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這些天實在是走了太多路,老腰受不了,決定抱團一日游,剛好酒店就有“寧波中青旅”的聯系方式,就報了今天的“溪口一日游“,八個景點368元。</p><p class="ql-block">溪口一日游全包:雪竇山景區(qū),軟禁張學良的第一友盡處,彌勒大佛,千丈巖瀑布,妙高臺,蔣介石故里,豐鎬房小洋房,玉泰鹽鋪文昌閣,中午一餐飯,導游全陪往返車費,寧波飯店結束旅游活動</p> <p class="ql-block">早上有輛摩托車到布丁酒店來接我們到這個地方上車。</p><p class="ql-block">因為明天晚上鳳梨作為“兔子”是享受大床房待遇的。所以她跟她的一個跑友“小蜜蜂”說好了,讓我去她那里住,她訂的是標間,而且離起跑點非常近,就在鼓樓旁邊,因此我決定晚上在這家酒店請她吃飯。</p> <p class="ql-block">我倆很運氣,和廈門來的一對老夫妻坐一輛小車前往溪口。</p><p class="ql-block">閑聊中得知他們一年365天有300天在外面,老頭負責做攻略、帶路,老太負責聽話、跟隨,很和諧。</p> <p class="ql-block">不到雪竇為平生大恨,眉山蘇軾題!網上說并非杜撰,有很多憑證,我就不一一摘錄了!反正我到了,無遺憾。</p> <p class="ql-block">以前沒聽說雪竇山、雪竇寺有多大名氣呀!</p> <p class="ql-block">御書亭:</p><p class="ql-block">御書亭,其西北數百米即為著名的雪竇禪寺。據《雪竇寺志》載,北宋仁宗趙被曾夢游雪竇山,后理宗趙昀書“應夢名山”四字,后人刻碑并構亭以護。亭坐北朝南,通面寬三間,東南西三面均有券形門洞。北面壁中嵌石碑,碑闊1.16米,高2.29米,厚30厘米。碑的正面刻“應夢名山”四字。每字約50厘米大小。該碑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日軍放火燒亭而遭爆碎,碎成三塊,后經粘接,但上方一角系用它石補之。故亭為近代重建之物。</p> <p class="ql-block">應夢名山</p> <p class="ql-block">第1個景點“千丈巖”</p> <p class="ql-block">這是瀑布的源頭</p> <p class="ql-block">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雕像和石刻</p> <p class="ql-block">放下屠刀,立地成佛:</p><p class="ql-block">竇小僧,懶于作功,厭蚯蚓晨鳴相催,以沸水滅之。殺生有違佛戒,方丈命其跳崖超度。面臨深淵,小僧怯然淚下,東岙屠夫路遇此情,感已宰豬千百,罪孽尤深,應代為受之,旋放下屠刀,縱身躍下,仙鶴接之,彩云護駕,直上九天,即刻成佛?!胺畔峦赖?、立地成佛”之語即源出于此。</p> <p class="ql-block">飛雪亭:</p><p class="ql-block">亭臺突出于懸崖之外,因千丈巖瀑水狀如飛雪,古有飛雪瀑之稱,因此亭臺取名叫“飛雪亭”</p> <p class="ql-block">這瀑布有千丈高嗎?古人真會夸大其詞</p> <p class="ql-block">后來我有點后悔沒花10元錢買個耳機聽導游講解,她這幾天大概接待客人太多,聲音嘶啞,說話很輕,我再怎么湊到跟前也聽不清。</p> <p class="ql-block">前面就是我早就聽說過的“妙高臺”,跟蔣介石有關</p> <p class="ql-block">第2個景點“妙高臺”:</p><p class="ql-block">千丈巖西側,有奇峰突起,稱妙高臺,亦稱天柱峰。它三面直臨深淵,顯得格外高峻,平臺面積約350平方米,自古為雪竇登高覽勝之地和避暑勝地。1927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歸里,在此修筑了一幢中西合壁別墅,以后他每次還鄉(xiāng),都要來此小住。1949年1月蔣介石引退,回到溪口,“妙高臺”成了他幕后指揮中心。</p> <p class="ql-block">機要室:</p><p class="ql-block">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后,于1949年1月22日抵達溪口。在妙高臺別墅和另一處下榻地蔣母墓廬分別安裝電臺,并增設長途線路,銜接南京“重要軍務臺”,還命電話監(jiān)察官監(jiān)聽桂系三巨頭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一切消息。