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動拆遷中的江陰街及周邊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  從陸家浜路地鐵站1號口出來,向東往大林路、林蔭路拐個彎,就是江陰街西首。注意,江陰街和我上一美篇中提到的江陰路并不是同一條道,雖同在黃浦區(qū)卻一南一北相距3公里以上呢。江陰街位于原南市區(qū)上海老城廂之南,漫步其中能充分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氛圍。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南陽橋建起了上海首家屠宰場(今西藏南路300號),俗稱南陽橋殺牛公司,首批屠戶皆是江蘇江陰人。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江陰人毛應廉聯(lián)合江陰同鄉(xiāng),在南陽橋東南面成立江陰公所,成為當時旅滬江陰人聚會、處理各種事務的場所。隨后,江陰人將這里的一條名為榆木涇的小河填掉修成馬路,兩邊還建造起一批民宅,這條新街便順理成章地被取名為江陰街,后東延至跨龍路長達近千米。</p> <p class="ql-block">  江陰街的現(xiàn)有老房子均列入了舊改動遷范圍,你看不算太差的六層公房都已人去樓空了,可見動遷力度之大。</p> <p class="ql-block">  來到大興街口,大興街北起大林路、南至陸家浜路,建成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曾聯(lián)結上??h城與南火車站,是旅客乘坐火車的必經(jīng)之路,于是慢慢地變成了商業(yè)街,名為黃家闕路。但是一些滑頭商販利用過往旅客來去匆匆的特點,弄虛作假地售賣一些假冒偽劣產品,久而久之該路就變成了山寨商品的集散地。恰巧黃家闕路南段后改名大新街,可大新街與上海公共租界里的一條街重名了,故又以諧音改為大興街,賣大興貨的大興街就這樣出名了?!按笈d”一詞的上海話也流傳開來,專指假冒不正宗。</p> <p class="ql-block">  江陰街一帶啟動舊改其實很久了,只是動而不拆,結果江陰街在2021年被選中為諜戰(zhàn)電影《無名》(梁朝偉、王一博領銜主演)的取景地,利用街道兩旁已經(jīng)征收的舊房稍加改造,通過修舊如舊讓全部的門面、窗戶、店招看起來都是上世紀20年代的模樣,馬路兩邊因此有了泰豐洋行、杜麗酒樓、鄭祥泰皮貨局、誠泰印務公司、東誠貿易公司、老九章綢緞莊、黃裕興美術照相館和公興昌油漆號等店鋪門頭及國泰戲院招牌,滿滿的老上海民國風情。于是,寂靜的江陰街突變網(wǎng)紅打卡地。(注:以下照片來自網(wǎng)上)</p> <p class="ql-block">  隨著當年?《無名》殺青,布景陸續(xù)拆除,江陰街又回到了動遷基地狀態(tài),然而卻至今無改造動靜。江陰街308弄原名興安里,因拍電影改名崧苳弄,恐怕是唯一弄口敞開的已動遷老弄堂,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小心步入探視,穿過過街樓,仿佛感覺穿越回過去。弄內樓房樣色各異,設了一處拆房辦公室,連接陸家浜路929弄的通道已被封死。</p> <p class="ql-block">  隔街相望的江陰街311弄,弄口門頭淡淡的“江陰村”三字,想必是歷史印跡了,當年江陰人的聚居地之一。從1947年的行號圖錄上看,其西側的江陰街313~317號曾為江陰旅滬小學校址。那就意味其前身即為江陰公所舊址,抗戰(zhàn)勝利后改作江陰旅滬小學,解放后是江陰街幼兒園。</p> <p class="ql-block">  江陰村東側的西華弄,與一條小小的黃浦少年路相通。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的一個少年組織——少年宣講團,民國元年(1912年)由上海啟明學校學生發(fā)起成立,旨在改良風俗、開展社會教育,喚醒民眾的愛國熱忱。該團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口號,利用假日和晚上進行宣講活動,通過多樣活動形式傳播愛國思想,并普及文化知識?,以后包括設立露天學校、通俗義務夜校等機構?,民國八年(1919年)該團又積極參與到五四運動中。民國十二年(1923年),為了紀念少年宣講團的功績,滬南工巡捐局將宣講團所在道路命名為“少年路”?。