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日,隨南京向快樂出發(fā)俱樂部,游云南大理蝴蝶泉、S彎、大理古城。</p> <p class="ql-block"> 蝴蝶泉,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地處大理214國道西側(cè),橫斷山脈的點(diǎn)蒼山十九峰—云弄峰下,鑲嵌在蒼山洱海之間,占地面積2101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蝴蝶泉方圓五十多平方米,水深六米,是在花崗巖石上露區(qū)的斷裂帶上形成的一種裂隙泉,泉水由沖積扇上部的礫石下涌瀉出來,匯集在碧藍(lán)茹翠的池潭內(nèi)。泉池四周鑲嵌著大理石欄桿,蝴蝶泉西壁的大理石上,鐫刻郭沫若題寫的“蝴蝶泉”三個大字。池邊的蝴蝶樹,像一條青龍橫臥于泉池上。</p> <p class="ql-block"> 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年,地理學(xué)家、旅行家徐霞客一個人徒步游覽了上關(guān)花、蝴蝶泉、古佛洞,并在著名的《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中記述了這一勝景:泉上大樹,當(dāng)四月初即發(fā)花如蛺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鉤足,自樹顛倒懸而下,及于泉面,繽紛絡(luò)繹,五色煥然。游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余在粵西三里城,陸參戎即為余言其異,至此又以時早未花,詢土人,或言蛺蝶即其花所變,或言以花形相同,故引類而來,未知孰是。然龍首關(guān)南北相距,不出數(shù)里,有此兩奇葩,一恨于已落,一恨于未蕊,皆不過一月,而各不相遇。徐霞客是歷史上第一個真實(shí)記述蝴蝶泉勝景的人。他在游記中非常明確地記述了在龍首關(guān)南北之間有上關(guān)花和蝴蝶樹花“兩奇葩。</p> <p class="ql-block"> 在白族地區(qū),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龍。蝴蝶泉邊五股清泉從龍頭噴涌而下,形成一個五龍吐水、浪花飛濺的景象,下方的五個小水潭,水花四濺,泉水透明清澈,形成“清泉石上流”的五龍池景色。</p> <p class="ql-block">觀泉亭</p><p class="ql-block">蝴蝶泉涌泉北邊,有一座古色古香、雕龍雕鳳的兩層木架結(jié)構(gòu)的“八角亭”,俗稱“觀泉亭”,中有木欄靠座,正對蝴蝶泉。游人到此,坐在觀泉亭里,與人相敘,或者觀看白族歌舞表演,或者凝視旁邊的泉水潮起潮落,也是對人生的一種體驗(yàn)和回憶!</p> <p class="ql-block"> 一座具有濃厚的大理白族建筑特色的石牌坊,是大理白族建筑的典型表現(xiàn),整座石牌坊用大理本地青石條修建而成,中間“蝴蝶泉”三個字是當(dāng)代文豪郭沫若親筆所題。</p><p class="ql-block"> 石牌坊屋檐角,雕刻了四只小動物,這個是大理白族崇拜的圖騰之一瓦貓。</p> <p class="ql-block"> “夫妻樹“被稱為“連理枝”,又稱“生死樹”,這是樹林中與人類夫妻般相依而生的一種現(xiàn)象。兩根樹枝一粗一細(xì),一根高大偉岸、威猛挺拔,一根亭亭玉立、風(fēng)姿卓越,像一對恩愛夫妻相偕而立。同根生的樹,象征著美好的愛情。在我們當(dāng)?shù)赜幸粋€傳說,相愛的人到蝴蝶泉未妻樹下繞圈、祈禱,相愛的人便會永遠(yuǎn)在一起,不離不棄。</p> <p class="ql-block"> 大理S灣?位于大理市銀橋鎮(zhèn)磻溪村,距離大理古城約10公里,距離喜洲古鎮(zhèn)約8公里。S灣是洱海生態(tài)廊道的一部分,以其獨(dú)特的S形彎道和美麗的自然風(fēng)光而聞名,是一個理想的拍照和觀光地點(diǎn)?。</p><p class="ql-block"> S灣的S形彎道沿著洱海蜿蜒曲折,一側(cè)是素墨丹青的白族民居,另一側(cè)是碧波蕩漾的洱海,形成了生動而唯美的景觀。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清幽,海天一色,適合拍照和視頻錄制。無論是白天還是黃昏,S灣都有不同的美景,尤其是在春天,油菜花田的金色與洱海的藍(lán)色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葉榆城、紫城。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筑的羊苴咩城,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設(shè)置葉榆縣,隸屬益州郡。唐宋時期,大理相繼建立過南詔、大理國兩個地方政權(quán)。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太和城被南詔國選做其都城。太和城分為外城和內(nèi)城。外城筑有南北兩道城墻,兩道城墻的西端在金剛山頂相連接,南城墻長約3350米向東延伸;北城墻長約3225米。</p> <p class="ql-block"> 文獻(xiàn)樓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樓額懸掛云南提督偏圖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題的“文獻(xiàn)名邦”匾額,故名文獻(xiàn)樓。文獻(xiàn)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jié)構(gòu)的鏑樓,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云南提督府舊址</p> <p class="ql-block"> 五華樓最早是南詔王的國賓館,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時,曾經(jīng)駐兵樓前。明朝初年,五華樓在戰(zhàn)亂中被燒毀。明洪武年間,重修大理古城時,在五華樓舊址上修了鐘鼓樓,其規(guī)模格局已遠(yuǎn)不如南詔的五華樓。</p> <p class="ql-block"> 復(fù)興路是大理古城主干道和最繁華的街道,連接南城門和北城門,總長1500米,路面為麻塊石路面,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長的主干道。復(fù)興路兩邊商鋪保持了民清時期的建筑風(fēng)格,是大理古城主要商業(yè)街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