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甘肅酒泉——瓜州榆林窟(2)

葉老頭

&nbsp; &nbsp; &nbsp; &nbsp;榆林窟壁畫中最具特色的是第3窟和第25窟,現場不對外開放,但在莫高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有第25窟的復制窟供大家游覽及拍照。 【1】第25窟概況<br>&nbsp; &nbsp; &nbsp; &nbsp;第25窟位于東崖上層北側,約為吐蕃占領瓜州(776年)以后建造。此窟為前后室,前室之前有進深較長的前甬道,前室平面橫長方形,一面斜坡頂。經過較短的后甬道進入主室,主室為平面方形的覆斗頂窟,中央設方形佛壇,壇上僅存主尊彩塑像一身,為結跏趺坐像,經清代重修,其余彩塑已毀。<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25窟主室</i></h5> &nbsp; &nbsp; &nbsp; &nbsp;主室窟頂壁畫大部分脫落,殘留有千佛;正壁繪密宗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變,北壁繪彌勒經變,南壁繪觀無量壽經變。前壁門兩側分別繪文殊變、普賢變,前室門上殘存有毗沙門天王赴哪吒會,門南和門北分別繪南方天王和北方天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彌勒經變</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壁觀無量壽經變</i></h5> 【2】彌勒經變<br>&nbsp; &nbsp; &nbsp; &nbsp;北壁的彌勒經變,是依據《彌勒下生成佛經》繪制的,整鋪壁畫以彌勒三會為主體。壁畫的兩側繪有菩薩像。<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彌勒經變兩側之菩薩</i></h5> &nbsp; &nbsp; &nbsp; &nbsp;壁畫正中的初會場面規(guī)模最大,是畫面的中心,龍華樹下彌勒佛倚坐說法,廣度眾生,初會度人九十六億,皆得羅漢果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彌勒經變(左)</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彌勒經變(右)</i></h5> &nbsp; &nbsp; &nbsp; &nbsp;彌勒外披右袒袈裟,內著中國式對襟襦,法華林菩薩和大妙相菩薩左右脅侍,天龍八部和聽法圣眾圍繞四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初會聽法八部眾局部</i></h5> &nbsp; &nbsp; &nbsp; &nbsp;彌勒身后是碧綠的龍華樹,頭頂是裝飾華麗的寶蓋,寶蓋的頂端是被多層蓮臺托起的摩尼寶珠,上方是須彌山,左右兩側兩身飛天翩翩起舞。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起舞飛天</i></h5> &nbsp; &nbsp; &nbsp; &nbsp;前面有儴佉王“罄舍諸珍寶,祈心慕出家”的場面。翅頭末城國王儴佉王把自己的鎮(zhèn)國七寶臺呈獻給了下生的彌勒,彌勒接受了七寶臺之后又把它施舍給了婆羅門。眾婆羅門得到七寶臺之后立即把它拆毀,每個人分割部分寶物帶走。彌勒眼看如此美好的七寶臺轉眼間化為烏有,于是深悟人生無常的道理,便在龍華樹下修道成佛。這就是彌勒下生成佛的緣由。儴佉王見證了彌勒成佛后,遂率領王公大臣、王后太子、宮女傭人等八萬四千人紛紛發(fā)愿出家。畫面的正中下部表現的正是這個情節(jié):畫面中閣樓的頂部已經拆除了,也能清楚地看清內部的建筑結構,但是五六個婆羅門人并沒有善罷甘休,仍然在拆毀閣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拆幢</i></h5> &nbsp; &nbsp; &nbsp; &nbsp;初會的供案上和供案兩側,陳列著儴佉王的七寶: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藏寶、兵。