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啟萬象,研導同行。3月19日,旗教研中心以“沉浸式課堂觀察+靶向式反饋研討”的創(chuàng)新模式,深入錦山第一小學開展教學視導工作。通過“全鏈條教學診斷——從教案設計到作業(yè)批改,從師生互動到目標達成”的多維剖析,為學校精準把脈、科學開方,在“雙減”背景下探索課堂質效雙增的實踐密碼,以研導之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齒輪精準咬合。</p> <p class="ql-block"> 視導組深入課堂教學一線,通過觀察、診斷與共生的方式,全面了解學校課堂教學現(xiàn)狀,重點關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此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p> 語文學科 <p class="ql-block"> 滿達老師執(zhí)教的《樹和喜鵲》,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精妙,邏輯清晰。緊扣文本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初窺“孤單”;字理識字法的運用巧妙,從造字根源闡釋,加深學生理解;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這一環(huán)節(jié)更是點睛之筆,讓學生將知識與自身經歷相勾連,實現(xiàn)知識內化。整堂課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p> <p class="ql-block"> 汪志叢執(zhí)教的《中國美食》識字課,以情境為統(tǒng)領,四大任務為主線,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識字,并樹立生活中識字意識。指導書寫時能將漢字歸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規(guī)律,利用評價表,從寫字姿勢,描紅準確,結構美觀等五個方面,進行學生自評。</p> <p class="ql-block"> 馬澤南老師帶來的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閱讀課文《我多想去看看》。授課過程中,馬老師通過與學生一起回顧課文內容,幫助學生鞏固已有認知,夯實知識基礎;緊接著,引導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在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中,讓學生深切體會文中的“我”對美麗新疆的向往之情,尤其著重感受“多”字所蘊含的強烈渴望;通過小練筆的形式,鼓勵學生仿照課文表達方式,書寫自己心中向往之地,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與知識遷移能力。</p> <p class="ql-block"> 劉海美老師對文本解讀深刻,課堂教學流程清晰、層層深入,符合詩歌教學的特點。每一步任務具體,朗讀指導到位。但課堂密度需要適當調整,這樣就更能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p> <p class="ql-block"> 《匆匆》一課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光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飛逝的無奈和惋惜。課上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真切體會到時間的匆匆流逝,并嘗試表達自己對時間流逝的感觸,理清作者的表達方法。</p> <p class="ql-block"> 聽課結束后,張喜春老師與三位執(zhí)教教師進行了及時交流。張老師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創(chuàng)設學習任務情景、尊重學生朗讀表達的多元性、預見學習困難、搭設學習支架、“教—學—評”一致性這五個方面對三位老師的課進行了詳細的點評和指導,既肯定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又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珍貴的改進建議,助力教師成長和提升教學實效。</p> <p class="ql-block"> 楊紹山主任對幾位語文教師的課堂進行了細致入微的點評。幾位教師都有具有單元整體意識,圍繞大任務展開一系列學習活動,自己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多種學習方式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探究文章寫法的過程中,進入情境進行仿說與仿寫,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課堂是遺憾的藝術,本課還有進一步改進的地方。首先,教學中要從整理出發(fā),遵循閱讀——思維——表達的方式設計教學。其次要扎扎實實落實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環(huán)節(jié)要簡化,小組合作學習要有實效,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與時間,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p> 數(shù)學學科 <p class="ql-block"> 張燃執(zhí)教的二年級下冊《解決問題》一課。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經歷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反思檢驗問題結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感悟到情境中總數(shù)、每份數(shù)、份數(shù)之間的關系,結合問題情境根據(jù)除法的意義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任旭冉老師執(zhí)教的《7-8的乘法口訣求商》。課堂上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形成用7和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思路,從而培養(yǎng)學生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技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引導中學習,在思考中收獲。</p> <p class="ql-block"> 亓主任對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給予充分肯定——精心準備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來幫助學生理解新知,并且在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感知體驗。