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們常用“鳥語花香”形容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然而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需要有生態(tài)文明的理念及行為來支撐。我以前主要愛拍花花,現在學拍鳥兒,都是想通過照片傳遞美好,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盡點微薄之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鳥兒是人類的朋友。沒有鳥,就會害蟲猖獗、鼠害蔓延,生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最終導致農業(yè)減產、疾病傳播,直接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因此,愛鳥護鳥應成為人的自覺行為,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愛鳥護鳥就要認識鳥了解鳥。我們平時看見的鳥兒很多都不認識,現在可以拍攝后經微信小程序中的“懂鳥”軟件識別,從而認識鳥并了解鳥的特征及生活習性等。我愿與朋友們一起來認識鳥,增長關于鳥的知識和愛護鳥的意識,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點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本次認識小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鹀(wú) (英文名:Little Bunting,學名:Emberiza pusil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屬的鳥類。俗名: 麥寂寂、花椒子兒、高粱頭、鐵臉兒、虎頭兒,小型鹀,具有獨特的頭部花紋,包括黑色頂紋和紅褐色側頂紋,以及白色的淺色眼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鹀棲息于北方的針葉林、灌木叢和開闊的苔原地帶,冬季遷徙至亞洲的亞熱帶地區(qū)。在繁殖季節(jié)成對或單獨活動,其余時間成小群,活動于地面和低灌木。食物以種子為主,輔以昆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鹀繁殖于遠北歐至西伯利亞東部,非繁殖期分布于印度東北部、中國南部、東南亞部分地區(qū)。在中國,分布于東北、華北、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在東北地區(qū)為旅鳥外,其他地區(qū)均為冬候鳥和旅鳥。小鹀的遷徙路徑和時間較為固定,春季遷徙始于3月,秋季遷徙始于7月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2025年3月制作。圖片均為本人拍攝于重慶珊瑚壩,介紹性文字源自網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