該路今已納入舊改征收地塊,暫時作為一個停車場。走入停車場,江陰村殘留的部分石庫門建筑也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西華弄穿出是中華路,中華路尚文路口即原老城廂小西門,或稱尚文門。沿中華路、人民路行駛的環(huán)城公交11路車,沿途??空军c有:小北門、老北門、新北門、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至老西門,唯小西門被稱為中華路尚文路站,不知為何?</p> <p class="ql-block">  今呈L形的原黃家闕路北段仍叫黃家闕路,因元代名儒黃銘故宅前有“闕”故名。我在上一美篇中講到,江陰路花鳥魚蟲市場于2001年整體搬遷到黃家闕路,可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蹤影。黃家闕路99號惠德公寓,應該就是上海工商學聯(lián)合會遺址,成立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原為舊式石庫門二層樓建筑,在八·一三抗日戰(zhàn)爭時毀于日軍炮火。而黃家闕路36號,則是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1919~1937年的舊居,當年他家居住在這幢磚木結構二層樓房的東廂房,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fā)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民國十四年(1925年)所筑的迎勛路,有人認為原應寫作迎薰路,因“迎薰”常用在南城門上,所謂“紫氣東來,薰風南至”。另說,當初這條路取了個十分典雅的路名——迎曛路,原來“曛”是落日余輝的意思,正如古人詩中曰:“雪梅初臘,煙竹稍迎曛”;“琴樽方待興,竹樹已迎曛”。日落的方向是西方,故這條在小西門邊上新筑的馬路便取名為迎曛路,頗有點詩情畫意。1927年,以蔣介石為總司令的北伐軍從龍華進駐上海,當時上海市民就在西門一帶歡迎北伐軍的到來,“勛”與“曛”諧音,又是軍功的意思,于是迎曛路就被改成了迎勛路,并一直沿用至今。路口西北角的江陰街239號(未見門牌),有人說為江陰公所舊址,但舊行號圖上則似乎顯示此地為地球牌熱水瓶廠。該地今暫時作為黃浦區(qū)蓬萊路地塊房屋征收辦公室黃浦第四房屋征收服務事務所。</p> <p class="ql-block">  江陰街以北的迎勛路兩側,今分別建有黃浦區(qū)老西門社區(qū)文化中心(中華路990號)和黃浦文化中心(中華路980號)。老西門社區(qū)文化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以滿足社區(qū)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的多功能、綜合性的社區(qū)公共文化服務機構,2019年中心秉承推廣閱讀、深耕文化的理念,完成全面升級改造,成為了具有老城廂特色的文化新景觀,目前中心內有全新的社區(qū)圖書館、社區(qū)影院、戲劇樂器教室、舞蹈房、藝術教室、書畫教室、少兒活動室、多媒體教室、多功能影音室、百姓健身房、乒乓房等各類服務設施,其主要功能有:為社區(qū)群眾提供書報閱讀、團隊活動、教育培訓、運動健身、影視放映、展覽展示、網(wǎng)絡信息等各類健康有益的公益文化服務,開展群眾性的文化、體育、科普、普法、思想道德教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作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平臺,也是社區(qū)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黃浦文化中心,建筑整體造型仿佛山川自然延伸,好似“城市梯田”,內設千座大劇場、多功能小劇場、雅廬書場、綜合排練廳、綜合活動室、綜合創(chuàng)作室、展廳及電影院,今年2月剛剛開館,成為滬上文化新地標。</p> <p class="ql-block">  迎勛路北向的延長線叫迎勛北路,而它的原名則叫應公祠路,得名于原來這里的應公祠即應寶時公祠。