亓主任對教師的教材處理、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了細致點評,指出教師要把握好教材,注意知識間的聯(lián)系,重點關注核心問題的設計與落實,讓學生在豐富的課堂活動中鍛煉數(shù)學能力。要以“教材處理—問題設計—素養(yǎng)落地”為主線,為數(shù)學課堂改革提供了范式參考。在亓主任的精準指導下,在場的所有老師都受益匪淺,學有所獲,為后續(xù)教學工作的開展打好堅實基礎。</p> 英語學科 <p class="ql-block"> 馬彬彬老師以飽滿的熱情開啟了三年級的英語對話課,課前三分鐘的學生立體作業(yè)展示融入演講、匯報的多樣化活動,為學生開口自信表達英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堂上,以一首歡快的英文歌曲導入,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營造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教學過程中教師聚焦故事關鍵圖片和核心語言,引導學生在語境中正確使用介紹和描述身體部位的目標語言,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踴躍發(fā)言,課堂氣氛熱烈融洽。</p> <p class="ql-block"> 蘇老師的三年級第二單元的speed up部分的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讓課堂更加生動,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記憶,還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使每個孩子的小臉上都洋溢著收獲知識的滿足與快樂。</p> <p class="ql-block"> 課后,教研中心汪曉麗老師與我校英語組教師進行了深入的評課交流。汪老師首先對老師們的課堂教學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老師們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合理,同時,汪老師也針對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寶貴的建議:1.加強課堂活動的層次性;2.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3.打造張弛有度的活力課堂。</p> 道德與法治學科 科學學科 <p class="ql-block"> 于曉紅老師執(zhí)教的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生物與環(huán)境單元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通過讓觀察自己種的綠豆苗活動入手,能快速激發(fā)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種的綠豆苗與野外綠豆苗的不同,推測出可能吃綠豆苗的動物。很自然的引出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p> 美術學科 <p class="ql-block"> 本節(jié)課人工智能的加入,形成了三方互動,同學們的目光瞬間被吸引,眼中滿是好奇與期待。老師手持畫筆,在屏幕上和同學們一起互動,從線條的運用到細節(jié)的添畫,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激起了學生們濃厚的興趣,同學們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學習著。</p> <p class="ql-block"> 在《繪畫游戲》這節(jié)課中,張老師以游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閉上眼睛在紙上流暢地繪畫線條。同學們很興奮,沒有讓線條受限制,畫出來的線條比較流暢,畫面也很合理。讓他們體會繪畫的樂趣,同時也體現(xiàn)出課題繪畫的游戲。</p> <p class="ql-block"> 教研中心郭迎哲主任對我校三位年輕教師的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肯定:三位教師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法,把握教材深度與廣度,備教評一體化,采用大單元、跨學科和多種學科融合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學觀、現(xiàn)代師生觀、學生觀、學習觀以及教學觀。郭主任又以《義務教育美術新教材框架設計深度解讀與實踐探索》為題,宏觀上講述了藝術課新課標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chuàng)造為特征,是學校進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p> 音樂學科 <p class="ql-block"> 教研中心侯老師對三位老師從幾方面進行整體性評價,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能夠主動思考和回答問題。能夠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學生能夠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學生能夠在課堂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能夠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侯老師肯定了三位教師扎實的音樂專業(yè)素養(yǎng),能夠準確示范和講解音樂知識。教師認真負責,能夠耐心細致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的語言表達清晰,教態(tài)自然大方,能夠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美好圖景,始于每一間教室的細微改變,成于每一次教研的思維激蕩。站在新起點,“以研促教”要求我們以問題為支點撬動課堂變革,“以導提質”呼喚我們以數(shù)據(jù)為鏡透視教學真章。錦山一小的全體教師將以研為舟,以導為帆,在理論與實踐的交匯處破浪前行,讓教育回歸本質、讓成長真實可見。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育是農業(yè),不是工業(yè)”,唯有深耕細作、精準滴灌,方能靜待滿園桃李競芳華。未來已來,讓我們攜手共赴這場質量革命的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編輯:于玲玲</p><p class="ql-block">一審:趙麗艷</p><p class="ql-block">二審:張書華</p><p class="ql-block">三審:李亞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