蔣在此實行幕后遙控操縱,繼續(xù)發(fā)布命令,以圖挽回敗局。此時溪口取代南京,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國民黨政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蔣介石上“妙高臺”坐過的轎子</p> <p class="ql-block">好多人對著它拍,沒看到文字說明,網上找到如下說明:</p><p class="ql-block">是清初雪竇寺方丈石奇禪師的舍利塔。清順治八年(1651年)石奇禪師重建雪竇寺,使雪竇寺佛光重開,他去世后,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于雍正四年(1726年)建造了這座石塔,以志懷念。</p> <p class="ql-block">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妙高臺”橫匾,系蔣介石親筆題寫</p> <p class="ql-block">會客室:</p><p class="ql-block">根據1948年11月宋美齡赴美求援之前的囑咐,妙高臺別墅的會客室、臥室以宋喜好布置。時局急劇變幻中的這間會客室,依舊斯文地懸掛著宋美齡手繪國畫,還有張大千贈與宋之畫作,何應欽、顧祝同、湯恩伯、張群、陳立夫、黃少谷,林蔚文、李彌閻錫山、劉斐、劉安琪、張治中、吳忠信等……………沒拍到,呵呵</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妙高臺頂層平臺是絕佳觀景點</p> <p class="ql-block">雙虎聽經:宋高僧知和禪師住妙高臺二十余載,講經功深。傳二虎踞左側山洞,躍上聽經,久之感悟佛語,漸斂野性。宣和七年(1125年),知和示寂,雙虎相守,久留不去。</p> <p class="ql-block">錦鏡池:</p><p class="ql-block">位于雪竇寺前伏龍橋與關山橋間。</p><p class="ql-block">公元1184年(宋淳熙十一年)雪竇寺方丈足庵禪師(即僧鑒禪師)挖田鑿池,次年告成。在西南面筑堤、置閘、造橋、建亭,使二澗之水匯流其中,寬納而緩出。視水漲落啟閉閘門,保持千丈飛瀑壯觀。南宋詩人張良臣名之為“錦鏡池”。</p> <p class="ql-block">第3個景點:</p><p class="ql-block">張學良第一幽禁地,原為中國旅行社雪竇山招待所?!拔靼彩伦儭焙蟛痪玫?937年1月,張學良被移送到雪竇山幽禁。1937年11月7日,雪竇山招待所失火,房屋焚毀。11月9日,張學良離開溪口。1988年,政府撥款復建,復原了當年張學良幽禁的生活場景。</p><p class="ql-block">“千古功臣”是周恩來總理題寫的。</p> <p class="ql-block">劉乙光住處:</p><p class="ql-block">張學良幽禁雪竇山期間,不離左右,近距離“看管”的特務隊有30人,隊長為劉乙光,對外身份是張學良秘書。劉是戴笠的心腹干將,曾任蔣介石侍從室警衛(wèi)隊長及軍統(tǒng)特務隊長。他掌握蔣介石確定的“嚴加防范,相對自由”的原則,既對“看管”工作周密布置、嚴格執(zhí)行,又在生活上對張學良給予多方照顧。</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客廳:</p><p class="ql-block">相對于其他時段的幽禁生活,張學良在雪竇山期間所享受的環(huán)境還是較寬松。這間普通狹小的客廳里,曾經探望過張學良的國民黨軍政要人有宋子文、汪精衛(wèi)、錢大鈞、陳布雷、吳國楨、宋子良、董顯光及東北軍將領莫德惠、于學忠、劉尚清、何柱國、劉哲等等,還有曾為張學良、蔣介石顧問澳大利亞人端納,張學良密友、意大利商人伊雅格。</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書房:</p><p class="ql-block">張學良的書房里有六尺高的三個書架,分成三層,滿是書刊。這些書刊多從上海運來,還有親友寄送。他每天上下午都給自己安排了讀書時間,閱讀面又極廣,甚至還有馬列和左派著作。當時,蔣介石請了一位老秀才給張講四書五經,以后張學良還自己出資從北平請來一位吳姓老舉人,幫自己讀書。</p><p class="ql-block">Labaluae with a hejaht of</p> <p class="ql-block">總經理室:</p><p class="ql-block">這里是上海中國旅行社雪竇山招待所總經理錢君芷辦公室。