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月的晨霧裹著料峭春寒,郭老師又一次站在校門口的石階上。八點十五分,早讀鈴已響過三遍,六年級第三排靠窗的位置依然空著。這不是常晗汐第一次遲到,卻是連續(xù)第三天缺席早讀。值周教師登記簿上的紅色記號像一串無聲的省略號,延伸向蜿蜒的郭老師的心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城市教師還在為堵車煩惱時志光老師已經騎著自己的小三輪車,在泥濘的鄉(xiāng)村小路上畫出一道執(zhí)著的軌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晗汐的爸、媽在外務工,爺爺、奶奶經營者一個蒸饅頭的小生意,孩子有時候早早起來給爺爺奶奶幫幫工,有時候生意忙的時候就耽擱了送孩子上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個事情雖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但車鈴叮咚喚醒沉睡的鄉(xiāng)間小路。當知識走出象牙塔,當教育者俯身傾聽土地的脈搏,那些被生活壓彎的脊梁終將挺立成林。這輛穿行于晨昏的老舊三輪車,丈量著師者仁心的溫度,也印證著:真正的教育,永遠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