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沙溪河上泛起粼粼波光,一座座橋梁如同璀璨的珠鏈,串聯(lián)起三明市區(qū)東西兩岸的萬家燈火。從最早的列東大橋到最新的如意橋,這些橫跨沙溪河的橋梁不僅見證了三明城市的發(fā)展變遷,更承載著三明人獨特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寄托。 列東大橋是三明市區(qū)第一座跨沙溪河大橋,建于1960年。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這座橋橋面不寬,雙向兩車道,人行道僅容兩人并肩而行。但正是這座樸實無華的橋梁,開啟了市區(qū)東西兩岸的交流融合。清晨,上班族騎著自行車從橋上匆匆而過;傍晚,散步的市民在橋上駐足,欣賞落日余暉。列東大橋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見證了三明從一個工業(yè)小城向現(xiàn)代化城市蛻變的歷程。<br> 隨著城市發(fā)展,城關大橋(三明大橋)、梅列大橋、徐碧大橋、下洋懸索橋、三明北大橋、臺江大橋相繼建成。這些橋梁各具特色:梅列大橋寬闊大氣,是連接市區(qū)的交通要道;城關大橋古樸典雅,與周邊歷史建筑相得益彰;下洋懸索橋造型優(yōu)美,一度成為三明的地標性建筑。橋梁的增多不僅緩解了交通壓力,更豐富了市民的生活空間。清晨,晨練的人們在橋邊舒展筋骨;傍晚,垂釣愛好者在橋下拋竿靜候;夜晚,情侶們在橋上漫步,欣賞兩岸燈火。橋梁不再是單純的交通設施,而成為市民休閑生活的重要場所。<br> <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1日,改造后的列東大橋正式通車。這座承載了三明人63年記憶的老橋,經(jīng)過一年多的改造,以嶄新的姿態(tài)重新屹立在沙溪河上。橋面從原來的雙向兩車道拓寬為雙向六車道,人行道也加寬至3米。橋面鋪裝采用新型材料,行車更加平穩(wěn)舒適。</p> 三明城關大橋(現(xiàn)為三明大橋)在 2021 年進行過一次較為重要的改造,改造前大橋全長 306.8 米,寬 13 米;改造后長 345.4 米,寬 20.4 米。采用鋼纖維混凝土橋面。 在如意橋上遠望梅列大橋 徐碧大橋上空的月亮十六圓 優(yōu)美的懸索橋 繁忙的三明北大橋 設計新穎的臺江大橋 三明三重鐵路橋,這座原福建三明重型機器廠專用鐵路橋,見證了創(chuàng)業(yè)者建設三明重工業(yè)的奮斗歷程。隨著發(fā)展的需要,這座老橋已被改造為一座集觀光、休閑、文化展示于一體的景觀橋。兩側增設了步行道和觀景平臺,人們可以在此欣賞江景,感受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融。夜幕降臨,燈光點亮老橋,勾勒出它優(yōu)雅的身姿,成為城市新的地標。<br> 2022年建成的如意橋,是三明市區(qū)最新的一座景觀橋。這座橋采用"如意"造型,寓意吉祥如意,橋身線條流暢優(yōu)美,夜晚燈光璀璨奪目。與以往橋梁不同,如意橋專為行人設計,橋上設有觀景平臺、休閑座椅,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新去處。每到傍晚,橋上便熱鬧非凡:孩子們在橋上嬉戲玩耍,年輕人拍照打卡,老年人散步聊天。如意橋的建成,標志著三明城市建設從注重實用向追求品質的轉變。<br> 站在如意橋上眺望,沙溪河上橋梁林立,車流穿梭,燈火輝煌。這些橋梁不僅是連接市區(qū)東西的紐帶,更是三明人生活的橫切面。它們見證了城市的成長,承載著市民的記憶,也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列東大橋到如意橋,從單純的交通功能到多元的生活空間,橋梁的變遷折射出三明城市發(fā) 展的軌跡,也映射出市民生活品質的提升。<br> 夜幕下的三明,橋梁依舊靜靜矗立,繼續(xù)書寫著這座城市的故事。它們不僅是鋼筋混凝土的構筑物,更是三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風景線。<br> 三明建設者用汗水澆灌的三重鐵路景觀橋 與三重鐵路景觀橋連接的人行天橋及周邊建筑物 大雨中的江濱北路(在三重鐵路景觀橋的連接人行天橋上所拍) 如意橋(人行景觀橋) 藝人展示的非遺項目——糖畫 文:DeepSeek, 張清水<br> 圖:張清水<br> 2025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