應寶時(1821~1890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咸豐三年(1853年)考取國子監(jiān)學正任直隸州州同分管蘇州,咸豐十年(1860年)后因抵抗和攻打李秀成率領的太平軍有功而晉直隸州知州,并于同治三年(1864年)秋出任署理上海道,2年后正式任上海道,一直到同治八年(1869年)晉升江蘇按察使才離任,是歷年任上海道時間最長的人之一,所以也是對上海影響最大的道臺之一。</p> <p class="ql-block">  黃浦文化中心北側過中華路的動遷房,一幅巨大的“西門夢花”主題墻繪映入眼簾,人行道上還有一個全市首個實現(xiàn)筒身美化的“夢花郵筒”,這是去年底老西門街道舉辦的一項有意義活動的杰作,旨在進一步豐富城市的文化內涵,改善舊改區(qū)域的環(huán)境,展現(xiàn)老城廂的文化風貌。墻繪中,本應已動遷而破敗的老弄口卻越發(fā)的漂亮了,門樓上寫著“1935”“龍門邨”。龍門邨,可以說是此地的一處著名地標,不過并非在這,這兒其實是尚文路138弄文富里背面的中華路南弄口。哈哈,大家不要被彩繪“迷惑”啰!</p> <p class="ql-block">  那么,龍門邨究竟在哪里呢?其準確地址實為尚文路133弄,與文富里南北對望。龍門邨曾是上?!八拇髸骸敝坏凝堥T書院所在地,從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成至今,已經(jīng)有足足90個年頭。作為優(yōu)秀歷史保護建筑,好像未受周邊大規(guī)模的舊改征收影響,仿如“世外桃源”進出自如。</p> <p class="ql-block">  龍門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當時蘇松太道丁日昌在這里創(chuàng)辦了龍門書院。到了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上海道臺袁樹勛稟準督撫,將龍門書院改組為蘇松太道官立龍門師范學堂。這個學堂不僅有木結構的中國傳統(tǒng)形制的講堂、樓廊、舍宇,還有中西式樓房。繞院溪流溝通薛家浜水,院舍仿佛坐落在水中央。辛亥革命后,學堂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辦學成績卓著,為江蘇全省師范之冠。民國十六年(1927年),學校又改組為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32年,上海中學遷建吳家巷今上中路,此處校園乃被改建為居民住宅,命名為龍門邨。這里在3年中陸續(xù)建起了76棟中西合璧建筑,包括石庫門、新式里弄和花園住宅,宛如一座生動的“萬國民居建筑群”縮影。</p> <p class="ql-block">  前往龍門邨時,在尚文路上忽見一塊白漾四弄路牌,它的地址應該是中華路969弄,北通尚文路,也就是文富里東側,現(xiàn)兩頭均已封閉。據(jù)清同治元年(1909年)《上海指南》記錄,原薛家橋南(今黃家路凝和路口南)有白漾弄,原名白漾衖,又稱白巷,源于白漾涇。民國三年(1914年),填水泓筑路成白漾弄(衖),后又有了白漾一至四弄,白漾三弄在河南南路拓寬時最早消失,2013年批準廢棄白漾弄和一弄、二弄,現(xiàn)今只剩下白漾四弄,亦行將消逝。</p> <p class="ql-block">  龍門邨北門位于先棉祠街,該街東起河南南路、西至迎勛北路,以黃道婆祠堂“先棉祠”得名。先棉祠街之北還有一條先棉祠北弄,已封。“先棉”可以理解為“棉紡織業(yè)的祖先”,那就是上海人都知道的宋末元初原松江府烏泥涇人、著名的棉紡織家和技術改革家黃道婆(1245年?~1330年?),她流落崖州(今海南?。?0年,元朝元貞年間(1295~1297年)返回故鄉(xiāng),改良紡織工具,教會上海人如何處理棉花,紡織出精美的布料,使棉花成為上海最主要的經(jīng)濟作物,上海的棉花和紡織品銷往全國各地,于是有了“松江之布,衣被天下”之說。意思就是,上海一地出產的布,足以供天下人使用,這讓上海老百姓怎不對黃道婆感恩戴德。所以黃道婆逝世后,烏泥涇人灑淚安葬了黃道婆,還為黃道婆建立祠堂。無奈當時中國戰(zhàn)亂不斷,黃道婆祠堂幾經(jīng)兵燹,屢建屢毀。上海縣城西南角半段涇有一塊空地,原來是邢氏的產業(yè),后來被李氏收買,改為私家花園“吾園”,清道光年間在江蘇巡撫陶澍的倡議下,上海知縣許乃大集資把吾園西面的一半建為先棉祠(又稱黃婆庵),祠堂的前面還建造了一座戲臺。在清咸豐三年(1853年)的小刀會起義中,先棉祠毀了,這里從此以后舉目荒涼,游人絕跡。