張學良幽禁期間,錢君芷為張將軍擔負服務工作,兩人結下了很深的情誼。張學良臨別雪竇山時,錢正在上海匯報招待所失火事宜,張留給錢一封信:感謝錢的周全照顧,同時委托錢把自己出資所建的附近水潤巖三間房子,送與雪竇寺當家。</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臥室:</p><p class="ql-block">西安事變后,交軍事委會員“嚴加管束”的張學良,于1937年1月13日被移送至溪口鎮(zhèn)。因雪竇山中旅社房子需要裝修,故暫住溪口鎮(zhèn)上的文昌閣。1月24日起,張入住于此。秘書趙一荻小姐,還有從英國趕來的夫人于鳳至,她們倆基本上是一月一次輪流,悉心陪伴和勸慰張學良。</p> <p class="ql-block">客房:</p><p class="ql-block">受蔣介石之命,邵力子曾住在這里陪張讀書。西安事變后力主放張的宋子文,還有張學良三弟張學思,上山探望時都曾借宿于此,與張學良促膝敘談。</p> <p class="ql-block">趙一荻像:</p><p class="ql-block">張學良先生幽禁雪竇山期間,經當局允許,他由夫人—于鳳至和秘書趙一荻(趙四小姐),輪流照顧陪伴。此漢白玉雕像,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原主任潘錫柔教授,根據趙一荻在雪竇山歷史照片精心創(chuàng)作而成,再現了青年趙一荻的秀逸風姿。</p> <p class="ql-block">好艷麗的花,奪人眼球</p> <p class="ql-block">第4個景點“雪竇寺”,</p><p class="ql-block">晉代古剎,那起碼有1500年以上了</p> <p class="ql-block">慢慢逛吧,我和鳳梨走散了</p> <p class="ql-block">千佛閣</p> <p class="ql-block">千佛閣:閣上懸掛“干佛含笑”大匾,內懸著木制匾額,上書“敕建萬壽雪竇御書應夢名山資圣禪寺”。中央供一尊高1.56米,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泉福先生設計制作的白宮木彌勒佛,造像以布袋和尚為原型,腳踩卷云,背靠祥云,一手持如意,一手提布袋,神情自然,憨態(tài)可掬。</p><p class="ql-block">下面那句“等個人來”很有回味</p> <p class="ql-block">大慈摩尼之殿:</p><p class="ql-block">重檐廡殿頂,宋式風格,九開間五進,全木結構,采用傳統(tǒng)榫卯結構建造,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有“江南第一大殿”之稱。殿內設須彌臺三座,上供“兜率三圣”,正中為一尊彌勒說法相,全跏趺坐,端坐于蓮花寶座上。法音林菩薩居左,頂上微妙寶冠現大日如來,左手扶紫蓮花,右手托蓮柄。大妙相菩薩居右,頭戴七寶寶冠,頂大日如來,左手托蓮柄,右手扶紫蓮花,供養(yǎng)菩薩跪立兩旁。</p><p class="ql-block">大殿兩側飾以中國傳統(tǒng)的景泰藍經變壁畫,分別為“釋迦授記”、“兜率說法”、“記莂當來”。</p> <p class="ql-block">雪竇山資圣禪寺:</p><p class="ql-block">雪竇寺全稱雪竇山資圣禪寺,占地780畝,山列五大名山之一,寺為禪宗十剎之五,為歷代高僧傳燈弘法之地。據寺志記載,西晉元康元年(291)有尼結廬,名“瀑布院”(雪竇寺前身),是為梵剎開創(chuàng)之始;唐會昌元年(841)遷址至今,景福元年(892)常通禪師住持,建精舍講經布道,成十方禪院,千年不改宗風。來咸平二年(999)真宗賜名”資圣”,景祐四年(1037)仁宗因彌勒化身布袋和尚感應而夢游雪竇,淳佑五年(1245)理宗御書“應夢名山”賜寺。此間,重顯禪師住山三十一年,著《雪竇開堂錄》等,其中《雪竇頌古百則》盛名遠播,影響巨大,淳照十四年(1187)日僧榮西來華,拜臨濟十四世雪竇從瑾禪師法子虛庵懷敞為師,回國創(chuàng)日本臨濟宗。曹洞十一世雪竇智鑒禪師法嗣如凈,再傳日僧道元,回國后創(chuàng)永平寺,成為日本曹洞宗始祖,均尊雪竇為祖庭。</p> <p class="ql-block">平安銅殿,即“五燈會元”銅殿,重檐歇山頂,鍛銅結構,建于2013年,高達7.5米,耗銅12噸。</p><p class="ql-block">殿內中心供奉一座“五燈會元”長明燈,五個火種分別采自于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雪竇山,主殿慧燈火種供奉于此。