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踏入鎮(zhèn)江金山的那一刻,塵世的喧囂仿佛瞬間被隔絕在外,一股莊嚴肅穆又充滿歷史韻味的氣息撲面而來。</p><p class="ql-block"> 從遠處眺望,金山寺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的建筑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與金山渾然一體,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畫。走進寺內(nèi),古木參天,香煙繚繞,那繚繞的煙霧仿佛將現(xiàn)實與佛國的界限模糊了,讓人心生敬畏,也不自覺地沉靜下來。</p><p class="ql-block"> 寺內(nèi)的大雄寶殿,莊嚴肅穆,殿內(nèi)供奉的佛像慈悲祥和,靜靜地俯視著眾生。在這里,看到了善男信女虔誠朝拜的身影,他們的眼神中,是對信仰的執(zhí)著與敬畏,這份虔誠深深觸動了游客。信仰,原來可以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它能給予人們內(nèi)心的安寧與慰藉,支撐著人們在起起落落的生活中堅守自我。</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的每一處角落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法海洞、白龍洞等傳說景點,雖帶著神話色彩,卻也讓金山寺多了幾分神秘。這些故事歷經(jīng)歲月的打磨,口口相傳,成為了金山寺獨特的文化符號,使我們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的魅力。先輩們用故事賦予山川建筑以靈魂,讓后人在游覽中不僅能欣賞美景,更能觸摸到歷史的脈絡(luò)。</p><p class="ql-block"> 站在金山之巔,俯瞰著周邊的山水風(fēng)光,金山寺與山水相互映襯,構(gòu)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使人們意識到,金山寺不僅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典范。它使我們懂得,在追求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也要注重精神世界的豐富,珍惜自然賦予的一切,守護好我們的文化瑰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金山原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唐杜光庭文曰“萬川東注,一島中立”;宋沈括詩云“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清冷士嵋則稱“江光浮島嶼,潭影浸樓臺”。直至19世紀70年代,金山才逐漸與南岸相連。金山以綺麗著稱,寺宇金碧輝煌,鱗次櫛比,一塔聳立峰巔,直指云天,無論近觀遠眺,總見寺而不見山,向來有“金山寺裹山”的說法,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承德避暑山莊的“天宇咸暢”,以及揚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借鑒了這種“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藝術(shù)。 </p> <p class="ql-block"> 金山山名甚多,晉代因其孤立江心,名為“澤心”;東晉淝水一戰(zhàn),囚氐人于此,遂改稱“氐俘”;又因其形若碧玉浮水,南北朝時有“浮玉”美名;唐時相傳法海和尚掘土得金,故稱“金山”;宋初又曾名“紫金山”,真宗時改名“龍游山”,等等。</p><p class="ql-block"> 金山,雄峙在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的長江南岸,山勢巍峨,風(fēng)景優(yōu)美,有“江南諸勝之最”的美譽。金山寺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樓堂幢幢相銜,階梯成疊,長廊蜿蜒,臺閣相接,把整個山密密地包裹起來。遠望金山寺,只見金碧輝煌的寺廟建筑群和高聳入云的慈壽塔,看不見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稱。與焦山定慧寺“焦山山裹寺”形成鮮明的對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山建寺一千七百年</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江金山寺,原名澤心寺,亦稱龍游寺,位于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部,山高44米,周長520米,是揚子江中島嶼,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美稱。是國家5A級景區(qū)。金山寺依山而建,地形靈活多變,分層筑臺,殿宇參差,幢幢相銜,櫛比相接,層層疊疊,將整座金山密密包裹,山寺渾然一體。</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始建于東晉,1130年梁紅玉擊鼓戰(zhàn)金山大破金兵,清康熙皇帝賜字江天禪寺。金山寺2011年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金山寺是中國南禪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佛教禪宗的重要修行場所。</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為禪宗之正宗,中國所有的寺廟山門都是坐南朝北,唯有鎮(zhèn)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極樂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香爐鼓鼓的肚子上刻著“江天禪寺”,香爐的兩邊臥著兩只威武吉祥的石獅子,石獅子的背后是張開的兩堵黃墻。石牌坊的后面便是天王殿,天王殿黃墻上開著三個拱門,拱門將趙樸初題寫的“東晉古剎”四字一一隔開,碩大無朋的黑字依門挺立,格外醒目。牌坊、黃墻、殿堂仿佛一個整體,排列有序、布局合理、色彩協(xié)調(diào),讓千年古剎的古樸與醇香氤氳繚繞,流傳至今。