同治四年(1865年),上海道臺丁日昌借蕊珠書院的湛華堂創(chuàng)辦了龍門書院,兩年后,新上任的道臺應寶時把龍門書院搬到了原先棉祠邊上。</p> <p class="ql-block">  與先棉祠街相交的是吾園街。吾園原為邢氏桃圃,由清代嘉慶年間光祿寺典簿、藏書家李筠嘉購得成為其別業(yè),修葺辟為別墅,園內有帶鋤山館、紅雨樓、瀟灑臨溪屋、清氣軒、綠波池等景物。后來吾園先后變成了龍門書院和龍門邨,現(xiàn)緊貼龍門邨東北角留下了一條吾園街。</p> <p class="ql-block">  來到河南南路,河南南路以東分別有先棉祠南弄、也是園路和也是園弄對接先棉祠街、吾園街,不過都已劃入動遷基地,全部被封閉了。最醒目的建筑是河南南路681號也是園,這是明清時期上海的著名園林和公共場所,位于城南故又稱南園。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禮部郎中喬煒建渡鶴樓,后又擴建。園中疊石鑿池,廣數(shù)畝,通潮汐。池中多植紅荷,花開時節(jié)香飄四方。池前有小丘隆起,旁筑精舍邃室,別有洞天,為游者行館。園內還有湛華堂、圓嶠方壺、釣鰲處、榆龍榭、蓬山不遠、太乙蓮舟、育德堂、珠來閣等勝景。藏書家錢曾(號也是翁)曾以渡鶴樓為藏書室,編有《述古堂書目》、《也是園書目》。清初,上海紳士曹垂璨購得此園后,委托道士管理遂成道觀,稱“蕊珠宮”,祀斗姆、文帝諸神。道光八年(1828年),在此創(chuàng)辦蕊珠書院。今掛牌“恒大”,成為一個辦公地點,不知還能留下多少景物?</p> <p class="ql-block">  河南南路旁的尚文路73號敬業(yè)初級中學,2004年由求知中學改建,以繼承百年名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讓敬業(yè)中學的悠久歷史發(fā)揚光大。敬業(yè)中學是上?,F(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名校,前身為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申江書院,后更名為敬業(yè)書院。學校發(fā)展已歷277載春秋,始終以高質量的教學水平而著稱。</p> <p class="ql-block">  與尚文路相接的黃家路。這“黃家”指的是黃體仁,他有一個名氣超級大的學生叫徐光啟(1562~1633年),著名天文學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兩人雖然歲數(shù)相差了17歲,但同時考上萬歷進士。黃家路通小南門城門朝陽門,所以黃家路以前又叫朝陽路。</p> <p class="ql-block">  江陰街東達跨龍路,這條路以大南門(跨龍門)命名。</p> <p class="ql-block">  江陰街東段,早已煥然一新,基本上以新建高層建筑為主。</p> <p class="ql-block">  跨龍路后至南倉街的江陰街名東江陰街,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筑,曾稱校場街、復善堂街,1964年因其在江陰街東面改今名。</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大昌街30號清心堂。咸豐十年(1860年),美國傳教士成立上海長老會第一會堂。同年,美國差會增派傳教士來滬開設清心書院,做禮拜就在清心書院內,因此該堂同時稱為清心堂。1994年被公布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2014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與大興街一線的南車站路,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筑陸家浜路以南至中山南路以北段,以南火車站命名車站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后延筑中山南路以南段,1949年后因重名改今名。顧名思義,南車站路就是通往上海南火車站的一條馬路,但這個南火車站并不是今天的上海南站。1908年滬寧鐵路建成通車,于是有了閘北區(qū)境內的北火車站(老北站),一年后滬杭鐵路建成通車,因而又建設了一座南市區(qū)境內的南火車站,兩座火車站南北呼應。但在1937年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軍機轟炸南站,投彈20余枚,當即炸死難民250余人,炸傷500余人,老南站就此毀于一旦,從此不復存在。