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新四軍的創(chuàng)建與初始戰(zhàn)斗序列

楊杭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八十周年系列二</p> <p class="ql-block">本文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而作的系列文章之二,以求還原新四軍創(chuàng)立之初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南方抗日武裝,其成立背景、編制結構及早期負責人如下:</p><p class="ql-block">國共合作推動改編</p><p class="ql-block">1937年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根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當局的協(xié)議,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nèi)15塊游擊區(qū)(廣東省瓊崖地區(qū)除外)堅持游擊戰(zhàn)爭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和游擊隊于10月1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湖北漢口成立。</p><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chǎn)黨對新四軍實行有效的管理:中共東南分局(東南局)負責指揮新四軍,同時還承擔著恢復和發(fā)展黨的組織,壯大黨的力量,領導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任;中革軍委新四軍分會主要負責組織指揮新四軍,是新四軍的最高領導機關。</p><p class="ql-block">1. 東南分局主要領導人</p><p class="ql-block">書記:項英(1941年犧牲)</p><p class="ql-block">副書記:曾山(后任國務院內(nèi)務部部長)</p><p class="ql-block">委員:陳毅(1955年元帥,<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span>)</p><p class="ql-block">委員:方方(后任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p><p class="ql-block">委員:涂振農(nóng)(1943年叛變,1951年被處決)</p><p class="ql-block">委員:黃道(1939年犧牲)</p><p class="ql-block">宣傳部長:黃道(1939年犧牲)</p><p class="ql-block">統(tǒng)戰(zhàn)部長:涂振農(nóng)(1943年叛變,1951年被處決)</p><p class="ql-block">婦女部長:李堅真(后任廣東省省長)</p><p class="ql-block">組織部長:曾山(后任國務院內(nèi)務部部長)</p><p class="ql-block">青年部長:陳丕顯(后任政治局委員、華東局書記)</p><p class="ql-block">秘書長:郭潛(1942年叛變)</p><p class="ql-block">圖:在漢口的東南分局領導人合影,左起:張云逸、葉劍英、王明、博古(秦邦憲)、周恩來、曾山、項英。</p> <p class="ql-block">2. 中革軍委新四軍軍分會主要領導人</p><p class="ql-block">主席:項英(1941年犧牲)</p><p class="ql-block">副主席:陳毅(1955年元帥,后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p><p class="ql-block">常委:周子昆(1941年犧牲)</p><p class="ql-block">委員:傅秋濤(1955年上將)</p><p class="ql-block">委員:張鼎丞(后任最高檢檢察長)</p><p class="ql-block">委員:劉英(1942年犧牲)</p><p class="ql-block">委員:高敬亭(1939年錯殺)</p><p class="ql-block">委員:譚余保(后任中南局常委,湖南省人大副主任)</p><p class="ql-block">委員:曾山(后任國務院內(nèi)務部部長)</p><p class="ql-block">圖:1938年1月,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新四軍駐贛辦事處)成員在南昌合影,前左起:陳毅、項英、曾山;后左起:溫仰春、<span style="font-size:18px;">張云逸。</span></p> <p class="ql-block">3. 新四軍軍部主要領導人</p><p class="ql-block">軍長:葉挺(1946年犧牲)</p><p class="ql-block">副軍長:項英(負責實際黨務工作,1941年犧牲)</p><p class="ql-block">參謀長:張云逸(1955年大將)</p><p class="ql-block">副參謀長:周子昆(1941年犧牲)</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袁國平 (1941年犧牲)</p><p class="ql-block">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后任國務院副總理)</p><p class="ql-block">顧問:朱克靖(1947年犧牲)</p><p class="ql-block">圖:1937年12月,新四軍軍部領導人在武漢合影,左起周子昆、張云逸、葉挺、項英、曾山。</p> <p class="ql-block">圖:周恩來與新四軍主要領導合影</p> <p class="ql-block">4. 新四軍軍部各部門主要負責人</p><p class="ql-block">?