</p><p class="ql-block">王道士:我要早知道我是一個千古罪人,我就不送那些菩薩走了,我后悔呀。但是你們能不能就別罵我了,你們輕輕動一個指頭,幫我把這頁翻過去吧,就別再罵我了。</p><p class="ql-block">菩薩塑像說:孩子,讓我摸摸你的頭,讓我安慰你,解脫你,你不用為此事難過,你送走的塑像而已,一張畫而已。我的根還在,我的愛,我的慈悲,我對你的關(guān)照,永遠(yuǎn)不會離開。我永遠(yuǎn)會在你身邊。</p> <p class="ql-block">此時此景,滿心憂慮:莫高窟還能在歲月的侵蝕與風(fēng)沙的磨礪中堅守幾年。而《又見敦煌》的演繹,承載的正是守護(hù)與傳承的使命,就是想讓每一個來到敦煌的人不留下遺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有機(jī)會踏上敦煌這片神秘的土地,那《又見敦煌》這場演出絕對不容錯過。</p><p class="ql-block">《又見敦煌》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舞者以靈動的身姿演繹著千年的故事,演員們飽含深情的演繹,將敦煌的興衰、文化的傳承與交融娓娓道來。它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敦煌的歷史和文化,也讓我們對這座古老城市有了更多的敬畏和感慨??赐旰?,被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蘊(yùn)所折服,這份震撼與感動,成為你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文化體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沙漠中的藝術(shù)明珠—敦煌莫高窟</span></p> <p class="ql-block">從影劇院出來,《又見敦煌》帶來震撼人心的演出讓我意猶未盡,劇中激昂或悲催情節(jié)應(yīng)在我的腦海中不斷回蕩,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p><p class="ql-block">此時,司機(jī)已等候多時,我們上車后,車子朝著9公里外的莫高窟疾馳而去 ,仿佛是在追逐著千年的光影,大約20分鐘后與敦煌的歷史再次相擁。當(dāng)車輛緩緩?fù)O拢移炔患按靥こ鲕囬T,那一刻,敦煌的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或是屏幕上的影像,而是真真切切就在我的面前,觸手可及。莫高窟的每一幅壁畫、每一尊雕塑,都承載著千年的故事與智慧,它們靜靜地訴說著過往,等著每一位游客的傾聽與感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三大石窟之首—莫高窟,</span>坐落于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它位于宕泉河西岸,在一面長1700米的斷崖上開鑿,有著規(guī)模浩大的石窟群,如同蜂房般密密麻麻。這里共保存了735個洞窟,窟內(nèi)保存著45000多平方米的壁畫,彩塑2400余尊。它的開鑿從十六國時期至元代,前后延續(xù)約1000年。它既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璀璨的藝術(shù)寶庫,也是古絲綢之路上曾經(jīng)的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在石窟藝術(shù)中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于1994.8寫的關(guān)于莫高窟的簡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窟的故事,藏于樊錦詩所著的《我心歸處是敦煌》之中 ,讓我們一起探尋它的神秘起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名叫樂僔的僧人,杖錫林野,從中原云游到敦煌東南的鳴沙山東麓?!币驗樘焐淹恚猛緞陬D,樂僔和尚打算就地歇腳過夜。正當(dāng)他撣去僧袍上的塵土,準(zhǔn)備躺下休息的時候,不經(jīng)意地抬頭向東面的三危山方向望了一眼。這一望,他立刻被眼前的景色驚得目瞪口呆。只見那三危山上,金光萬道,璀璨絢爛,仿佛有千佛化現(xiàn),樂僔和尚被這神奇的佛光盛景驚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樂僔和尚看到三危山佛光盛景后受到觸動,這不正是自己苦苦尋覓的西方極樂世界嗎?他深信這個地方是非常神圣的,是佛給自己降下旨意,于是懷著虔誠之心,在鳴沙山東麓崖壁上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個洞窟,他也因此被認(rèn)為是莫高窟的創(chuàng)始人。</span></p> <p class="ql-block">洞窟分南北兩區(qū):南區(qū)492個洞窟是莫高窟禮佛活動的場所,北區(qū)243個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內(nèi)有修行和生活設(shè)施,如土炕坑、煙道、壁龕、燈臺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p><p class="ql-block">在導(dǎo)游的帶領(lǐng)下,我們一組20人,主要參觀了南區(qū)8個洞窟,洞口、臺階和護(hù)欄修繕得嶄新,但又不失古樸,特意留出的殘墻,彰顯出莫高窟的古老,更突出了它的滄桑。進(jìn)入洞窟內(nèi),禁止拍照,沒有燈光,只有導(dǎo)游手中的手電筒,<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暗夜中的螢火蟲,在黑暗中閃爍。講解中照亮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壁畫、一尊尊莊嚴(yán)肅穆的佛像和一個個美輪美奐穹頂?</span></p> <p class="ql-block">中唐158窟——最美的涅槃佛</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58窟中,靜臥著敦煌最大的一尊涅槃佛像,為石胎泥塑造就,全長15.8米 。佛像身著通肩袈裟,頭南足北,右脅而臥,面朝東方,安睡于通壁佛床之上。左臂自然覆于左側(cè)腰身,手指的姿態(tài)疏密有致,右臂舒展,右手優(yōu)雅地承托著臉。雙足累疊,安詳靜謐。</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 一提到敦煌,人們首先聯(lián)想到的是那神秘而優(yōu)美的飛天形象。</p><p class="ql-block">飛天在佛教中是指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為天歌神,緊那羅意為天樂神,他們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p><p class="ql-block">隨著佛教的傳播,飛天形象傳入中國,先傳至西域,再進(jìn)入中原。在中國,飛天與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漸擺脫了印度飛天的原始形態(tài),形成了獨(dú)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成為了敦煌藝術(shù)的代表性符號。