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二)

榕林

<p class="ql-block">《瓷苑掇英——吉林省博物院藏精品陶瓷展》:匯聚了史前陶器、原始瓷器及宋、元、明、清時期主要名窯的產(chǎn)品,如唐三彩的絢麗多彩、汝瓷的溫潤如玉、官窯及龍泉青瓷的凝厚深沉?!栋咨剿伤挠洃洝质v史文化陳列》:分為文明曙光、漢唐古韻、松漠雄風(fēng)、明清華章四個部分,生動展現(xiàn)自有人類活動以來吉林省的滄桑歷史與變遷,反映邊疆各族人民的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彩繪瓷</p><p class="ql-block">詩書畫向來被視為“華夏民族最精致的心靈證明”,長期以來創(chuàng)作在宣紙和絹扇之上,彩繪瓷卻創(chuàng)造性地將它們體現(xiàn)在泥火相熔的藝術(shù)之中。唐代長沙窯將唐詩書于執(zhí)壺,宋金時期磁州窯將小兒垂釣圖繪于瓷枕。而從元代開始,以釉里紅和青花瓷的成規(guī)模生產(chǎn)為標志,中國瓷業(yè)從顏色釉瓷正式進入彩繪瓷時代。彩繪瓷至明清而鼎盛,舉凡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等題材無所不包,工筆、寫意的技法純熟運用,文人畫、風(fēng)俗畫等均有呈現(xiàn)。</p><p class="ql-block">彩繪瓷以工藝技術(shù)的不同,大致可分為釉下彩與釉上彩兩類。白釉黑花、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為釉下彩主要品類,釉上彩有礬紅彩、五彩、粉彩、色地彩、素三彩等,青花五彩與斗彩則是釉上彩與釉下彩的結(jié)合。</p> <p class="ql-block">青釉點褐彩雞首壺</p><p class="ql-block">東晉(公元317年一420作)</p><p class="ql-block">點彩是將褐彩點方繪在瓷器的釉面上,入窖高溫一次燒成。青瓷彩點出現(xiàn)于西晉時期,流行于東晉,南朝早期。多見于器物的口沿,肩和器蓋蓋面上,有的還以彩點組成幾何形圖案,自然和諧,疏密得體,簡潔明快。</p> <p class="ql-block">長沙窯點彩雙系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長沙窯窯址位于湖南省長沙市銅官鎮(zhèn),創(chuàng)始于中唐,終燒于五代。長沙窯燒造的彩繪瓷,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shù),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古代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商品。</p> <p class="ql-block">磁州窯白釉黑花罐</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磁州窯造型豐富,品種繁多,胎釉交粗,格調(diào)粗狂。產(chǎn)品以白地釉下黑,褐彩繪賜,劃花瓷器著稱,并有綠釉釉下褐彩,白釉釉上紅綠彩低溫黃、綠、褐彩色釉陶器。紋灑脫活潑,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山水風(fēng)景、動物花鳥、人物故事、詩詞歌賦,民謠俗曲皆可入面。</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花四系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元代白地黑花成為最為風(fēng)行的裝飾手法,北方地區(qū)的一些重要窯系都開始生產(chǎn)。在磁州窯系的一些窯場,白地黑花兒乎成了唯一的裝飾手法。到了明代,在色調(diào)上更為典雅、明快的青花袋飾已經(jīng)成熟,成為更受人民歡迎的產(chǎn)品,白地黑花裝飾走向衰落。</p> <p class="ql-block">磁州窯白釉黃黑彩觀音坐像</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后,逐步與本土文化相結(jié)合。唐以前的菩薩為男像,唐代苦薩女性化傾向明顯,至五代十國時期轉(zhuǎn)變?yōu)榕云兴_形象。</p> <p class="ql-block">青花以氧化鈷為顏料,在素胎上繪畫,施釉后經(jīng)高溫一次燒成。這種技術(shù)始見于唐代,元代臻于成熟。自元代開始,以青花瓷為代表,繁密大氣、華貴富麗以至通俗直觀的藝術(shù)風(fēng)尚開始在中國出現(xiàn),與宋代儒雅含蓄、平淡自然的審美理想和文化傳統(tǒng)大相徑庭,卻又為豐富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補充了新鮮的活力。青花瓷最初汲取西域文化因素,為出口伊斯蘭世界而生產(chǎn),漸漸越來越多地承載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因,最終以高潔、素雅、美麗平和的獨特瓷韻風(fēng)靡世界。</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點褐彩香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龍紋高足杯</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景德鎮(zhèn)在元朝時首次出現(xiàn)高足杯器型。