司令部:</p><p class="ql-block">參謀處處長:賴傳珠(1955年上將)</p><p class="ql-block">副官處處長:黃序周(后任湖北省政府副秘書長)</p><p class="ql-block">秘書處兼軍法處處長:李一氓(后任中紀委副書記)</p><p class="ql-block">情報處處長:封裔應(1943年犧牲)</p><p class="ql-block">軍需處處長:葉輔平(1939年犧牲)</p><p class="ql-block">軍醫(yī)處處長:沈其震(后任學部委員、中國醫(yī)科學院院長)</p><p class="ql-block">兵站處處長:張元壽(1947年犧牲)</p><p class="ql-block">后方政治處主任:姬鵬飛(后任外交部長)</p><p class="ql-block">留守處主任:羅湘濤(1955年少將)</p><p class="ql-block">政治部:</p><p class="ql-block">秘書處處長(秘書長):黃誠(1942年犧牲)</p><p class="ql-block">宣傳部部長:朱鏡我(1941年犧牲)</p><p class="ql-block">組織部部長:李子芳(1942年犧牲)</p><p class="ql-block">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袁國平(兼,1941年犧牲)</p><p class="ql-block">民運部部長:鄧子恢(兼,后任國務院副總理)</p><p class="ql-block">敵工部部長:林植夫(后任福建省林業(yè)廳廳長)</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地服務團團長?:朱克靖(1947年犧牲)</p><p class="ql-block">教導總隊:</p><p class="ql-block">教導總隊長:周子昆(兼,1941年犧牲)</p><p class="ql-block">教育長:馮達飛(1942年犧牲)</p><p class="ql-block">總務處處長:蔡級湘(后續(xù)無資料,歡迎補充)</p><p class="ql-block">訓練處處長:趙希仲(1941年叛變)</p><p class="ql-block">政治處主任:余立金(1955年中將)</p><p class="ql-block">醫(yī)務處長:戴濟民(后任國家衛(wèi)生部計劃監(jiān)察局長)</p><p class="ql-block">圖:1938年,皖南新四軍軍部機關部分領導合影,右起:張元壽、賴傳珠、周子昆、張正坤、宋裕和。</p> <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正式在漢口成立,隨后各部隊向皖南、皖西集結整訓。</p><p class="ql-block">新四軍初建時下轄4個支隊、10個團及特務營,總兵力約1.03萬人,裝備簡陋但多為游擊戰(zhàn)骨干。</p><p class="ql-block">圖:1938年1月,閩北、閩東、閩西、閩浙贛等游擊區(qū)領導人在南昌新四軍軍部合影,左起:張云逸、葉飛、陳毅、項英、黃道、涂振農(nóng);后左起:顧玉良、沈冠國、溫仰春、曾昭銘、李步新。</p> <p class="ql-block">圖:1938年4月,在皖南巖寺集中整訓的新四軍部隊。</p> <p class="ql-block">一、第一支隊:</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一支隊是抗日戰(zhàn)爭初期新四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其組織架構及團級以上領導班子組成情況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組織架構</p><p class="ql-block">1. 成立時間及主要來源</p><p class="ql-block">第一支隊于1938年1月組建,第一團主要是由湘鄂贛邊紅軍游擊隊改編組成,第二團主要由贛粵邊、湘贛邊、皖浙贛邊和湘粵贛邊紅軍游擊隊改編組成。</p><p class="ql-block">第一團2月從湖南省平江縣嘉義出發(fā),3月初到達巖寺西北的潛口。</p><p class="ql-block">第二團2月分別從江西省蓮花縣壟上、大余縣池江、浮梁縣(今景德鎮(zhèn)市)瑤里等地出發(fā),3月到達巖寺。</p><p class="ql-block">2. 編制規(guī)模</p><p class="ql-block">初建時下轄第一團和第二團,總兵力約2300余人。</p><p class="ql-block">3. 戰(zhàn)略定位</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一支隊在司令員陳毅率領下挺進蘇南,開辟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jù)地,成為新四軍在華中地區(qū)重要戰(zhàn)略軍事力量。</p><p class="ql-block">(二)支隊領導層</p><p class="ql-block">司令員:陳毅(1955年元帥) </p><p class="ql-block">副司令員:傅秋濤(1955年上將)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胡發(fā)堅(1939年3月犧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劉炎(1946年病逝)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副主任:鐘期光(1955年上將)</p><p class="ql-block">(三)團級單位及負責人</p><p class="ql-block">1. 第一團</p><p class="ql-block">由湘鄂贛邊紅軍游擊隊改編。 </p><p class="ql-block">團長:傅秋濤(兼,1955年上將) </p><p class="ql-block">副團長:江渭清(建國后任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未授銜)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王懷生(1941年犧牲于上饒集中營) </p><p class="ql-block">政治處主任:鐘期光(兼,1955年上將)</p><p class="ql-block">2. 第二團</p><p class="ql-block">由湘贛邊、贛粵邊、皖浙贛邊及湘南紅軍游擊隊合編。 </p><p class="ql-block">團長:張正坤(1941年皖南事變中被俘犧牲) </p><p class="ql-block">副團長:劉培善(1955年中將)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王必成(1955年中將) </p><p class="ql-block">政治處主任:肖國生(1939年3月犧牲)</p><p class="ql-block">圖:向蘇南敵后挺進的新四軍第一支隊。