</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一座單檐歇山頂?shù)那宕沤ㄖ髡y(tǒng)年間建,清同治八年重建。中間供奉的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背后是佛門的護法神韋馱,兩側(cè)是四大天王?!拔母铩敝兴拇筇焱跸癖蝗吭覛?,后來修復(fù)。</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東晉晉明帝時期(298-325年),是中國佛教禪宗名寺,唐僧的出家之地,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金山寺即指此,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金山寺打破寺院坐北朝南,分三路的布局,依山就勢,大門西開(朝向西方極樂世界),正對江流,各色建筑散布其上,風(fēng)格奇特。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迦蘭殿、祖師殿、畫藏樓、鎮(zhèn)江樓、觀瀾堂、永安堂、海岳樓等。山高44米,從山腳到山頂,只見有房屋,不見有山,金山由此獲得了“寺里山”的稱號。</p> <p class="ql-block"> 晉明帝時期(298-325年),寺廟始建。梁武帝天監(jiān)四年(505年),在寺內(nèi)設(shè)水月道場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雄跨東南二百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鄭板橋題寫的匾額藏經(jīng)樓</p> <p class="ql-block"> 慈壽塔矗立于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齊梁,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薦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薦慈塔”、另一名“薦壽塔”。明初,雙塔倒坍。雙塔倒坍后,在光緒年間重建現(xiàn)塔,適逢慈禧60壽辰,取名慈壽塔。此塔玲瓏、秀麗、挺拔。塔為磚木結(jié)構(gòu),八面七級,內(nèi)有旋式木梯,外有欄桿相倚,面面有景,層層風(fēng)光各異。若游人登塔憑欄眺望,江天市廛,盡收眼底。慈壽塔高約36米,磚木結(jié)構(gòu),七級八面,矗立于數(shù)重樓臺殿宇之上,為金山標(biāo)志。最早的慈壽塔建于南朝齊梁時期,原為兩座,南北對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年)修復(fù),重建后成為一座八角七層塔。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寫金山詩為:“數(shù)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fēng)。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明隆慶三年(1569年),明了禪師重修;如今的慈壽塔,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慈壽塔外花墻上,刻有“天地同庚”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清代光緒年間湖南一位八歲兒童李遠安所寫。</p> <p class="ql-block"> “千古雄關(guān)” 四個字整體上高度概括了鎮(zhèn)江金山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價值,既體現(xiàn)了其悠久的歷史傳承,又突出了其雄偉險峻的地理特征和戰(zhàn)略意義。</p> <p class="ql-block"> 在慈壽塔旁邊,位于金山最高處的江天一覽亭(也稱“留云亭”、“吞海亭”)是一石柱涼亭。亭中石碑是300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處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覽時留下的古跡。 據(jù)傳康熙在執(zhí)筆就書時,“江天一”一氣呵成,而“覽”竟想不起來。卻又不肯“不恥下問”,只是嘴中念著“江天一覽”,無從落筆。有一大臣計上心來,下跪在皇帝面前說了一聲“臣今見駕”??滴跻宦牎俺冀褚姟?,恍然大悟,隨筆寫出“覽”字。</p> <p class="ql-block"> 觀音閣,又叫士閣,因閣中供奉觀音,故有此名。其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由釋如然創(chuàng)建,毀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兵火,后于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觀音閣結(jié)構(gòu)嚴謹,布局適當(dāng),閣中十余間殿宇錯落有致,共同組成了一個院落。此閣東鄰楞伽臺、妙高臺,西連慈壽塔、法海洞,左右相通,上下相接,形成金山寺中寺。</p> <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大雄寶殿屋檐下有一條大字禪語“度一切苦厄” 這句話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位于山腳,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內(nèi)裝有兩面巨大的圓形凸面鏡,可攝金山全景。</p><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曾于1948年毀于火災(zāi),1990年重建后的大雄寶殿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使大殿更加堅固莊嚴。</p><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尊塑像;兩邊是十八羅漢像;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島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薩、護法諸天隱現(xiàn)其間。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兩側(cè)侍立善財、龍女。