</p> <p class="ql-block">有人買了菜油點燈</p> <p class="ql-block">金剛杵:</p><p class="ql-block">原為古代印度帝釋天的武器,象征閃電。由于質地固若金湯,能擊破各種物質,故稱“金剛杵”。</p><p class="ql-block">顯教不以金剛杵為法器,取金剛杵的堅固來譬喻“大智慧”,而在密教中則象征催滅煩惱的菩提心,所以金剛杵象征如來金剛的智慧大用,能破除患癡妄想的內魔和外道諸魔障礙。</p> <p class="ql-block">和諧大鐘:</p><p class="ql-block">建筑整體為鋼結構包銅,八柱重檐圓形攢尖亭。內懸銅鐘,高3.33米,重達9.90噸。鐘身自上而下銘刻三層內容,第一層由著名書畫家單志華題寫的“和諧世界大鐘”六個鐘鼎文;第二層是隸書《禮運大同篇》;第三層是英語譯文。</p> <p class="ql-block">萬歲塔:</p><p class="ql-block">2013年6月重建,為磚石結構的密檐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七級,通高35米,塔的下部為磚制須彌座,須彌座上部用磚仿木構,做出斗拱、平座。</p> <p class="ql-block">人間彌勒:</p><p class="ql-block">即露天彌勒大佛,由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法師題寫??偢?6.74米,象征彌勒佛當來下生之期,是全球最大的露天坐姿彌勒銅佛像。</p><p class="ql-block">佛像呈比丘相,具菩薩意,掛布袋形,現佛慈眼。寬大額頭表示智慧無量;慈悲佛眼表示慈心無盡,雙耳垂肩寓意長命富貴;笑容可掬表示施樂人間;袒胸露肩表示真誠寬厚;大腹便便表示海量包容;左手握布袋,寓意提起責任,放下自我即煩惱;右手提佛珠,表示把握未來乾坤;左腳橫放,右腿曲立表示行動就在當下。腳趾上鑲有“慈悲智愿行”篆文,慈能予樂即分享快樂;悲能拔苦即善于助人,智能增慧即傳播智慧,愿能立志即樹立大愿,行能實踐即付諸行動。</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想去登頂抱佛腳就沒有必要進那個基座大廳,什么也沒有。</p> <p class="ql-block">我不甘心,就往兩邊走,還真被我找到了上去的臺階,可以上到第3層。</p> <p class="ql-block">中午的團餐人均30元,我覺得還不錯</p> <p class="ql-block">中餐后前往溪口鎮(zhèn)參觀</p> <p class="ql-block">武山廟,蔣介石小時候的避難所,為了躲避母親的打罵</p> <p class="ql-block">記不清第幾次來了,第三次?</p><p class="ql-block">這次是買了門票的。</p> <p class="ql-block">第5個景點“武嶺”</p> <p class="ql-block">樂亭記:</p><p class="ql-block">武嶺突起于剡溪九曲之口,獨立于四明群峰之表,作中流之砥柱,為萬山所景仰,不偏不倚,望之巋然。其獨以武嶺名者,殆取義于武德,即其地以況其所居之人耶!</p><p class="ql-block">嶺上古木參天,危崖矗立;其下有溪水瀠洄,游魚可數;牧童漁父徜徉其間,樂其無窮;其幽靜雅逸之景象,竊嘆世外桃源無事他求矣!而隔溪之綠竹與嶺上之蒼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潔無異寫真,其有歲寒君子之逸致乎!</p><p class="ql-block">舊有榭閣,名日文昌,規(guī)撫狹陋,無足以資游矚者。</p><p class="ql-block">甲子春,余還里掃墓,見其楹棟欹斜,行將就圮,乃勘地繪圖,亟思有改造之,吾兄錫侯欣然贊焉。愛董其事,命匠鳩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屬余名之。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間,凡遠方同志來游者,莫不徘徊依戀而不忍舍,蓋無間乎仁與智,皆有樂于此也,乃取其義而名之日:樂亭。甚愿吾鄉(xiāng)同志朝夕游樂,顧其名而思其義。因觀感而有所興起,卓然以自立也,庶不負今日改造斯亭區(qū)區(qū)之意也夫!