供案上中間是摩尼寶珠,左為金輪寶,右有一寶函,即藏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四大寶藏</i></h5> &nbsp; &nbsp; &nbsp; &nbsp;供案右側有一白象和一女子,即象寶和玉女寶;左側一匹白馬和全副武裝的將軍,即馬寶和兵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象寶、玉女寶</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兵寶、馬寶</i></h5> &nbsp; &nbsp; &nbsp; &nbsp;在初會的西側下角,是彌勒三度法會中的第二會,袈裟擺放在案上,比丘靜坐聽法,前面是著唐代俗裝幞頭靴袍的男剃度者,第二會說法度俗眾九十四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彌勒二會</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男剃度者</i></h5> &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會的對面就是第三會,比丘尼合十聽法。男剃度者前面是女剃度者,度俗眾九十二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彌勒三會</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剃度</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女剃度者</i></h5> &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會和第三會左右對稱、構圖一致:都是彌勒佛居中,慈眉善目俯視眾生;兩大菩薩肅穆莊嚴侍立左右;天王力士怒目圓睜緊隨身后,天王利器高舉、虬髯飛動,一副威武莊嚴之勢,與菩薩的溫爾恬靜的菩薩形成鮮明對比,更突出了天王的懲惡、菩薩的揚善職責。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天王</i></h5> &nbsp; &nbsp; &nbsp; &nbsp;說法圖前的案幾上擺放著香爐,床后的僧人整齊列坐,床上放置著戒酒后廢棄的酒具、梯度落下的長發(fā)和馬上出家后穿戴的袈裟。前方都有正在剃度的場面。二會、三會與初會組成“品”字形構圖,是彌勒經變的主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梯度及拆幢</i></h5> &nbsp; &nbsp; &nbsp; &nbsp;經變的中心是彌勒三會,而在周圍的畫面中則描繪出佛經所記的相關故事。<div>&nbsp; &nbsp; &nbsp; &nbsp;大迦葉獻袈裟:在壁畫的左上角,描繪了大迦葉獻袈裟的場面,這也是彌勒經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情節(jié)。彌勒說法后率四眾前往耆阇崛山,到耆阇崛山后,彌勒像開啟城門一樣用雙手劈開了此山。禪定了500年的大迦葉醒了過來,從山洞走出來,向彌勒行禮跪拜,獻上了袈裟。袈裟是釋迦牟尼臨終前交給弟子大迦葉,讓他交給未來佛彌勒的。畫面周圍溪流淙淙,古樹參天,草木掩映,禪窟錯落,山石奇崛,環(huán)境優(yōu)雅。大迦葉鑿巖石而修禪,束茅草而休憩。</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迦葉山中禪定</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迦葉獻袈裟</i></h5> &nbsp; &nbsp; &nbsp; &nbsp;一種七收:佛經中說,在彌勒世界,人們生活很幸福,農民一種七收,用力甚少,收獲頗多。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樹上生衣,隨意取用,人壽八萬四千歲,女人五百歲出嫁等等,這些內容都在壁畫中表現出來。在大迦葉獻袈裟故事的下面,表現的是一種七收場面。畫面中一男子頭戴斗笠,身穿長袍,雙手扶犁,正在犁地,一黑一黃兩頭健壯的耕牛正在拉動著插入土地的木犁前行。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所謂“二牛抬扛”的農作方式。男子身后有一位婦女正在往犁過的地里播撒種子。側面的一男子站立著用鐮刀正在收割莊稼。傍邊一男子手持木叉正在揚場,一婦女正在用掃把掃除麥堆上的柴草。婦女身后有一僧人正在為一俗人講經。整個畫面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是表現唐代農業(yè)生產生活的珍貴資料。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一種七收</i></h5> &nbsp; &nbsp; &nbsp; &nbsp;老人入墓:在耕種圖下面,繪的是老人入墓。