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安溪縣金谷鎮(zhèn)金谷溪岸</p> <p class="ql-block"> 早在2023年12月30日中央1套《三餐四季》福建篇中看到了這個地方。陳文令介紹這是他的母親照著他寫的正楷字鋤出來的,落款是鋤頭和母親名字,真是獨一無二!</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8日,來到實地。</p> <p class="ql-block"> 2021年下半年,陳文令正式啟動溪岸項目,并為其暫定名為“安溪金谷藝術(shù)園”。“我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自然與人類及各類生物共生但又互不打擾的獨特樣板,獻給我的母親,我的父老鄉(xiāng)親”——陳文令。這樣的理念,才會做出如此自然、獨特的作品。過河方式保留了上個世紀70年代建筑的石跳釘,借助吊機,新筑了巨型石跳釘、衲衣橋。</p> <p class="ql-block">石跳釘</p> <p class="ql-block"> 衲衣橋</p> <p class="ql-block"> 這里剛舉辦過交流會(14日)。</p> <p class="ql-block"> 荔枝樹粗壯遒勁,與鵝卵石壘成的山形墻交相呼應(yīng),盡顯自然古樸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山墻的原型,就是家門前的遠山。母親思念親人,總是遠眺家門前的遠山,干脆,他就將遠山“搬”到家門前,慰藉母親。</p> <p class="ql-block"> 赑屃(bì xì),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六子,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祥獸。赑屃又名霸下、鰲、龜趺(fū)、天下、龍龜?shù)?。外形似龜,善馱重物,多用以馱負碑礎(chǔ)。榕樹下的這尊石雕我想應(yīng)該就是赑屃。</p> <p class="ql-block"> “紅孩子”系列表達的是一種個人自傳性體驗的自我形式。</p> <p class="ql-block"> 2017年的時候,陳文令創(chuàng)作了一件名為“行走的人”的作品,在這件作品中:“主人公是一個一個自傳體的青春少年形象,他弓著腰,戴著面具,懷抱著一塊沉重而又發(fā)光的石頭,背上頂著一株即將怒放的梅花,步履蹣跚地向前行走著。有著一種永遠向上向前的少年心志:對這個世界永遠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個行走的人,帶著某些凄楚與苦澀,卻依然要走出詩意和浪漫、走出喜悅和深情。這是我生命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也應(yīng)該是大多數(shù)當(dāng)代人的普遍生存狀態(tài)?!?lt;/p> <p class="ql-block"> “我喜歡將作品放在藍天大地之間,可以服務(wù)所有人,不挑觀眾,甚至流浪漢都可以在雕塑上坐一會兒。”這是陳文令的藝術(shù)理念,所以,園里到處都可以坐下休息。</p> <p class="ql-block"> 石桌石凳。</p> <p class="ql-block"> 這里面有竹椅、鐵椅。</p> <p class="ql-block"> 石元寶</p> <p class="ql-block"> 這些石塊可看可坐,可以拍集體照。</p> <p class="ql-block"> 我們就是流浪到此地的流浪漢,謝謝藝術(shù)家賜坐!</p> <p class="ql-block"> 地瓜的閩南語讀音就是憨直。這個logo很獨特。</p> <p class="ql-block">古石件</p> <p class="ql-block"> 我這小身板,在瘦身亭這就是我驕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