</p><p class="ql-block">蔣中正</p> <p class="ql-block">文昌閣:</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是溪口文士拜祭文昌帝君和同人聚講雅集之地。閣下武嶺潭,潭深水碧,游魚歷歷。1924年清明,蔣介石回鄉(xiāng)掃墓,他見文昌閣年久失修、規(guī)模狹小,遂出資請其兄蔣介卿負責重建。到1927年12月蔣宋完婚后,文昌閣成為蔣宋別墅和他們的藏書樓。1939年12月12日,文昌閣在侵華日機大肆轟炸中,被夷力平地。1986年由政府出資按民國時原貌復建。</p> <p class="ql-block">客廳:</p><p class="ql-block">蔣介石住文昌閣別墅期間,通常在這處與山水相親的大客廳,接見重要僚屬,有的還被安排在文昌閣下榻。1937年1月,送至溪口軟禁的張學良。同年春,前來溪口向蔣探傷的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wèi),都曾留宿于文昌閣。</p> <p class="ql-block">蔣宋起居室:</p><p class="ql-block">宋美齡對文學、音樂、繪畫造詣較深,她能流利地彈鋼琴,又會寫一手秀柔的毛筆字。起居室內琴棋、書案,往日曾侍候主人,度過一段段怡然自樂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蔣宋臥室:</p><p class="ql-block">臥室內的臥床是根據宋美齡喜好選定的。當年,留聲機置于臥室門外,午休時末喜歡放音樂,不是帶詞的歌曲也不是熱鬧的交響樂,而是宋選定的小提琴獨奏曲,輕柔而抒情。</p> <p class="ql-block">大家注意到這張床有什么特別之處嗎?哈哈,六條腿</p> <p class="ql-block">蔣經國夫婦臥室:</p><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蔣經國攜妻子芬娜(方良)、兒子愛倫(孝文)從蘇聯回到溪口,小洋房成了一家三口的住所。小洋房自1930年建成后,曾有多位要人入住,其中就有蔣介石的澳大利亞籍顧問端納。西安事變后,陳布雷也曾在這里受命捉筆,撰寫了《西安半月記》。</p> <p class="ql-block">蔣經國書房:</p><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蔣經國自蘇聯歸來后,蔣介石安排他在此閉門讀書、修身養(yǎng)性,直至同年中秋節(jié)后赴江西任職。這個時期,蔣經國主要補習已經生疏的中文,研習《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孟子》等典籍及“國父教誨” 等著作,接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熏陶,同時撰寫“旅俄報告”——《我在蘇聯的日子》,按期交蔣介石批閱,以消除留蘇期間的赤化影響。</p> <p class="ql-block">為了宋美齡能享受到這種舒適的洗浴,樓外特意建了一座水塔</p> <p class="ql-block">頂樓平臺</p> <p class="ql-block">武嶺城門:</p><p class="ql-block">武嶺城門原址為武嶺庵,1930年蔣介石拆除舊庵,在此興建了一座武關式城樓,以壯溪口古鎮(zhèn)門面。門日武嶺,三間兩層,雉堞起伏,飛檐翹角,城墻如鐵,雄踞溪口鎮(zhèn)東而成鎖鑰,盡顯秀嶺雄關入桃源之勝狀。城門門額正面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手書,背面由蔣介石親題。</p> <p class="ql-block">好熱呀</p> <p class="ql-block">實際上是蔣氏宗祠,沒進去</p> <p class="ql-block">武嶺西路75~76號;清中晚期建筑,與蔣氏故居豐鎬房相連。原房主周云生據說與蔣介石為兒時朋友,同年生。蔣介石擴建豐稿房</p><p class="ql-block">時曾想購買,因云生不同意蔣介石并未強買?,F為周云生兒子周孝裕及后輩住宅。周民太公曾辦過溪南窯場。該房坐北朝南,前后二進,占地295平方米,前進三開間為店鋪,后進也開三間為住房。大門設在東首第一間,額書“周順房”。該民居保存基本規(guī)整,檐廊敞堂正屋姐皆水磨磚鋪地,為當時周氏太公自己生產,故有一定的歷史人文價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6個景點“蔣氏故居”豐鎬房</p> <p class="ql-block">報本堂:</p><p class="ql-block">報本堂是蔣家敬天祭祖之地,神龕內供奉著蔣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位牌。