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跟隨光嚴老師讀《論語》,悟人生……</p> <p class="ql-block"> 半部論語治天下,</p><p class="ql-block"> 一句子曰益終身!</p><p class="ql-block"> 在你的心目中《論語》是一部怎樣的經(jīng)典呢?</p><p class="ql-block"> 它是儒家四書之一,將近16000字,大約能刻滿500枚竹簡。有一個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109次,差不多每100個字就會出現(xiàn)一次,這個字就是“仁”。子曰:“仁者愛人。”孔子為什么如此地看重仁呢?我們來看孔子的自述:</p><p class="ql-block">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lt;/p><p class="ql-block"> 每次讀到這段話,我都會深受震撼!孔子他出身在禮樂之都魯國曲阜,他從小喜歡的游戲就是模擬祭祀的禮儀,在15歲那年,孔子入學校學習。我想,當走進學校的那一刻,看到周公的畫像,孔子心中應該感受到了強烈的召喚。從此,他將周公視作人生的楷模,立志要重振禮樂。</p> <p class="ql-block"> 《史記》記載:l春秋I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p><p class="ql-block"> 禮樂是維系社會的價值基礎和秩序規(guī)范,禮崩樂壞就意味著天下大亂。當一切崇高被瓦解,一切信仰被解構,人們又該何去何從呢?這一切促使孔子思考:為什么?為什么會禮崩樂壞呢?孔子認為“禮崩樂壞”是因為禮樂被異化了,徒有其表,丟了靈魂。就好比一個小孩子,他一出生就知道愛父母,只要順應孩子的良知,他就會愛父母。但如果父母受到錯誤理念的影響,要求孩子必須考多少分,上什么學校等等,舍本逐末,就是異化。異化的結果就是孩子的行為可能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內(nèi)心的深情厚意、無盡寶藏卻沒有被開發(fā),這份深情厚意、無盡寶藏就是“仁”。沒有仁,人倫規(guī)范就會變成要求束縛,讓人逃離。而有了仁,人倫規(guī)范就會成為良知妙用,安頓身心。在孔子眼中,重振禮樂關鍵在于“天下歸仁”,“天下歸仁”關鍵在于“克己復禮。作為父親要名副其實,作為子女要名副其實,每個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缺位,不越位,不給別人添麻煩,也為自己攢資糧,自然天下大治。</p> <p class="ql-block"> 克己復禮,不必等待別人,而在直下承擔,因為“我欲仁,斯仁至矣?!?lt;/p><p class="ql-block"> 在周游烈國的14年間,孔子數(shù)次遭遇危險??鬃訛槭裁茨軌蚩缭饺f水千山、穿越重重困難呢?因為內(nèi)心對仁的強烈信仰?!熬訜o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薄疤煜轮疅o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lt;/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仁”呢?陽明先生是孔子2000年后的知己,他一語道破天機,陽明先生說:“仁是全其心之本體?!痹瓉?,仁不是從外在學來的,而是我本自具足。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不是出發(fā),而是回家?;丶野?,這是孔子對我們的深情呼喚。</p><p class="ql-block"> 《論語》16000字,從頭到尾,講的都是你我共有的心中寶藏。在和大家共學《論語》的這段時間,有一個公式深深觸動了我?!兜赖陆?jīng)》講:“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從小事到大事的邏輯是:小事*時間*空間=大事。孔子在洙泗之間開壇講學,在當時是一件小事,這件小事從孔子到曾子到子思到孟子,再到陽明先生,這顆叫做“仁”的種子,經(jīng)由2000多年的培壅灌溉,結出了孔孟之道、陽明心學的豐碩成果。涵養(yǎng)了一代代中國人溫、良、恭、儉、讓的民族品格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仰。</p><p class="ql-block"> 陽明先生對孔子贊嘆道:“夫子之道,始之于存養(yǎng)慎獨之微,而終之以化育參贊之大。行之于日常行為之間,而達之于國家天下之遠?!边@就是《論語》中小和大的統(tǒng)一。所以,何為小事?起心動念是小事,當每一個起心動念被時間和空間的大后,小事就成了大事。所以,每一個高品質的起心動念都是對天地萬物的滋養(yǎng),像種子一樣自利利他。</p><p class="ql-block"> 孔子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比缃?,這顆“仁”的種子通過《論語》傳到了你我的手中,你希望它在你的生命中結出怎樣的果實呢?在此時、此刻、此地,展望未來波瀾壯闊的十年,展望2049年民族復興的愿景,你希望播種的那一份善念、那一件小事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若溫暖,世界就不會寒冷;你若光明,世界就充滿希望。有一分熱,就發(fā)一分熱;有一分光,就發(fā)一分光。在《論語》收官之際,我們用四句話共勉:</p><p class="ql-block"> 在《論語》的陪伴下立志勤學</p><p class="ql-block"> 在《論語》的呼喚中回歸良知</p><p class="ql-block"> 在《論語》的砥礪下天地常新</p><p class="ql-block"> 在《論語》的期盼中自利利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