它原本是為適應(yīng)蒙古人游牧騎馬生活習(xí)俗而流行的、在馬上飲酒的酒具,由于杯足高便于在馬上手握飲用,又有“馬上杯”之稱。自元代以后, 高足杯漸漸融入漢民族的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青花纏枝花卉菱花口折沿盤</p><p class="ql-block">明宣德(公元1426年一1436年)</p><p class="ql-block">此盤胎體厚重,造型同西職和中地區(qū)的陶質(zhì)成金屬質(zhì)大位相似,是發(fā)為伊斯蘭地區(qū)將食物置于大盤內(nèi)、眾人圍坐共食的飲食習(xí)俗而制,也是鄭和下西洋寶船中必備的貿(mào)易和賞賚的青花瓷器。</p> <p class="ql-block">青花龍紋罐</p><p class="ql-block">明 嘉靖(公元1522年一1567年)</p><p class="ql-block">龍在六七千年前即被尊為神靈,封建社會龍作為帝德的標志,是最高的祥瑞。在宋、元、明、清的瓷器上有行龍、雙龍和盤龍等多種龍紋。大多作為主紋,裝飾于瓶、盤、碗等突出部位,并常和祥云、寶珠、海濤和鳳鳥等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云龍、二龍戲珠、江牙行龍和龍風(fēng)呈祥等各種寓意性圖案。</p> <p class="ql-block">青花八仙圖花觚</p><p class="ql-block">清順治(公元1644年—1662年)</p><p class="ql-block">瓷質(zhì)花觚始見于明化,造壁源于古代的青銅花觚。八仙指八位傳說中的近教神仙,即漢鐘離、呂洞賓、鐵拐李、曹國舅、藍采和、張果老、韓湘子、何仙姑,習(xí)稱八仙紋或八仙圖。</p> <p class="ql-block">青花“滕王閣序”筆簡</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3年)</p><p class="ql-block">“文章山斗”是清康熙時期民窯瓷題款。</p> <p class="ql-block">青花漏彩一束蓮紋缸</p><p class="ql-block">清維正(公元1723年一1735年)</p><p class="ql-block">此器僅用青花勾勒圖案輪廓線和繪制部分圖案,燒制后沒有再施彩于釉上,稱為“漏彩”。</p> <p class="ql-block">青花暗八仙紋扁壺</p><p class="ql-block">清 乾?。ü?736年一1796年)</p><p class="ql-block">暗八仙紋由八仙紋派生而來,以道教中八仙各自的持物代表各位神仙,而不出現(xiàn)人物。暗八仙以扇子代表漢鐘離,以寶劍代衣呂洞賓,以胡蘆和拐杖代表李鐵拐,以陰陽板代表曹國舅,以花籃代表監(jiān)采和,以漁鼓(或道情簡和拂塵)代表張果老,以笛子代表韓湘子,以荷花或笊籬代表何仙站。瓷器上繪制暗八仙紋從清康熙朝始盛,并流行于整個清代。</p> <p class="ql-block">青花纏枝花卉紋賞瓶</p><p class="ql-block">清光緒年間</p><p class="ql-block">清光緒(公元1875年一1909年)</p><p class="ql-block">賞瓶多繪青花蓮紋,取其“清廉”諧音,專用于帝王賞賜臣下,期望他們?yōu)檎辶拭?。雍正朝?chuàng)燒,是清代御容瓷器的經(jīng)典品種。</p> <p class="ql-block">斗彩折枝花卉碗</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公元1821年一1851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暗八仙紋碗</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公元1821年一1851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花卉紋高足碗</p><p class="ql-block">清 乾?。ü?736年-1796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壽字盤</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6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云龍紋高足杯</p><p class="ql-block">清維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石竹花石榴尊</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16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始創(chuàng)于明代的斗彩以青花五彩技術(shù)為基礎(chǔ),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jié)合的彩瓷品種。斗彩先以青料在胎上勾勒全部或大部分紋樣的輪廓,施釉后高溫?zé)?,再在釉上按青花輪廓線填以各種彩料,入爐低溫?zé)?。斗彩呈色既比青花富麗,又較五彩柔和,釉下青花與釉上各種色彩爭妍,有競美之趣,故稱“斗彩”。</p> <p class="ql-block">粉彩花卉什錦攢盤</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攢盤是始于明代萬歷朝、延續(xù)至清末的成套餐具。以分制成數(shù)件的盤成碗相攢組合為一個整體,故名攢盤成攢碗,又稱全盤、全碗。