以后,1907年興建的日暉港站作為新的上海南站,1958年正式確定為第二處上海南站,即今南浦站位置。民國五年(1916年),在城市西側修建了滬杭鐵路與滬寧鐵路的連接線(滬新鐵路),設新龍華客運中轉站,1999年轉將梅隴站作為簡易臨時客站,2002年啟動重建,終于在2006年形成歷史上第三處上海南站。而最早的南站舊址后來逐漸改成了民宅和其他用地,如今只留下南車站路、車站支路、車站后路等路名。原南站站址,就在今南車站路瞿溪路(原瞿真人路)至中山南路(原車站前路)間,此段地鐵4號線大致就是原滬杭鐵路走向。</p> <p class="ql-block">  南車站路353號大同中學,初名大同學院,由胡敦復先生及立達學社同仁抱著“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理想于民國元年(1912年)創(chuàng)辦。民國十一年(1922年)后改為大同大學中學部,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稱大同大學附屬中學,1952年改稱私立大同中學,1956年改為公辦學校,1959年成為上海市重點中學,2004年被首批命名為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截至2020年,學校為國家輸送了6萬余名人才,培養(yǎng)了39位兩院院士,包括錢其琛、錢正英、丁關根、嚴濟慈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華君武、傅雷、朱建華、袁鳴等知名人士。</p> <p class="ql-block">  南車站路350號蓬萊公園,園址原為大同大學附中的一塊荒地,1953年興建為公園對外開放,因地處曾經(jīng)的蓬萊區(qū)故名。園內利用挖建地下防空工事的出土堆成一座假山,并在假山旁開挖了一個池塘,以后又相繼開辟了梨園、杜鵑園,重建蓬萊軒,新建九龍壁、溪山亭、鵑亭、扇亭,翻建仿古畫廊,形成大假山、池塘、獅道、壺中天地、杜鵑園、九龍壁、浪涌蓬萊等八大景觀。1981年清賞亭遷建入公園,同時從上海及鄰近地區(qū)搜購明、清兩代的石碑、石雕、石臺、石凳等石制品置于園內。四周以種植白榆、懸鈴木、泡桐等高大喬木為主,另配種珊瑚樹以遮擋園外房屋;園內共種植喬灌木1百余種2千多株,主要有龍柏、櫻花、廣玉蘭、夾竹桃、雪松、香樟、紅葉李、枸骨、花石榴、蚊母樹、臘梅、桂花、花桃等。并在南車站路、瞿溪路、保屯路分設1、2、3號門。這次游園我由南到北轉了一圈,途經(jīng)景點有:清賞亭、明清石雕園、寶云閣、景墻、砥英亭、芙蓉軒、荷花池、曲橋、坤茨亭、黃石假山、曠艾亭、霞薈亭、運動場地、睡蓮池、樸云亭、佳茹亭、同樂廣場、兒童樂園、騰蒼亭、怡心草堂、八仙靈壁、從容桑榆廊。蓬萊公園風景秀麗,具有江南園林風格和石錦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蓬萊公園出來,又路過瞿溪路437號大境初級中學,由1964年創(chuàng)辦的江南中學改建。大境中學也是一所名校,創(chuàng)辦于1962年,雖歷史不算太長,卻是1979年確定的上海市重點中學,2005年首批命名的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2012年起,學校進一步依托上海外國語大學合作辦學,正式成為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將努力培養(yǎng)和造就 “全面發(fā)展、外語見長”的大境學子。</p> <p class="ql-block">上一篇:<a href="http://www.zit.org.cn/5b5buufg"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聊聊我們這代人的樂趣</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下一篇:</span><a href="http://www.zit.org.cn/5bxg0j5p"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虹鎮(zhèn)老街的神奇“轉世”</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