</p> <p class="ql-block">圖:1938年,第一支隊部分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二、第二支隊</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二支隊是抗日戰(zhàn)爭初期新四軍的重要作戰(zhàn)單位之一,主要由閩西、閩南、浙南等地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組建。其組織架構及團級以上領導班子組成情況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組織架構</p><p class="ql-block">1. 成立時間及主要來源</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正式成立,第三團主要由閩西游擊隊(紅8團、紅9團及閩西各地方游擊隊)改編而成,第四團主要由閩粵邊游擊隊(紅3團、紅4團及閩粵邊各地方游擊隊)、浙南游擊隊(挺進師部分人員)改編而成。</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從龍巖東肖集結出發(fā),經(jīng)過一個多月跋涉到達安微歙縣巖寺。</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浙南紅軍改編的部隊從平陽出發(fā)前往<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微歙縣巖寺,編入第四團三營。</span></p><p class="ql-block">2. 編制規(guī)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期下轄第三團和第四團,總兵力約18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3. 戰(zhàn)略定位</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第二支隊由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率領,與第一支隊一起挺進蘇南,共同創(chuàng)建茅山抗日根據(jù)地。</p><p class="ql-block">(二)支隊領導層</p><p class="ql-block">司令員:張鼎丞(未授銜,后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p><p class="ql-block">副司令員:粟裕(1955年大將)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羅忠毅(1941年塘馬戰(zhàn)斗犧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王集成(1955年少將) </p><p class="ql-block">(三)團級單位及負責人</p><p class="ql-block">1. 第三團</p><p class="ql-block">由閩西游擊隊(紅8團、紅9團及閩西地方游擊武裝)改編。 </p><p class="ql-block">團長:黃火星(1955年中將) </p><p class="ql-block">副團長:邱金聲(1939年病逝于皖南)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熊夢輝(1941年犧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處主任:鐘國楚(1955年少將)</p><p class="ql-block">2. 第四團</p><p class="ql-block">由閩粵邊游擊隊(紅3團、紅4團)、浙南游擊隊(挺進師余部)合編。 </p><p class="ql-block">團長:盧勝(1955年中將) </p><p class="ql-block">副團長:葉道之(1938年9月被錯殺,1983年平反)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王勝(1955年少將) </p><p class="ql-block">政治處主任:廖海濤(1941年塘馬戰(zhàn)斗犧牲)</p><p class="ql-block">圖:1938年2月27日,新四軍二支隊及各界代表和當?shù)厝罕?000余人,在龍巖白土鎮(zhèn)龍聚村西牛塘舉行抗日誓師大會。</p> <p class="ql-block">圖:1938年3月,浙南紅軍編入新四軍,集結在平陽準備開赴抗日前線。</p> <p class="ql-block">圖:1938年4月,新四軍第二支隊集中在皖南歙縣巖寺進行整編。</p> <p class="ql-block">圖:1938年第二支隊部分領導合影</p> <p class="ql-block">三、第三支隊</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三支隊是抗日戰(zhàn)爭初期新四軍在皖南地區(qū)的重要作戰(zhàn)力量,主要由閩北、閩東等地的紅軍游擊隊改編而成。其組織架構及團級以上領導班子組成情況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組織架構</p><p class="ql-block">1. 成立時間及主要來源</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成立,第五團由閩北紅軍游擊隊改編組成,2月25日從江西省鉛山縣石塘鎮(zhèn)出發(fā),4月初抵達巖寺。第六團主要由閩東紅軍游擊隊改編組成,2月14日從福建省屏南縣雙溪、棠口出發(fā),4月初抵達巖寺。</p><p class="ql-block">2. 編制規(guī)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建時下轄第五團和第六團,總兵力約21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3. 戰(zhàn)略定位</p><p class="ql-block">第三支隊長期駐守皖南,負責防衛(wèi)新四軍軍部云嶺,并參與繁昌、銅陵等地對日作戰(zhàn),是皖南抗戰(zhàn)的中堅力量。</p><p class="ql-block">(二)支隊領導層</p><p class="ql-block">司令員:張云逸(開國大將,新四軍參謀長兼) </p><p class="ql-block">副司令員:譚震林(未授銜,建國后任國務院副總理)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趙凌波(后叛變投敵,1941年被處決)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胡榮(1941年皖南事變中犧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副主任:曾昭銘(1940年犧牲)</p><p class="ql-block">(三)團級單位及負責人</p><p class="ql-block">1. 