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每當念起這篇千古名文,眼前仿佛浮現出一場千年前的風雅盛會,以及那幅行云流水般的書法佳作?!短m亭集序》,不僅僅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更是魏晉時期社會文化與文人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當時社會政治相對穩(wěn)定,文人階層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和超脫,清談之風盛行,玄學思想影響深遠。文人雅士們注重內心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追求一種自然、超脫的生活境界和審美情趣,這為《蘭亭集序》中所體現的對人生、宇宙的思考以及自然清新的審美風格奠定了文化基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行修禊活動。修禊是當時的一種風俗,人們在農歷三月初三到水邊嬉戲,以消除不祥。此次集會,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大家在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流觴曲水,飲酒賦詩,興致頗高。王羲之作為此次雅集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在眾人詩作匯聚之后,乘著酒興,揮毫潑墨,寫下了這篇千古名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王羲之此時已過不惑之年,對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在蘭亭雅集這樣的情境中,他目睹了自然界的美好與永恒,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暫與無常。文人雅士們在集會中的歡樂與聚會后的離散,讓他對生命的流逝和人生的意義有了更為深切的感慨,于是借由筆墨將這種心境融入到《蘭亭集序》的創(chuàng)作之中,表達了對人生的熱愛、對時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對生死問題的思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一場由王羲之召集的風雅集會拉開帷幕。彼時社會政治相對穩(wěn)定,清談之風盛行,玄學思想深刻影響著文人階層,他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超脫,向往自然、清新的生活境界與審美情趣。41 位文人雅士齊聚于此,其中有謝安、孫綽等當時的文壇翹楚。他們在此舉行修禊活動,這一古老風俗,讓眾人在水邊嬉戲,祈愿消除不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 集會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 “曲水流觴” 游戲。眾人圍坐在蜿蜒的溪水旁,將盛滿酒的酒杯置于水上,任其漂流。酒杯停在誰面前,誰就得即興賦詩,作不出者則罰酒。歡聲笑語在山水間回蕩,文人雅士們吟詩作對,才情盡顯。王羲之身處其中,被這充滿雅趣的氛圍深深感染,內心靈感如泉涌,為《蘭亭集序》的創(chuàng)作埋下了情感的種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酒意漸濃,微醺狀態(tài)下的王羲之,靈感達到了巔峰。他趁著這股酒興,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暢快揮毫。一時間,筆鋒游走如龍蛇,全文 324 字一氣呵成。《蘭亭集序》的書法藝術令人驚嘆,筆勢剛健又不失飄逸,每個字都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或端莊、或靈動,蘊含著王羲之彼時的豪情與對生活的熱愛,將書法藝術的水準推向了新的高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然而,次日酒醒后的王羲之,試圖重新書寫這篇序文,卻發(fā)現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重現初稿的神韻。他接連嘗試幾遍,每一次都覺得不及原文精妙。這一刻,他意識到,《蘭亭集序》已然成為自己書法藝術難以逾越的巔峰。那些書寫過程中的醉態(tài)痕跡,更是為作品增添了獨特魅力。從流傳的墨跡中,我們能看到有趣的改動之處:“歲在癸丑” 的 “癸” 寫得扁扁的,似是后來匆忙添加;“有崇山峻領” 中 “崇山” 補在旁邊;“恵風和暢” 里 “和” 字右邊的 “口” 多了一筆,仿佛能看到王羲之當時筆速過快的模樣。這些痕跡,讓我們得以想象他創(chuàng)作時的酣暢與投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除了書法藝術,《蘭亭集序》的文學價值也不可小覷。王羲之已過不惑之年,在蘭亭雅集的情境中,他目睹自然界的壯美與永恒,感受到人生的短暫與無常。集會時的歡樂,聚會后的離散,讓他對生命流逝和人生意義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慨。文中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深刻地描繪了人生的不同狀態(tài)與心境變化。他感嘆時光匆匆,昔日的歡樂轉瞬即逝,生命長短由天,生死之事令人悲痛。但同時,他也批判了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的虛無思想,體現出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蘭亭集序》穿越千年,至今仍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它是魏晉風流的珍貴記錄,是書法藝術的璀璨明珠,更是對人生深刻思考的智慧結晶。每當我們品讀這篇佳作,仿佛能穿越時空,與王羲之及那群文人雅士一同感受蘭亭雅集的歡樂,體會他們對人生的思索。這不僅是一篇文章、一幅書法,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的瑰寶,值得我們永遠珍視與傳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