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順書院始于明,盛于清。有資料表明,自康熙朝始至清末近二百年間,安順府及所屬州縣先后建有書院十三所,而鳳儀書院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鳳儀書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由當時的安順知府朱德璲昌建,合郡士紳捐廉,籌銀8000兩,由副榜楊春發(fā)主持承建,歷經清道光、同治、光緒多朝,在安順知府胡林翼、貴州巡撫岑毓英、安順知府蒲蔭枚、普定知縣呂緝光等人的呵護下,逐漸形成規(guī)模,是科舉時代安順學子讀書求學的地方。被列為安順郡城八景之一的“文苑秋陰”。</p><p class="ql-block">鼎盛時期的鳳儀書院由院門、正門、二門、朝門四進組成,院門是一座四柱三門石木結構牌坊,“鳳儀書院”四字由貴州提督涂步云題寫。正門為五間歇山式建筑,上有對聯:“明窗凈幾格致遺跡標正學,曲徑幽院徘徊真趣見源頭?!鳖~曰“養(yǎng)心圣功”,為知府朱德璲所書。正門之后是連在一起的三個四合院,一個比一個規(guī)模宏大。后面還有山長寓所、倉神廟等建筑。</p><p class="ql-block">在鳳儀書院講學的都是飽學鴻儒,著名的主講人有周之免、白玉章、陳鑒清、楊茂材、黃鏡虛、陳鳳儀、龍賜封等,可謂名師輩出。</p><p class="ql-block">周之冕,字藻庭,號文軒,安順市西秀區(qū)舊州鎮(zhèn)人。生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卒于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始祖周普成自明時由四川入黔,在舊州世代傳襲。之冕自幼天資聰慧,十八歲時以冠軍入邑庠。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舉于鄉(xiāng),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中進士,以知縣銜任職直隸省,曾任鎮(zhèn)遠府學教授。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丁憂回故里,次年擔任安順府“鳳儀書院”首席主講。之冕博學多才,在其門下,培養(yǎng)了一批近代德才兼?zhèn)涞馁t才,如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廣西思恩、湖南衡州、四川保寧知府的黃桂鋆和苗族進士姚大榮、何威鳳、胡嗣芬等。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時逢新城兵變,貴州提督周達五仰慕其學識行端,欲請旨補缺參事,但之冕不樂仕途,只愿執(zhí)教。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岑春煊任貴州巡撫,為培養(yǎng)貴州學人,聘周之免主講省城貴山書院。之冕傾其所學,苦心育才,在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培養(yǎng)出貴州歷史上第一位文狀元,即青巖的趙以炯,以及趙以炯之弟、同科進士趙以煃等眾多才俊。</p><p class="ql-block">另一個鳳儀書院的教師陳鳳儀,應提學使嚴修之聘主講貴陽經世學堂,門下弟子有張百麟、黃干夫、張秉衡等。</p><p class="ql-block">學生中值得一提的是何威鳳。何威鳳,字翰伯,號東閣、藻篁,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生于貴州清鎮(zhèn)。其高祖何易為乾隆時翰林,因文字獄被流放貴州。祖父何端為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進士。父親何瞻斗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遇害。何威鳳母親帶著他逃到安順,靠何母幫人做女紅艱難度日。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崇真寺郭春帆先生介紹,15歲的威鳳進入安順鳳儀書院跟隨周之免學習。</p><p class="ql-block">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何威鳳鄉(xiāng)試中舉,次年與鄉(xiāng)人趙以炯等入京會試。趙以炯獲新科狀元,何威鳳卻落了榜。因為他的“唯才是用”的政論觀點很不適合當時統(tǒng)治者選人用人之道,自然不會被錄用。</p><p class="ql-block">何威鳳留滯京城期間,一邊求學,一邊以賣畫為生。這一時期,他結識了帝師翁同龢,翁同龢十分欣賞他。翁同龢曾經當著李鴻章的面夸贊何威鳳的字“藏力于內,筋骨顯然。雄秀瀟灑,遒勁挺拔”。翁同龢將其推薦給慶親王奕劻,希望何威鳳能夠得到皇族賞識。但因為何威鳳不畏權勢,當面痛斥清政府腐敗,慶親王仍然不肯用他。翁同龢又將他推薦給甘肅布政使岑春煊做幕僚,何威鳳曾在岑春煊手下當幕僚,后岑調任兩廣總督,何威鳳不愿隨行,便托病歸鄉(xiāng),主講貴陽正本書院并以書畫為生。</p><p class="ql-block">何威鳳是貴州卓有成就的書畫家,狀元趙以炯要送給慈禧太后一把扇子,就請何威鳳在扇面書畫,何威鳳在扇子正面畫《桃柳圖》,背面題"柳色清于名士眼,桃花紅似美人心"詩句。慈禧很是欣賞,稱贊他"文雅風流,當代無雙"。</p><p class="ql-block">何威鳳的書法,從二王入手,深習秦漢碑帖,歐、顏書體,漢隸行楷,皆為擅長。何威鳳的繪畫,以畫動物為主,獅虎駿馬,蒼鷹飛鳥,無所不能。而最擅長的是畫鳳。何威鳳畫如其名,他的畫風孤高自傲,憤世嫉俗,不落俗套?,F藏于貴州省博物館的《駿馬圖》、《鳳之自寫真圖》、《松下問童子圖軸》等,題材豐富,畫風新穎,在貴州晚清畫家中堪稱一絕。</p><p class="ql-block">由于何威鳳在書畫方面的造詣極高,書畫界將他同明末名震京師的另一位黔人楊龍友一起,并稱“北龍南鳳”。</p><p class="ql-block">鳳儀書院在知識延展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風云的變幻。光緒變法,??婆e、改書院、興學堂,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安順知府瞿鴻錫令學官庭植宗等人將鳳儀書院改為“安順府官立中學堂”,學堂試辦不到一年即宣布停辦,但已是開安順近現代新式教育之先河。同時,將鳳儀書院改設為“安順府立初等、高等小學堂”,任命伍正璜(留日學生)為堂長。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普定縣立兩等小學堂”與“府立兩等小學堂”合并后,更名為“府縣合立兩等小學堂”。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為“安順縣立第一初高兩級小學?!?。之后曾冠以“第一男子小學”“鳳儀小學”“城西小學”等名。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調整城區(qū)教育結構,學校定名“安順縣第二小學”。2012年后又將學校改名為“鳳儀小學”,并沿用至今。無論風云幾多變幻,鳳儀書院這塊地方總是在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脈、將基礎教育的圣火傳承至今。</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鳳儀小學”內,鳳儀書院古建筑還存有講堂一棟,經市、區(qū)兩級政府撥款修葺,1994年,經安順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