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黑尾鷗是鷗形目鷗科鷗屬鳥類,別名叼魚郎、打魚郎。7</p><p class="ql-block">體長47厘米。嘴黃色,尖端紅色,具黑色環(huán)帶;虹膜淡黃色,眼臉朱紅色;頭、頸白色;背和兩翼深灰色,兩翼長而窄,外側(cè)初級飛羽黑色,次級飛羽深灰色尖端白色,形成翅的白色后緣,合攏的翼尖上具四個白色斑點;腰、尾上覆羽及整個下體為白色;尾白色而具寬大的黑色次端帶;腳黃色,爪黑色。</p> <p class="ql-block">黑尾鷗分布于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等國。在中國見于東北、河北、甘肅、山西、廣東、臺灣、山東、福建沿海。9</p><p class="ql-block">棲息于海岸附近的沙灘、草地、懸崖及湖泊等地。常成群活動。捕食海面上層魚類,也吃蝦、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廢棄食物。繁殖期在4—7月,窩卵數(shù)通常2枚,由雌雄親鳥輪流孵卵育雛,孵化期在25—27天。</p> <p class="ql-block">黑尾鷗在20世紀(jì)60年代于中國浙江舟山群島一帶約有2500多只,后因人為撿蛋,數(shù)量銳減,1986年僅剩300只,至20世紀(jì)90年代恢復(fù)至1100多只。中國鳥類學(xué)會水鳥組組織的1990—1993年冬季全國水鳥調(diào)查,在1991年時記錄到最多的數(shù)量是總共7處濕地上見到2500多只。11</p><p class="ql-block">被列入《國家保護(hù)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jì)、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