用以盛裝不同的小菜或果點。按其件數(shù)區(qū)別,又稱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p> <p class="ql-block">粉彩花卉玉壺春瓶</p><p class="ql-block">清宣統(tǒng)(公元1909年一1911年)</p><p class="ql-block">大清宣統(tǒng)年製</p> <p class="ql-block">粉彩三羊開泰紋碗</p><p class="ql-block">清 道光(公元1821年一1851年)</p><p class="ql-block">三羊開泰紋取材于《易經(jīng)》“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易·泰〉謂:“象日:天地交,泰。”王粥注:“泰者,特大通之時也?!比栭_泰即意味著否極泰來,陰消陽長、萬物復(fù)蘇,為吉祥之象。瓷器圖繪上以三只羊諧音三陽,并襯畫山坡、松柏、小樹、小草等,畫面郁郁蔥蔥,生機盎然。</p> <p class="ql-block">粉彩八寶紋盅</p><p class="ql-block">清 嘉慶(公元1796年—1821年)</p><p class="ql-block">八寶紋又稱八吉祥紋,為佛教常用象征吉祥的八件寶物,分別是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和盤長結(jié)。八寶紋裝飾瓷器始見于元代,流行于明、清兩代。</p> <p class="ql-block">粉彩描金勾蓮紋冠架</p><p class="ql-block">清 乾?。ü?736年一1796年)</p><p class="ql-block">冠架即帽托,是用來放置冠帽的器具,由冠傘、柱、底座組成,此器球形冠傘不存。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冠架多為球形。嘉慶時期開創(chuàng)制帽簡,器呈圓柱形。</p> <p class="ql-block">粉彩刀馬人圖紋盤</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16年一1911年)</p><p class="ql-block">刀馬人圖反映古代戰(zhàn)爭場面,取材自明代中葉以后小說中的插圖版面。</p> <p class="ql-block">釉里紅創(chuàng)燒于元代景德鎮(zhèn)窯,是用含銅的礦物作為彩料,在高溫還原氣氛中</p><p class="ql-block">燒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燒成對窯室中氣氛要求十分嚴格,燒成難度大,成品率低,明中期以后走向衰落。清康熙時期,皇帝本人非常重視這一名貴品種,在其督促下,景德鎮(zhèn)再次燒制成功,并取得了卓越成就。清中期之后此工藝日趨衰退,逐漸被礬紅彩代替。</p> <p class="ql-block">釉里紅三魚紋碗</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公元1723年一1736年)</p> <p class="ql-block">黃地貼塑桃枝紋瓶</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公元1912年一1949年)</p> <p class="ql-block">冊瑚紅地描金喜字紋花盆</p><p class="ql-block">清 同治(公元1862—1875年)</p><p class="ql-block">“喜”有兩種變體:一是合兩個喜為“囍”,稱之雙喜,一是合“示”與“喜’兩字構(gòu)成“禧”,稱為“見喜”和“視喜”,兩者都表示喜事臨門、吉慶歡愉之意。而“囍”更多用于婚嫁場合,成為新婚喜慶的吉祥符。</p> <p class="ql-block">黃地粉彩嬰戲紋杯</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公元1862—1875年)</p><p class="ql-block">“吉祥如意”“旅喜同和”“玉壺買春”“富貴白頭”等,是清同治時期瓷器上表達吉言贊頌的款識。</p> <p class="ql-block">霽藍釉描金云龍紋天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ü?736年一1796年)</p><p class="ql-block">因形似天體里球放稱其為“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的器形。始見于明永樂朝,宣德器較永樂略顯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現(xiàn)。請代康熙朝仿古之風(fēng)盛行,天球瓶則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時較為流行,為宮延陳設(shè)用瓷。</p> <p class="ql-block">黃地青花龍紋碗</p><p class="ql-block">清 乾?。ü?736年—1796年)</p><p class="ql-block">黃地青花又叫“青花黃彩”,明代創(chuàng)燒,是宮延瓷器中的名貴品種。制作方法是在燒成的青花器上,填上低溫鉛黃彩,再入彩爐經(jīng)8500 C~9000 C低溫焙燒而成。</p> <p class="ql-block">黃釉綠龍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 <p class="ql-block">色地彩是以各種顏色釉為地,燒成后再施彩繪。