大殿正中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金字匾額。</p> <p class="ql-block"> 芙蓉樓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濱,其原建于古鎮(zhèn)江城內(nèi)三山(日精山、月華山、壽丘山)中的月華山上。為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猶存。</p><p class="ql-block">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而使芙蓉樓天下聞名,芙蓉樓因此而成為名勝古跡。如今,芙蓉樓有兩處,分別在江蘇鎮(zhèn)江和湖南洪江。江蘇鎮(zhèn)江芙蓉樓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樓,都是名聞天下的芙蓉樓。這組詩大約作于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出為江寧(今南京市)丞時。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由江寧丞謫貶為龍標(biāo)尉是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龍標(biāo)為唐代縣名,今湖南黔陽,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陽縣黔城鎮(zhèn),與《芙蓉樓送辛漸》其二中的丹陽不符,故《芙蓉樓送辛漸》所述為鎮(zhèn)江的芙蓉樓。</p> <p class="ql-block"> 《芙蓉樓送辛漸》,這是王昌齡的代表作,把去國懷鄉(xiāng)的人生孤獨和濃得化不開的真摯友情疊加成一幅幅畫卷,詩人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對國家民族愛得深沉,對朋友兄弟愛得真切 :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辫偳对谖膶W(xué)史的畫廊之上,讓人繾綣留連。</p> <p class="ql-block">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位于金山塔西下側(cè)的懸崖上,相傳是法海和尚裴頭陀苦修之處。據(jù)說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篤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他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學(xué),先在江西廬山學(xué)道修禪,后從廬山順江東下,來到鎮(zhèn)江金山,那時山上寺宇荒廢,荊棘叢生,還有蟒蛇為害。后來,他把原來盤踞巖洞中的一條白蟒斗敗,驅(qū)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并開山種田、艱苦振寺,為創(chuàng)建金山寺歷經(jīng)了千辛萬苦。法海是開山祖師,為了創(chuàng)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海端坐在洞中</p> <p class="ql-block"> 中泠泉,人稱“天下第一泉”,位于金山寺旁,中泠泉亦稱揚子江南零水。據(jù)說用中泠泉水沏茶,茶味清香甘洌。據(jù)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載,品泉家劉伯芻對若干名泉佳水進行品鑒,較水宜于茶者分七等,而中泠泉被評為第一,故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譽,自唐迄今,其盛名不衰。</p> <p class="ql-block"> 在金山妙高臺西側(cè)的金鰲嶺上,有一座七峰亭,原名叫七峰閣,相傳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在河南朱仙鎮(zhèn)打了勝仗,突然被奸相秦檜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京都臨安(杭州)。路上得到一夢,夢見“兩犬對言”(即兩只狗相對講話),不知是吉是兇。路過鎮(zhèn)江的時候,就把這夢告訴了金山寺長老道月和尚,長老勸岳飛要留意“風(fēng)波”,岳飛一時未能理解。后來到了臨安,果然被關(guān)進獄中,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兩犬對言”,正是一個“獄”字,是要遭牢獄之災(zāi);再后來岳飛終于被害死在風(fēng)波亭,又中了長老留意“風(fēng)波”二字的預(yù)言。</p><p class="ql-block"> 秦檜聽說鎮(zhèn)江金山長老能未卜先知,便派爪牙何立前來捉拿,何立到了金山寺,見長老正在講經(jīng),正要捉拿,長老卻坐化了。秦檜又打聽到金山寺所以能出高僧,皆因為金山的金鰲嶺上七峰突出,便派人把七峰削平了。后來因為要紀念民族英雄岳飛和金山寺道月長老,便興建了一座七峰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人為了紀念愛國忠臣岳飛和愛國僧人道月而在此建閣,名曰七峰閣。之后屢經(jīng)興廢,改建為七峰亭?,F(xiàn)今這座閣仍舊屹立。古代名人沈括、米芾、王安石等都曾在此留下墨寶。</p><p class="ql-block"> 七峰閣在清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后于同治、光緒年間都曾重建,1948年又被火燒去。解放后改建為七峰亭?,F(xiàn)在游覽金山的人,登上此亭,不但能飽覽江天勝跡,而且能了解這亭的歷史,引起對民族英雄岳飛的懷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峰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白龍洞</b></p> <p class="ql-block"> 《白蛇傳》中“水漫金山”的故事 : 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與其結(jié)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并嫁與他?;楹?,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jié)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顯出原形,將許仙嚇?biāo)?。