</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1987年,莫高窟作為文化遺產(chǎn)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茂陵煙雨埋弓劍,石馬無聲蔓草寒”。 時光轉(zhuǎn)瞬千年,在那片被風(fēng)沙掩埋的寂靜洞窟中,竟隱藏著一個震驚世界的秘密。自公元1035年前后被封閉,歷經(jīng)長達(dá)860多年的漫長歲月,直<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1900年,命運(yùn)的齒輪悄然轉(zhuǎn)動,王圓箓的道士無意中打開,浩如星辰的“敦煌遺書”重見天日。</span></p> <p class="ql-block">王道士與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王道士,生于1849年,死于1931年,湖北麻城人。本名圓箓,一作元錄,又作圓祿。王圓箓家中貧困,為了生存,逃生四方。</p><p class="ql-block">(1875年)在肅州,也就是今天酒泉地區(qū)的一個巡防營當(dāng)兵,1899年來到敦煌莫高窟。受戒為道士,道號法真,遠(yuǎn)游新疆。</p><p class="ql-block">1907年,王道士在敦煌藏經(jīng)洞留影,活到八十二歲,被人千夫所指。</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第16窟:千佛洞的傳奇</p><p class="ql-block">1897年,王圓箓抵達(dá)敦煌莫高窟。初到莫高窟,他落腳于窟南區(qū)北段,每日不辭辛勞地清理洞窟中的沙石,虔誠供奉香火,收受信徒布施。不僅如此,他還時常外出布道募化。憑借著多年的積攢,王圓箓逐漸有了些積蓄,在莫高窟第十六窟定居下來。</p><p class="ql-block">通常被稱為“三層樓”。</p> <p class="ql-block">?? 1900年6月22日,在莫高窟16洞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箓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jìn)行大規(guī)模的清掃。</p><p class="ql-block">當(dāng)王圓箓在為第十六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北側(cè)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后,出現(xiàn)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即第十七窟,內(nèi)有從4世紀(jì)到11世紀(jì),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五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jīng)洞”。</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敦煌藏經(jīng)洞被王道士這樣一個在當(dāng)時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發(fā)現(xiàn),這一發(fā)現(xiàn),非但沒有成為華夏文明復(fù)興的曙光,反倒成了列強(qiáng)眼中垂涎欲滴的獵物。在那動蕩不安的時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藏經(jīng)洞的命運(yùn)就此被改寫。</p><p class="ql-block">敦煌遺書的發(fā)現(xiàn),轟動了世界,1907年3月,英國人斯坦因第一個來到敦煌,他連蒙帶騙,以各種手段從王圓箓等人手中,“豪奪了一萬多卷經(jīng)文、繪畫,整整裝了29木箱” 。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據(jù)為己有。</p> <p class="ql-block">自此之后,俄國、日本、美國?紛至沓來,將5萬多卷經(jīng)文、繪畫…幾乎洗劫一空,最后殘存下來的文物竟不足萬卷。留給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疤 。</p><p class="ql-block">“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曾滿含沉痛地說道:“敦煌的美麗,散落在世界各地,敦煌的傷痛,留在了中國?!边@句飽含深情與哀傷的話語,道盡了敦煌文物被盜搶后的無盡滄桑與悲涼,也時刻提醒著我們那段屈辱的歷史,激勵著我們守護(hù)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圓篆墓塔</span></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有一篇寫莫高窟的道士塔,道士塔建于20世紀(jì)初,為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風(fēng)格建筑。墓塔為圓形,有點(diǎn)像葫蘆,塔身糊著灰黃色的涂料,塔基露出青磚。塔身一面開有拱形洞龕,內(nèi)嵌有一木質(zhì)碑,最上部豎刻"功在百世"四個字,下面碑文記錄了他的生平和功績。其中有一段文字這樣寫道:"積卅余年之功果,近百年來,在這片空蕩蕩的沙地上,道士塔一直孤寂地迎風(fēng)而立,似向世人昭示道士一生的功過。我只覺得,塔中仿佛傳出王道士哀嘆、哭泣與懺悔的聲音…</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個參觀洞窟(開放)</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九層樓為第96窟,是莫高窟的標(biāo)志性建筑。它依山而建,高檐聳立,最初為四層,后經(jīng)改造增建為九層。<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面供奉著世界最大的盤腿而坐的泥胎彌勒菩薩造像,高約35.5米,氣勢恢宏,莊嚴(yán)慈悲的面容俯瞰著世間滄桑,被譽(yù)為中國室內(nèi)第一大佛。</span></p> <p class="ql-block">一旦遇見就開始想念…我們在敦煌停留了兩天,從介紹莫高窟初建的數(shù)字電影開始,到莫高窟實地參觀,再到《又見敦煌》的華美呈現(xiàn)……一次次感動。參觀莫高窟后,我接連看了兩本相關(guān)書籍,書中那些扎根大漠、默默奉獻(xiàn)的先輩們,他們用一生的心血守護(hù)莫高窟。這些先輩的事跡讓我感動,令我敬佩!</p><p class="ql-block">因為熱愛,所以堅守。因為堅持,所以偉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正是有他們的堅守讓這份美麗經(jīng)久不衰。</span></p><p class="ql-block">紙短情長,敦煌文化說不完,道不盡?它的故事,注定在歲月長河中,不斷滋養(yǎng)著后人的心靈。</p> <p class="ql-block">拍攝時間:2024年08月04日</p> 謝 謝 欣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