清《國朝宮史》十七“經(jīng)費一”中,記載有清代皇宮內(nèi)日用黃釉瓷器使用的等級制規(guī)定里外全黃色為皇帝、皇太后、皇后使用;里白外黃色為皇貴用;黃地綠龍為貴妃、妃使用;藍地黃龍為嬪使用;綠地紫龍為貴用:五彩紅龍為常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墨地素三彩花鳥紋瓶</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園(公元1912年一1949年)</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暗龍紋花蝶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 <p class="ql-block">黃地素三彩云龍紋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3年)</p> <p class="ql-block">黃地素三彩龍紋盤</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p class="ql-block">清代康照年間素三彩最為盛行,并有創(chuàng)新,它的彩色除了黃、綠、紫外,還增加了當時特有的藍彩。同時,加彩的方法也更多樣,有的在素?zé)^的白瓷胎上直接加彩,然后單上一層透明白和,用低溫一次燒成,也有的在白釉瓷器上涂以色地,再繪素彩,如黃地加綠、紫、白彩,黃地三彩,綠地加黃、紫等彩。</p> <p class="ql-block">青花礬紅彩云蝠紋瓶</p><p class="ql-block">清光緒(公元1875年一1909年)</p><p class="ql-block">瓶體滿繪青花云紋,紅色蝙蝠飛翔于云間。“紅”與“洪”、“蝠”與“?!本鶠橹C音,畫面寓意洪福齊天。</p> <p class="ql-block">青花山水人物圖鳳尾尊</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p class="ql-block">此器外展的口沿酷似展開的鳳尾,故而得名“鳳尾尊”??滴鯐r期瓷器造形大多高大宏偉,如大尊、大花觚、大瓶、大罐、大缸、大盤等,其體積遠勝于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具有蓬勃向上的力量和陽剛之美??滴鯐r期,民窯青花瓷的生產(chǎn)不僅數(shù)量大,而且制作精良,胎質(zhì)堅細潔白,青花色澤鮮艷,裝飾題材豐富,紋飾層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粉彩軋道福祿壽三星紋瓶</p><p class="ql-block">清乾?。ü?736年—1796年)</p><p class="ql-block">軋道工藝,是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種狀如繡針的工具投劃出細如亮芒、宛如錦紋的鳳尾狀紋,配以山水、花鳥等圖案。此種工藝頗為費工,清宮內(nèi)務(wù)府記事檔中稱這種紋飾為“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紅</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紅始燒于元代,以鈷料和銅料在成型后的胎體上描繪紋飾,施釉后高溫一次燒成。燒成難度極大,故留存較少。青花彌補了釉里紅呈色層次變化的不足,釉里紅則豐富了青花的色彩。紅、藍、白互相襯托輝映,具有永不褪色的明快、和諧之美。</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紅花卉紋碗</p><p class="ql-block">清 乾?。ü?736年一1796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紅花卉紋碗</p><p class="ql-block">清 乾?。ü?736年一1796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紅花卉紋鋪首耳尊</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6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紅雙耳尊</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公元1912年—1949年)</p> <p class="ql-block">褐釉黑花玉壺春瓶</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玉壺春瓶是北宋時創(chuàng)燒的一種瓶式,呈撤口,細頸,垂腹,圈足,由宋人詩句中“玉壺先春”一詞而得名。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窯口燒制。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諸窯。明、清兩代,器身普遍比來、元器矮粗,并成為傳統(tǒng)器形一直延續(xù)至清末。</p> <p class="ql-block">釉上彩是在已燒成的白釉瓷器上,用各種彩料繪出圖案,再入窯低溫烘烤的技術(shù)。宋金時期的磁州窯系最早出現(xiàn)在白釉瓷器上繪紅彩、綠彩、黑彩。明代洪武之后,以青礬中的氧化鐵為彩料,在白瓷上描繪紋樣的礬紅彩瓷,成為官窯瓷器的一個定制。