這座三間高頂平房,運用堆塑、彩繪、木雕等手法,美輪美奐,一派正統(tǒng)。“報本堂”堂額由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敬恒)所題,柱聯為沙孟海所撰,蔣介石手書。走廊上首“寓理帥氣”橫匾,是為1949年4月15日蔣介石為長子經國四十生辰所題。</p> <p class="ql-block">廚房:</p><p class="ql-block">豐鎬房廚房具有舊時浙東農村小康人家特征,三眼灶、羹櫥、灶前桌、八仙桌等一應俱全。蔣介石與毛福梅協(xié)議離婚后,毛仍是豐鎬房的“大師母”。蔣宋每回溪口,毛總是以禮相待,在此悉心烹制蔣愛吃的雞汁芋艿、梅干菜烤肉、咸菜黃魚湯等溪口土菜和點心。</p> <p class="ql-block">廚房后窗日機炸彈所留痕跡:</p><p class="ql-block">1939年12月12日,六架侵華日機,對溪口多個目標進行第一次狂轟濫炸,豐鎬房成為重點目標。其中一顆炸彈落在廚房后弄爆炸,窗戶的實心鐵欞被彈片削去半截。這個痕跡,如今還完整地保存著,成為日寇對溪口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一個“鐵證”。</p> <p class="ql-block">毛福梅罹難處:</p><p class="ql-block">1939年12月12日,侵華日機對溪口鎮(zhèn)豐鎬房、文昌閣等目標進行野蠻轟炸。蔣經國之母毛福梅出后門躲避,不料剛出后門,炸彈在后弄鄰宅爆炸,墻倒被壓而罹難。</p> <p class="ql-block">蔣母舊居:</p><p class="ql-block">蔣介石在玉泰鹽鋪出生后第二年,因鄰居失火,玉泰鹽鋪遭焚毀。蔣介石隨父母遷回這幢祖宅居住。不久,鹽鋪重建復業(yè),但家眷則不再遷往。在此,蔣母又生一子二女。以后蔣介石擴建豐鎬房時,特地保留了這幢祖宅。</p> <p class="ql-block">蔣母臥室</p> <p class="ql-block">后花園</p> <p class="ql-block">軍訓?</p> <p class="ql-block">第7個景點“玉泰鹽鋪”:</p><p class="ql-block">玉泰鹽鋪地處溪口三里長街武嶺路中段。1871年,蔣介石祖父蔣玉表(斯干),在此開設商鋪,商號“玉泰鹽鋪”。建筑分前后兩幢。1887年農歷九月十五日(10月31日),中國近現代重要歷史人物蔣介石,出生在前幢樓上東首房間里,其祖父取其乳名為瑞元。1948年,蔣介石按原狀重建了玉泰鹽鋪。玉泰鹽鋪完整保留了當年鹽鋪的商號和交易等物件,以及蔣介石出生時床及相關場景。</p> <p class="ql-block">客廳:</p><p class="ql-block">1895年蔣父病故后,兄弟分家、將介石分得豐鎬房老房子,玉泰鹽鋪歸蔣介卿所有。蔣介卿曾任臺州地方法院推事,廣州地方審判廳推事和英德縣知事,還擔任過浙江海關監(jiān)督、浙江省政府委員等職??蛷d是其鄉(xiāng)居或回鄉(xiāng)期間接待重要客人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蔣介石出生地:</p><p class="ql-block">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農歷九月十五日(公歷10月31日),溪口玉泰鹽鋪少老板蔣肇聰媳婦王采玉分娩,產下一個男嬰,他就是后來的蔣介石。蔣氏乳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成年后以“中正”自稱,而外界多稱其字“介石”。</p> <p class="ql-block">奉化馬拉松周六開跑,寧波馬拉松周日開跑。</p> <p class="ql-block">好有趣啊,排隊跳河。</p> <p class="ql-block">晚上就餐處</p> <p class="ql-block">座無虛席,還要翻桌。</p> <p class="ql-block">三人干光,208元。</p> <p class="ql-block">我好奇怪,寧波怎么只有一個火車站呢?</p> <p class="ql-block">又過了兩萬,今天還好,不覺得特別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