第五團</p><p class="ql-block">由閩北游擊隊(原閩北紅軍獨立師)改編。 </p><p class="ql-block">團長:饒守坤(1955年中將) </p><p class="ql-block">副團長:曾昭銘(1940年犧牲)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楊元三(1941年皖南事變中犧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處主任:劉文學(1955年少將)</p><p class="ql-block">2. 第六團</p><p class="ql-block">由閩東游擊隊(葉飛部)改編。 </p><p class="ql-block">團長:葉飛(1955年上將) </p><p class="ql-block">副團長:阮英平(1948年犧牲)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黃元慶(后任江西省軍區(qū)副司令員,未授銜) </p><p class="ql-block">政治處主任:阮英平(兼)</p><p class="ql-block">圖:第三支隊集會</p> <p class="ql-block">圖:1938年,第三支隊在馬家園戰(zhàn)斗中英勇阻擊日寇。</p> <p class="ql-block">四、第四支隊</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四支隊是抗日戰(zhàn)爭初期新四軍四個支隊中規(guī)模最大、裝備最好的部隊。主要由鄂豫皖地區(qū)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組建。其組織架構及團級以上領導班子組成情況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組織架構</p><p class="ql-block">1. 成立時間及主要來源</p><p class="ql-block">第四支隊于1938年1月正式成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紅二十八軍在鄂豫皖邊區(qū)堅持游擊戰(zhàn)爭,改編為第七團、手槍團,豫南游擊隊改編為第八團,皖西、皖中游擊隊編入第九團</span>。</p><p class="ql-block">2. 編制規(guī)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期下轄第七團、第八團、第九團及手槍團,是四個支隊中唯一擁有四個團的單位,總兵力31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3. 戰(zhàn)略定位</p><p class="ql-block">主要負責在皖東、皖中的抗日游擊戰(zhàn),成為新四軍在華中的重要力量,特別在高敬亭錯殺前戰(zhàn)績卓著。</p><p class="ql-block">(二)支隊領導層</p><p class="ql-block">司令員:高敬亭(1939年遭錯殺,1977年平反)</p><p class="ql-block">副司令員:戴季英(因歷史問題1952年被開除公職,1984年平反,享受省部級待遇)</p><p class="ql-block">參謀長:林維先(1955年中將)</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蕭望東(1955年中將) </p><p class="ql-block">(三)團級單位及負責人</p><p class="ql-block">1. 第七團</p><p class="ql-block">由紅28軍第244團第1營及部分便衣隊、新兵編成。 </p><p class="ql-block">團長:楊克志(后叛逃,1942年被桂系處決) </p><p class="ql-block">政委:曹玉福(與楊克志一同叛變被處決)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林英堅(1941年犧牲)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胡繼亭(1944年犧牲)</p><p class="ql-block">2. 第八團</p><p class="ql-block">由鄂豫邊區(qū)紅軍游擊隊改編。 </p><p class="ql-block">團長:周駿鳴(建國后任水利部副部長,未授銜) </p><p class="ql-block">政委:林凱(建國后曾任國家體委辦公廳主任)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趙啟民(1955年中將)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徐祥亨(1955年少將)</p><p class="ql-block">3. 第九團</p><p class="ql-block">由紅28軍第82師特務營、鄂東北獨立團等改編。 </p><p class="ql-block">團長:顧士多(1940年犧牲) </p><p class="ql-block">政委:高志榮(1955年少將) </p><p class="ql-block">參謀長:唐少田(1955年大校) </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鄭重(原名陳鐘萬,1945年犧牲)。</p><p class="ql-block">4. 手槍團</p><p class="ql-block">由紅28軍手槍團及便衣隊改編。 </p><p class="ql-block">團長:詹化雨(1955年少將) </p><p class="ql-block">政委:汪少川(1955年少將)</p><p class="ql-block">圖:第四支隊集結</p> <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新四軍第四支隊向安徽舒城一帶進發(fā),途中休息時,當時群眾為部隊送開水</p> <p class="ql-block">圖:1938年,中:項英,右:高敬亭在皖南</p> <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遠,歷史資料缺失,以及新四軍成立初期人員變動較大,此文中介紹為人員初期基本穩(wěn)定后的情況,如有錯誤或不準確指出歡迎指出,以便及時修改,重現(xiàn)鐵軍當年真實風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