</p> <p class="ql-block">白釉礬紅彩描金二龍戲珠紋盤</p><p class="ql-block">清光緒(公元1875年-1909年)</p><p class="ql-block">鉛粉是中國傳饒低溫釉彩中最常用的助熔劑,幾乎每種低溫釉都要用它作為主要助熔劑,礬紅彩、五彩和粉彩彩料中也需要配入鉛粉以降低其熔融溫度。</p> <p class="ql-block">白釉礬紅彩藏草瓶</p><p class="ql-block">清 乾?。ü?736年一1796年)</p><p class="ql-block">藏草瓶,內(nèi)插吉祥草或孔雀翎供在佛前,是藏族人民禮佛用具。清皇室崇信藏傳佛教,清宮廷中設(shè)有許多藏傳佛教股堂,供有佛像、佛塔、供器、法等。</p> <p class="ql-block">白釉礬紅彩龍紋高足蓋碗</p><p class="ql-block">清乾?。ü?736年—1796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瓷大約開始燒造于明洪武年間,是景德鎮(zhèn)窯在宋、元時期釉上加彩技術(shù)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一般以銅、鐵、錳等金屬鹽類為著色劑,紅、黃、綠、褐等五種色彩描繪圖案,但每件器物根據(jù)紋飾設(shè)色的要求,并非是五彩皆備,有的只用黃、紅、綠三色,有的則用五種以上顏色。五彩瓷釉面色彩呈現(xiàn)玻璃狀,有堅硬的質(zhì)感,所以又稱“硬彩”</p> <p class="ql-block">五彩云龍紋托盤</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彈琴圖棒槌瓶</p><p class="ql-block">清光緒(公元1875年一1909年)</p><p class="ql-block">棒槌版因似舊時洗衣用的術(shù)棒桃而得名,多為清康熙民簾所燒。此為光絡(luò)仿康熙五彩,所施紅、黃、綠彩較為淡薄。</p> <p class="ql-block">青花五彩龍鳳紋瓜棱瓶</p><p class="ql-block">明萬歷(公元1593年—1620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五彩獻寶圖碗</p><p class="ql-block">明萬歷(公元1573年一1620年)</p><p class="ql-block">在清康熙以前,瓷器上的藍色只能用釉下青花來表現(xiàn)。嘉靖、萬歷的青花五彩,特別是萬歷彩瓷,圖案密集,色澤濃艷,顏色有紅、淡綠、濃綠、孔雀綠、黃、褐、黑紫及釉下藍色。</p> <p class="ql-block">青花開彩花寫紋杯</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公元1522年一1567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五彩仕女圖蓋</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p class="ql-block">《三國演義》《水滸傳》《西用記》《西游記》《紅樓夢》等。</p> <p class="ql-block">綠釉唾壺</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雙遼駱駝嶺遼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綠釉雞冠壺</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行麻倫成遼就山士</p><p class="ql-block">遼代瓷器進型具有本民族特色,基本上是在術(shù)民族原有的皮革、金屬簾器等造型基礎(chǔ)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后形成的。造型秀美修長, 實用性較強,如雞冠壺、雞腿版、洗口瓶等,出行時便于提拿攜帶,放于帳中能節(jié)省空間。</p> <p class="ql-block">黃釉碗</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哲盟庫倫旗遼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黃釉碟</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07年—1125年)</p> <p class="ql-block">茶葉末釉雞腿瓶</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天安縣安廣鎮(zhèn)紅崗公社團結(jié)大隊出士</p> <p class="ql-block">三彩盤</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前郭縣王府站鄉(xiāng)三出溝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釉碗</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大安縣平安公社長興大隊出土</p><p class="ql-block">遼代燒白瓷的密口較多,北京龍泉務(wù)簾、遼寧江官屯密以及內(nèi)蒙古辦峰缸瓦窯等均以燒白瓷為主,遼代墓都、塔基、遺址中出土的陶瓷也以白瓷較為常見。</p> <p class="ql-block">扶余出土明代瓷器</p><p class="ql-block">明朝在東北建立384個衛(wèi)所,其中80多個在吉林省境內(nèi)。