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稱 如影隨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號 677732</b></p> <h5><b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華爾街,我們跟隨導(dǎo)游直接來到了曼哈頓南街的游船碼頭。</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在登游輪之前,我并不知道,其實游輪有兩種,一種是可以登上自由女神所在的Liberty Island,并在島上滯留40分鐘,攀登自由女神像至頭頂。另一種環(huán)島的路線一樣,只是不能上島,導(dǎo)游為我們選擇的是后一種。這種</b><span style="font-size:20px;">Island</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不錯,在島上太近距離,反而不便觀賞自由女神像的全貌。</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布魯克林橋是曼哈頓島和布魯克林區(qū)之間的一座跨越東河的懸索大橋。布魯克林橋建成于1883年,外觀富麗典雅,高塔和鐵索都是畫家們競向描繪的對象。這座橋與帝國大廈和昔日的世貿(mào)中心雙子塔樓一道,一直是紐約的標(biāo)志性建筑,而工程師羅伯林一家兩代三口人的傳奇故事,更是給大橋增添了華美的光彩。</b></h5> <h5><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 布魯克林橋由老羅伯林設(shè)計建造,但剛開工3個月,老羅伯林就因受傷感染破傷風(fēng),不治去世。那年小羅伯林32歲,他繼承父志繼續(xù)施工,長期在水下作業(yè),3年后因患潛水病全身癱瘓,從此坐在家里的窗臺前,用望遠(yuǎn)鏡指導(dǎo)每項工程。小羅伯林的妻子艾米莉,更是不同凡響,為了把丈夫的指令準(zhǔn)確傳達(dá)給工人,她自學(xué)高等數(shù)學(xué)、力學(xué)、橋梁學(xué)等課程,每天</b><span style="font-size:20px;">Island</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于工地和家中,擔(dān)負(fù)起大橋工程的實際指揮重任。整整花了14年,她幫助丈夫最終完成了布魯克林大橋的建設(shè)。我覺得比這座橋更恢弘的是他們的信念和智商,尤其是在美國這種偏向個人主義的國家。這真是:</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種粟?!?lt;/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當(dāng)游船駛離碼頭,進(jìn)入你眼簾的是曼哈頓島的壯觀樓群。紐約的摩天大樓是舉世聞名的,可以和我們的上海外灘相媲美,現(xiàn)代和古典風(fēng)格的大樓交相輝映。</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游輪在行駛,座座摩天大樓從我們身邊緩緩移過,形狀各異但都是又瘦又高的,好像在這個已經(jīng)擁擠的城市艱難的踮著腳尖站立。有很多我都希望知道它們的名字和用途,但我最多也只能把它們囊括進(jìn)相片里構(gòu)成這個城市的天際線。</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終于有一刻我們開始漸漸看到遠(yuǎn)處的自由女神像,從淺淺的綠色的輪廓,到漸漸清晰的高大的形象和面部的表情,還有那高舉的火炬。自由女神像的確非常高大,島上的人就像小螞蟻一樣密密麻麻的蜷縮在小島上,不知道他們能不能看到自由女神的頭像。自由女神的表情不像我想象的有點小開心,倒是有些嚴(yán)肅,可能是要神圣莊重些,也可能是在歷經(jīng)苦難之后終于重拾自由的難以言說的復(fù)雜情緒,總之這對于當(dāng)時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移民者來說一定是巨大地鼓舞振奮和力量希望。</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高曉松說過,</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美國在建國初期聚集了一批其他國家的非精英,卻建立了一個如今世界大佬的國家。”</b></h5><h5><b style="font-size:20px;">有時想想的確匪夷所思。這也許就是自由的力量,讓思想有機會滋長,讓智慧有機會發(fā)揚。</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同時回想起以前常背誦的裴多菲。</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wèi)自由故,兩者皆可拋?!?lt;/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自由女神像,又稱為自由照耀世界,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周年禮物。</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1885年6月裝箱運至紐約,1886年10月由當(dāng)時的美國總統(tǒng)克利夫蘭親自在紐約主持揭幕儀式。</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哈德遜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美國自由島的重要觀光景點。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以法國巴黎盧森堡公園的自由女神像作藍(lán)本,法國著名雕塑家巴托爾迪歷時10年艱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設(shè)計來源于雕塑家的母親,而女神高舉火炬的右手則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為藍(lán)本。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fēng)格的服裝,所戴頭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女神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她象征著自由、掙脫暴政的約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雕像鍛鐵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是由后來建造了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居斯塔夫·埃菲爾設(shè)計的。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為93米,重225噸,是金屬鑄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臺基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約瑟夫·普利策籌集10萬美金建成的,底座是一個美國移民史博物館。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自由女神像稱不上歷史古跡,僅是一件人工塑造的藝術(shù)品。19世紀(jì)末,洲際旅行尚無空中航線,越過大洋的運輸工具只有輪船,而紐約港是美國沿海最大的港口。 作為進(jìn)出美國的大多數(shù)旅客要經(jīng)過的一個港口,人們在距曼哈頓島西南角僅3公里遠(yuǎn)小島上矗立起了這座自由女神像。</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自由女神像恰在航線的附近,進(jìn)出港口的旅客都可以望見。當(dāng)海輪駛?cè)肷霞~約灣內(nèi)時,由于海面的曲度,此時船上旅客尚不能望見紐約市內(nèi)高樓,而首先映入眼簾就是這座巨大的雕像。雕像手握火炬、向空中高高舉起,目視前方,姿態(tài)優(yōu)美。此時,有的旅客向她招手,有的旅客給她拍照。尤其是夜間,火炬內(nèi)的燈光通明,加上從小島地面射向巨像的探照燈光,使自由女神雕像更為清晰、壯觀。同樣,當(dāng)海輪駛離市區(qū)碼頭時,也要在她旁邊經(jīng)過。此時,雖然距雕像較遠(yuǎn),但由于雕像有高大的基座,依然依稀可見。旅客中有的人向它擺手,有的大聲同她“再見”。自由女神像已成為船舶進(jìn)出紐約港的一大景觀。</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在花崗巖構(gòu)筑的神像基座上,鐫刻著美國女詩人?,敗つ壬_其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新巨人》:</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新巨人》</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不同于希臘傳說的銅塑巨神,</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以征服者的雄姿橫跨兩岸陸地;</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在我們落日映波的國門將會屹立</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位高擎火炬的威武女神,</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以禁錮的雷電為火,而她的芳名是</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流亡者之母。從她燈塔般的手上</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燃起對萬邦的歡迎之光;她溫柔的目光</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俯瞰著那長橋飛架的雙城海港。</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舊世界,留著你過去的壯麗恢宏!”</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她沉默的雙唇喊,“給我你那疲憊、困頓、</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渴求自由呼吸的蕓蕓眾生,</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你那擠滿海岸的可憐賤民!</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把他們,把那些無家可歸、顛沛流離者送來,</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我在這金色的門邊舉燈相迎!”</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埃瑪·娜莎羅其(作于1883年)</b></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從此詩可以看出,美國最初收留的不是貪官污吏和百萬富翁,而是全世界的弱勢群體。全世界受侮辱受迫害的“賤民”而非精英造就了美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