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宏恩觀,全稱清凈宏恩觀,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張旺胡同2、4號,豆腐池胡同21、23號,趙府街71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代元貞年間(1295一1297年),千佛寺始建;明宣德年間(1426一1435年),千佛寺進行為期五年的大修;明正統(tǒng)三年(1438年),千佛寺改稱吉祥寺,仍俗稱千佛寺;明萬歷九年(1581年),德勝門八步口另建千佛寺,為了加以區(qū)別,改稱小千佛寺;明朝年間,后改為清凈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內務府官員厚安購得清凈寺廟產(chǎn);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慈禧太后的近侍太監(jiān)劉多生出資,在清凈寺舊址建宏恩觀;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宏恩觀建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末年,宏恩觀成為老年太監(jiān)的退休養(yǎng)老場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大革命期間,宏恩觀內神像、法器、匾額等被清出,后被分給北京標準件二廠,成為廠房車間。20世紀90年代,工廠遷出,宏恩觀逐漸成為職工居住的大雜院,后因鐘樓前的大市場被拆除,所以鐘樓菜市場挪入宏恩觀內。2004年,宏恩觀被私人取得土地使用權,開展保護性改造。2019年,宏恩觀基本完成文物騰退。2020年,宏恩觀已完成環(huán)境整治和展示利用方案編制。2023年5月,宏恩觀文物修繕保護工程接近尾聲,現(xiàn)已修繕完成,對外開放,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驗園區(q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宏恩觀占地面積約5100平方米,原為三路,坐北朝南,南起豆腐池胡同,北至張旺胡同,現(xiàn)存中路和東路。中路現(xiàn)存二進院落,東路由南北兩座跨院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截止1958年8月,宏恩觀尚存影壁、觀門(天王殿)、垂花門、東西配殿、帝君殿、東西配殿、東西配房、大雄寶殿、東西耳房、東西配殿;東一跨院存觀門、北屋、前殿、垂花門、正殿、東西配殿、東西耳房、東西配房;東二跨院存觀門及大式硬山箍頭脊筒瓦房18間;西跨院存觀門和正殿。帝啟殿前左存潘祖蔭撰《宏恩觀碑》,帝君殿前右存劉多生《宏恩觀碑記》;大雄寶殿前右存高明峒《宏恩觀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宏恩觀主要建筑:觀門面闊五間,額書“重修清凈宏恩觀”,坐落在高臺之上,高臺前用短墻(現(xiàn)已無存)圍出一個前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垂花門位于山門后,面闊2.9米,進深3.9米。垂花門是宏恩觀的第二道門,兩側的墻壁上磚雕刻出四個斗方,左側為“因果不昧”,右側是“萬古長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帝君殿是宏恩觀的前殿,殿式作法,檐下五踩斗拱,歇山調大脊筒瓦頂,周圍廊帶雀替,和璽彩畫,面闊五間(22.18米),進深13.2米。東西配殿各五間,大式作法,硬山筒瓦頂。殿前東西各有一座碑亭,均為磚券大式硬山箍頭脊筒瓦頂;西碑亭內有石碑一道,方座,螭首中雕寶珠。額書“萬古流芳”,首題《宏恩碑記》,為光緒十九年(1893年)九月九日刻,碑高3.3米,寬1.5米,厚0.43米。東碑亭的石碑同西碑,碑陽額書“萬古長青”,碑文記載宏恩觀創(chuàng)建沿革。碑陰額書“因果不昧”,碑文為宏恩觀第一開山黃冠羽士素云劉誠印重修立。殿前有一座爐亭,重檐四角攢尖頂,檐垂角鈴,亭內有方鐵爐,寬1米,長7.5米,高1.58米,曽面蹄足,爐身鑄八卦文和“清凈宏恩觀”等字樣,亦為清光緒年間(1871一1908)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劉多生,法名劉誠印,又名劉明印,道號素云道人,又號符合子,祖居山東即墨,明代遷至直隸東光縣。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定居京師,后因其才識為怡親王所賞識,被詔入內侍,賜名增祿,又字德印。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被授予總管六宮事務之職,享受亭園騎馬乘舟回寓、疾時加賜黃金藥品之寵。清光結二十年(1894年),萬壽慶典時恩賞三品頂帶,惠及三代。清同治年間,昄依道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宏恩觀的前身是建于元元貞年間的千佛寺,該寺建在元大都中軸線的最北端,意在護佑皇城,作為元大都中軸線上收尾的公共建筑,用以阻斷王氣外泄,因此被稱為“龍尾之要”。宏恩觀主體建筑保存較為完整,是研究中國古代宗教建筑的布局特征、形制特點、裝飾藝術的重要實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謝謝朋友們的關注和支持,敬請?zhí)岢鰧氋F意見!再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