扶余油田磚廠明代墓地發(fā)掘出土的器物以瓷器為最多,有青花瓷、紅綠彩瓷等景德鎮(zhèn)瓷器,也有造型粗獷、胎質(zhì)厚重的北方窯系產(chǎn)品,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明代瓷器在東北的流布。青翠的龍泉青瓷、濃紅艷綠、清新質(zhì)樸的紅綠彩瓷和靈動自由、富于生命活力的民窯青花是明代吉林地區(qū)瓷器審美的風(fēng)尚。</p> <p class="ql-block">青花如意云頭紋盤</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p><p class="ql-block">在明代成化以的,青花瓷州在民間的日常生悟中還設(shè)有普及,東北更是如此,正德以后綠德鎮(zhèn)的民密變州才開始多起來,狀余油田破廠越地山士的大量疑德鎮(zhèn)資器反映了正德以后景德鎮(zhèn)民路皆器生產(chǎn)蓬物發(fā)展的事實。</p> <p class="ql-block">青花纏枝莽蓮紋罐</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紅綠彩纏枝蕃蓮紋盤</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一1644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扶余油田磚廠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明代民密五彩在色彩上:很少用青花和紫色,多用紅、黃,綠色,圖案采用民問喜聞樂見的題材,如蓮池魚蕾、山水人物。當時廣為流行的戲曲,小說、做事也被搬到了瓷器畫面上。明代民容五彩的表現(xiàn)形式遠不及青花自由而隨意,但一改官密彩瓷圖案的刻板,顯示了一切制作趨向日常實用,具有平民化以及迫求現(xiàn)實生活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青花長春富貴款碗</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描金麒麟紋執(zhí)壺</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扶余油田磚廠墓地出士粗胎的瓷器制作不精,表現(xiàn)的是北方將系民窯的特點,其時代特征不明顯,但墓地出士的青花、五彩、素三彩、白釉、藍袖等瓷器數(shù)量多,器型豐富,具有鮮明的明代景德鎮(zhèn)瓷器的特點,民窯工藝突出。</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雞頭瓜棱罐</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扶余油田磚廠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扶余油田磚廠幕地出土的粗胎瓷器制作不精,表現(xiàn)的是北方窯系民窯的特點,其時代特征不明顯。但墓地出士的青花、五彩、素三彩、白釉、藍釉瓷等瓷器數(shù)量多,器型豐富,具有鮮明的明代景德鎮(zhèn)瓷器的特點,民窯工藝突出。</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魚藻紋扁壺</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扶余油由磚廠墓地出士</p> <p class="ql-block">紅綠彩鴛鴦蓮花紋碗</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一1644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扶余油田磚廠墓地出士</p><p class="ql-block">濃紅艷綠、清新質(zhì)樸的紅綠彩瓷是我國古陶瓷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品種,創(chuàng)始于金代。受金代紅綠彩的影響,景德鎮(zhèn)于元未明初始燒紅綠彩,井在明代中期發(fā)展成為色彩豐富釉上五彩。明代中晚期,紅綠彩在官窯和民窯中極為流行,同時也作為外銷瓷大量對外輸出,產(chǎn)品遍布日本、東南亞和歐洲等地。</p> <p class="ql-block">孔雀綠釉牡丹紋執(zhí)壺</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扶余縣風(fēng)華鄉(xiāng)斑德古城山土</p> <p class="ql-block">紅綠彩魚紋盤</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一1644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扶余油田磚廠墓地出士</p> <p class="ql-block">1985年農(nóng)安金代窖藏,出土文物大部分貯藏在一個陶甕和四個陶罐里,計有陶瓷器、玉器等150余件。窖藏瓷器有定窯、鈞窯和湖田窯產(chǎn)品。其中39件定窯瓷器,器形之大,裝飾之精美,燒造工藝之嫻熟都是比較罕見的。