為此,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將許仙救活。之后,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并軟禁。白素貞遂同小青一起與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觸犯天條。白素貞在生下孩子后,便被法海收入缽內(nèi),鎮(zhèn)壓于雷峰塔下。數(shù)年過去,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得以團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傳說此洞直通杭州西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玉帶橋</b></p> <p class="ql-block"> 金山白龍洞前有座玉帶橋,傳說是蘇東坡與金山方丈佛印打賭輸了玉帶,佛印如獲至寶,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帶的式樣建造了一座橋。</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作為中國佛教的禪宗名剎,蘇軾曾經(jīng)11次來到了這里。</p> <p class="ql-block"> 這個典故還得從蘇東岥與金山寺方丈佛印禪師打賭輸了玉帶還贈詩偈說起。有一天,佛印禪師說法時,蘇東坡趕了過來,這時禪堂已經(jīng)坐滿了聽者。佛印就說:“大學(xué)士來晚了,這兒沒你的座位了?!碧K東坡好斗禪,馬上機鋒相對:“那我就以禪師'四大五蘊的身體’為座好了。”禪師看到蘇東坡和他論禪,就說道:“我有一問,若你回答得出,我的身體就讓你當(dāng)座位;若回答不出,就要把你身上的玉帶輸給我!”蘇東坡便當(dāng)場答應(yīng)了。佛印禪師就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哪里才是大學(xué)士的座位?”蘇東坡頓時楞住了,既然色身是四大假合,空空如也,到哪里安坐去呢?于是,蘇東岥便把玉帶摘了,輸給了佛印禪師。這段佳話至今還這方土地上流傳,蘇東坡留下的那條玉帶,后來一直留在了金山寺,并成為鎮(zhèn)寺之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這段典故里,看得出蘇東坡這位大學(xué)士輸?shù)檬切姆诜?,并?dāng)場做了一首詩偈送與佛印:</p><p class="ql-block">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恒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禪床;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p><p class="ql-block"> 佛印禪師也做了一首詩答謝回贈蘇東坡:</p><p class="ql-block">石霜奪取裴休笏,三百年來眾口夸;爭似蘇公留玉帶,長和明月共無瑕。</p><p class="ql-block"> 這個典故當(dāng)時轟動了鎮(zhèn)江大地,很快被禪宗傳為佳話。前來觀賞“玉帶”的大眾是絡(luò)繹不絕,佛印禪師見如此景象,看的人甚多,又恐弄壞,于是就今侍者請來石雕工匠,將典故浮雕仿照玉帶的式樣建造了一座橋。從此誰要再看玉帶,去看橋就行了。玉帶橋長十六米,橋下綠波蕩漾,清澈見底,令人心爽神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蘇東坡的玉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宋蔡絳的《鐵圍山叢談》記載:東坡公昔與客游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傾涌,俄月色如晝,遂共登金山山頂之妙高臺,命(袁)绹歌其《水調(diào)歌頭》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备枇T,坡為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比缃衩罡吲_邊的圍墻上,正勒有蘇軾的這首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p><p class="ql-block">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古仙人洞</b></p> <p class="ql-block"> 古仙人洞,位于金山北側(cè)金鰲嶺下,深六點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這里是道教遺存。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在這里面壁窺視江面,故而名謂“仙人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朝陽洞</b></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江金山的朝陽洞位于金山的“日照巖”上。因每日清晨,能迎大江日出,取名“朝陽洞”,曾是道家修煉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妙高臺</b></p> <p class="ql-block"> 妙高臺又稱曬經(jīng)臺?!懊罡摺笔氰笳Z“須彌”之意譯。劉編《金山志》(鎮(zhèn)江金山寺)載:“妙高臺在伽藍殿后,宋元祐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曬經(jīng)臺?!庇衷?,“妙高臺江水明如鏡”。妙高臺東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霧四合,如置仙境。金山在江中時,可以俯視四面長江,滾滾東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頭劈開,分為兩股,向東奔騰而去,氣象萬千。宋代樓鑰《妙高峰》詩:“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東南千萬山,試向崗頭轉(zhuǎn)圓石,不知何日到人間”。幾經(jīng)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繼重建,1948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jīng)樓等同毀于火,如今的妙高臺為1991年慈舟法師主持重建。