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習慣在<b>質(zhì)疑、批判、比較、體驗與思考</b>中讀書,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讀書非常慢的原因。</span>《古神話開篇呈異彩》僅兩頁內(nèi)容,我讀完它卻需要兩三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 盤古在開天地時,為不讓它們重新合攏,就頭頂天,腳踏地,撐在天地間?!叭绱诉^了很長時間,盤古成了身長九萬里的巨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讀到這里,我自然想起毛主席的詞句,原來典故“</span><b style="font-size:18px;">鯤鵬展翅,九萬里</b><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不僅源自《莊子?逍遙游》,還與神話有著關(guān)聯(lián),可見主席他老人家的志向遠大,涉獵之廣。我欽佩著琢磨著。</span></p> <p class="ql-block"> 神話中說,盤古臨終時,化為五座大山:“頭變成泰山,腳變成華山,胸變成嵩山,左手變成<b>黃山</b>,右手變成衡山?!?lt;/p><p class="ql-block"> 這五座大山與五岳幾近相同,除“黃山”外。神話源于三國時期吳國人徐整所作的《三五歷紀》,這是在流傳中把“恒山”誤傳為“黃山”了呢,還是文章作者的筆下誤呢。帶著問題,我查閱了中國地圖,找準它們的具體位置繪圖,進行比較與思考?!包S山”在神話中居盤古身體之左,而它實際的位置卻居右,這是一個矛盾著的問題,居左的卻是“恒山”。</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五岳”概念內(nèi)容和它們實際的地理位置,并結(jié)合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的“<b>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b>”這句話進行綜合研判,我認為文中的“黃山”很有可能是“恒山”之誤。</p> <p class="ql-block"> 另外,“<b>讓我們對中國文學史的匆匆巡禮,就從敘說遠古神話開始吧。</b>”反復閱讀導讀中的這句,總覺不暢,將它改為“<b>巡禮中國文學史,就讓我們從敘說遠古神話開始吧。</b>”則比先前的順暢多了。</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讀文章是錢念孫先生的《中國文學演義》中第一章的部分內(nèi)容,此書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在這不到兩頁的內(nèi)容里,我竟發(fā)現(xiàn)兩處疑似<b>“錯誤”</b>的地方,隨筆標記在此,僅為作者或有余力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參考而已。</p> <p class="ql-block"> 讀書,尤其是讀學術(shù)理論書籍,我從不迷信書本,總在<b>質(zhì)疑、批判、比較、體驗與思考</b>中閱讀,這是我的習慣與原則;于我而言,這樣讀,卻收獲了不少真知,且非常湊效,只是閱讀速度非常緩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類似這種方法的學習實踐,民辦福耀大學首任校長王樹國同志,已將它正式列為大學教育課程計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這種讀書方法,它到底有沒有普適性呢,那就不得而知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