佛經說,彌勒之世,當人們活到八萬四千歲時,就自己到提前建造好的墓園去等待死亡(人命將終,自然行詣冢間而死),沒有痛苦。壁畫描繪的是一座墓園,一位身穿白色長衫的老者坐在墓室入口,右手拄拐杖,左手拉著一位用手帕拭淚的婦女的手,這位婦女身后還站著兩位婦女,也表現出依依惜別的樣子。墓園入口站著一位女童和一位穿灰色長衫的白胡子老者,他們也是送別老人的;白胡子老者搓手嗟嘆,好像是面對這一幕有很多的感慨似的;老人面前匍匐著一個稚氣的童子,正在跪別,童子左側的一位男子掩面哭泣,表現出不忍離開的樣子。整個畫面以老人為中心,送別的人圍繞老人圍成一個半圓,除了老人自己表現得很平靜安詳外,其他送別的眷屬都表現出不忍分別的神情,富有人間情趣。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老人入墓</i></h5> &nbsp; &nbsp; &nbsp; &nbsp;見寶生厭:在老人入墓的下方,一個華麗的寶函丟棄在路邊,兩個行人路過只是回頭看了一眼,但并無據為己有之意而離開了,這是表現彌勒世界的見寶生厭,也稱路不拾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見寶生厭</i></h5> &nbsp; &nbsp; &nbsp; &nbsp;翅頭末城:壁畫的右側最上方,畫的是閻浮提世界諸事,左上角畫一城,即佛經中講的翅頭末城。方形的城廓、城垣、兩面城門、門樓和角樓,護城河繞城一周。城內一座六角形的樓閣建筑,閣內一女性支頤而臥,閣外有一身菩薩乘彩云徐徐飛來,這是彌勒觀父母的情節(jié)。城外一佛率眾前來,這是彌勒佛于三會說法后于眾菩薩弟子回翅頭末城的情節(jié)。大力龍王多羅尸棄見彌勒前來,乘彤云飛升于空中,趕緊降雨迎接,使道路潤澤。有一位毛頭羅剎雙手合十跪在彌勒佛前行禮,掃帚平放在身邊,城內另外一個羅剎正在清掃道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翅頭末城</i></h5> &nbsp; &nbsp; &nbsp; &nbsp;聽經得往生與抄經得往生:在翅頭末城的下方,在綠樹成蔭的樹林中有兩位信徒,一位信徒雙手合十跪在一位僧人面前,正在聽僧人講經說法,僧人手執(zhí)經書,正在認真誦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聽經得往生</i></h5> &nbsp; &nbsp; &nbsp; &nbsp;另一位信徒正在認真抄寫佛經。從這兩位信徒身旁各線有一朵彩云托起一人,表示這兩位信徒聽法抄經后得度升天了?!稄浝障律煞鸾洝氛f:凡眾若是讀經寫經、繒菜供養(yǎng)、修塔立寺,這些舉動都是佛教信徒修“福田”的善行,在彌勒下生的世界,這些人一定會遇見彌勒,在彌勒三度法會中得度超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抄經得往生</i></h5> &nbsp; &nbsp; &nbsp; &nbsp;樹上生衣:經變畫的東側,描繪的是樹上生衣,很多漂亮鮮艷的衣服掛在樹上,隨手取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樹上生衣</i></h5> &nbsp; &nbsp; &nbsp; &nbsp;五百歲出嫁:在樹上生衣下方就是表現“女子五百歲出嫁”的婚嫁圖。一男子跪在地上禮拜,身邊有幾位身穿左衽服的吐蕃客人。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記載:“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于此交拜”,畫面與段成式記載吻合,反映了北朝的婚禮風俗在瓜州一直沿襲到了唐代中期,吐蕃裝人物形象的出現,也為確定此窟的年代提供了依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彌勒經變之五百歲出嫁</i></h5> &nbsp; &nbsp; &nbsp; &nbsp;彌勒經變描繪了彌勒世界妙花園(華林園)的美滿和諧生活:法界中的佛、菩薩高坐蓮臺,講經說法,廣度僧尼;人間世界則風調雨順,一種七收,婚喪嫁娶;自然界妙花園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迷人。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彌勒世界圖景。<br>&nbsp; &nbsp; &nbsp; &nbsp;(未完待續(x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