</p> <p class="ql-block"> 妙高臺位于大雄寶殿后山腰,宋元祐元年(1086年),寺僧佛印鑿巖創(chuàng)建,原在山巔,幾經(jīng)興廢,現(xiàn)僅存平臺,面積約190平方米。妙高臺歷來為中秋賞月佳處。相傳幾百年前一個中秋節(jié)夜晚,天宇四垂,一碧無際,江流洶涌,月色如畫,蘇東坡與寺僧佛印等共登妙高臺賞月,東坡請著名歌手袁綯即席吟唱他為懷念弟弟所作的千古絕唱《水調(diào)歌頭》。梁紅玉曾在妙高臺上擊鼓督戰(zhàn),抵抗金兵。</p> <p class="ql-block"> 韓梁夫婦鎮(zhèn)江抗金大戰(zhàn):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十余萬從杭州飽掠而歸,沿運河北撤到鎮(zhèn)江。韓世忠以八千人搶先占領(lǐng)了京口的金山和焦山,專截金兀術(shù)的歸路。金軍乘勇而來,依仗兵力優(yōu)勢,給韓世忠下戰(zhàn)書。韓世忠梁紅玉夫婦對防務(wù)作了周密部署,毫不畏懼,一仗從夜半直戰(zhàn)到天明,戰(zhàn)果輝煌:繳獲千艘戰(zhàn)船,還俘獲了兀術(shù)的女婿龍虎大王。打掉了囂張氣焰的金兀術(shù),要與韓世忠談判,“假道”過江,被嚴詞拒絕。金兵渡江不成,只好邊戰(zhàn)邊退,溯江而上,韓世忠將其逼進黃天蕩。在新的戰(zhàn)斗中,韓世忠出策令精壯士兵用鐵索鉤往敵方小船,金兵船只紛紛翻沉,死傷無數(shù)。金兀術(shù)一度絕望,采用了奸細獻計才得以逃脫。韓梁一戰(zhàn)功成,取得多年以來少有的抗金勝利。以后三十多年金兵不敢南侵,趙宋王朝才得以偏安江左。</p> <p class="ql-block"> 梁紅玉(1102年-1135年5月7日),原籍池州(今安徽貴池),生于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女詞人,祖父與父親都是當(dāng)?shù)刂拇?。初嫁營妓 Philly,后改嫁韓世忠。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楊么之亂中立下殊勛,被封為安國夫人、護國夫人。紹興五年(1135年),隨夫出鎮(zhèn)楚州,后因城破自刎殉國,卒年34歲。</p> <p class="ql-block"> 韓世忠與梁紅玉是南宋時期的一對著名夫婦,韓世忠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將,而梁紅玉則是以擊鼓戰(zhàn)金山著稱的女詞人。</p><p class="ql-block"> 韓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原名紫云,京西北路延安府綏德軍(今陜西省綏德縣)人,南宋初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忠武郎。出身貧寒,早年曾流落民間為僧,18歲起投軍,英勇善戰(zhàn),以勇猛聞名。北宋末年,在北方抗擊遼金,成為抗金名將。紹興十年(1140年),在耦耕堂打敗金軍,收復(fù)建康,升任檢校少師、武寧節(jié)度使、揚州知州、淮南東路安撫使。多次率軍北上,收復(fù)失地,取得順昌等戰(zhàn)役的勝利。正是“報國千秋利,憂民萬古名”。</p><p class="ql-block"> 老前輩林伯渠曾寫詩贊道:“南渡江山底事傳,扶危定傾賴紅顏。朝端和議紛無主,江上敵騎去復(fù)還。軍艦爭前揚子險,英姿煥發(fā)鼓聲喧。光榮一戰(zhàn)垂青史,若個須眉愧爾賢??!?</p> <p class="ql-block"> 游覽鎮(zhèn)江金山,不僅是一次探尋古跡的旅程,更是一場觸動心靈的修行,無論是從歷史、文化,還是從自然、心靈多個角度都會有程度不同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歷史之感悟——踏入金山,就像翻開了一本厚重的史書,古老的建筑與碑刻承載著千年歲月,那些歷經(jīng)風(fēng)雨的一磚一瓦,都在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從東晉的初創(chuàng),到歷代的修繕與擴建,金山寺見證了無數(shù)的興衰變遷,它是歷史的忠實記錄者,使我們深刻領(lǐng)悟到時間的力量和文化傳承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文化之熏陶——金山寺作為佛教圣地,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在寺內(nèi),聆聽著僧人們的誦經(jīng)聲,看著信徒們虔誠的身影,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對人們心靈的滋養(yǎng)。寺中的壁畫、佛像等藝術(shù)瑰寶,更是融合了宗教、藝術(shù)與歷史,展現(xiàn)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和智慧,使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與熱愛。</p><p class="ql-block"> 自然與人文之交融——金山寺依山傍水,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擁有絕佳的自然風(fēng)光。站在寺中,俯瞰長江,水天一色,江風(fēng)拂面,讓人心情舒暢。而寺內(nèi)的亭臺樓閣、花草樹木,又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種和諧之美。這種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油然而生的是人類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美好,也使得我們更加珍惜身邊的自然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 心靈之洗禮——在喧囂的塵世中奔波忙碌,心靈難免疲憊。而金山寺的寧靜祥和,為忙碌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遠離喧囂、沉淀心靈的空間。在這里,可以放下了世俗的煩惱,靜下心來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每一次的叩拜,每一次的聆聽,都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使人在浮躁的世界中尋得了片刻的寧靜與安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