定窯瓷器在中國東北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的普遍發(fā)現(xiàn),既是這一地區(qū)經(jīng)濟開發(fā)及其與內(nèi)地經(jīng)濟往來的結(jié)果,也是金代定窯生產(chǎn)恢復(fù)與發(fā)展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鈞窯天青釉碟</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農(nóng)安密藏出士</p> <p class="ql-block">鈞窯天青釉碟</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農(nóng)安窯藏出士</p> <p class="ql-block">結(jié)語</p><p class="ql-block">瓷路漫漫,瓷韻綿長。一代代中國工匠集歲月之大成,使這泥與火的工藝漸入佳境。</p><p class="ql-block">從原始青瓷到明清彩瓷,陶瓷藝術(shù)始終記錄和反映著社會發(fā)展和文化融合的風(fēng)貌。且從古至今,從未新流。</p><p class="ql-block">“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于此規(guī)范的中國古代陶瓷,是中華民族偉大創(chuàng)造力對世界物質(zhì)文明的貢獻。它向世界展示華夏文明之美,傳達著古代中國將實用和審美綜合為一的理想,而這一理想至今仍在引導(dǎo)人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古代東亞的一個重要王國,位于今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北部及俄羅斯遠東地區(qū)。</p><p class="ql-block">高句麗,活動于渾江流城和練江中游地區(qū)的古代民族,掘地為廬,捕魚行獵,繁衍生息。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高句麗人聚居區(qū)設(shè)置高句麗縣,屬中國漢代東北邊四邵之一玄菟郡管轄。公元前37年,北大余王子鄒牟(朱蒙)在高向麗縣內(nèi)建立高句麗政權(quán),初都紇升州城(今遼寧省仁縣五女山城),成為議時期遼東地區(qū)的民族政權(quán)。公元3年“還都國內(nèi),筑尉那巖城”今吉林省集交市內(nèi)保留著國內(nèi)城、丸都山城遺址。公元427年,移都平地(今朝鮮平壤)。公元668年,被唐朝與新羅聯(lián)軍所滅。高句麗歷705年,傳28王,經(jīng)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隨唐時期,在東北邊疆歷史發(fā)展中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p> <p class="ql-block">黃釉四耳陶壺</p><p class="ql-block">高句麗(公元前37—668年)</p><p class="ql-block">1966年6月集安縣山城前墓區(qū)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黃釉敞口陶壺</p><p class="ql-block">高句麗(公元前37—668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8月集安縣麻線溝一號壁畫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黃釉陶灶</p><p class="ql-block">高句麗(公元前37-668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集安縣長川二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蓮花紋瓦當</p><p class="ql-block">高句麗(公元前37-668年)</p> <p class="ql-block">獸面紋瓦當</p><p class="ql-block">高句麗(公元37-668年)</p><p class="ql-block">1968年無安最東臺子透址發(fā)黑出土</p> <p class="ql-block">“太寧四年”文字瓦當</p><p class="ql-block">“月造”文字瓦當殘塊</p><p class="ql-block">“丁已”文字瓦當殘塊</p><p class="ql-block">高句麗(公元前37—668年)</p><p class="ql-block">集安出土</p><p class="ql-block">原藏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三彩女俑</p><p class="ql-block">龍頭山古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物保護中心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鎏金神獸銅牌飾</p><p class="ql-block">夫余(公元前二世紀一494年)</p><p class="ql-block">榆樹縣老河深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銅甑</p><p class="ql-block">漢(公元前206—220年)</p><p class="ql-block">集安縣禹山墓區(qū)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銅鼎</p><p class="ql-block">漢(公元前206—220年)</p><p class="ql-block">集安縣禹山墓區(qū)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