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趕集在民間俗稱趕會,它是民俗,也是和農(nóng)事、民間信仰習(xí)俗結(jié)合得很緊密的社會活動。小的時候光知道好玩,并不懂得這些道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趕會和看戲一樣,早在我的童年世界留下了磨滅不掉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與我們村隔河相望有一個村子叫孔西村,孔西村俗稱“西溝”,它有3個自然村,其中數(shù)八甲口地域范圍最小,名氣最大。大到許多外省的人不知道有個陽城縣,卻知道有個八甲口。八甲口在百姓口中叫“巴口”,名氣大是因為它處在驛道和商道咽喉之地,官民兩便。尤其商道,整天車馬喧遝,商品集散,這是日常。關(guān)鍵是巴口有個關(guān)爺廟,累年擁有大量香客,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三趕會,又應(yīng)了一年農(nóng)事的早春節(jié)候。這兩股人疊加在一起,這個“會”就不同尋常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的時候,我和母親去巴口趕會,光知道人太多了,擠擠杭杭,喧囂熱鬧。媽說,你知道啥,這個比起以往來差勁多了。大了我才知道,我趕的“會”,只是20世紀(jì)70年代初期剛剛恢復(fù)起來的“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10年,鄉(xiāng)下是不準(zhǔn)趕會的。政策寬松了一點之后,政府想著巴口歷史上趕會的影響力還在,先在孔西村口試著重新開市,主要是農(nóng)副產(chǎn)品和農(nóng)具等,牲畜還是集體的,不許交易。不一二年,巴口的二月十三會就興盛起來了。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萬物從蒼茫蕭瑟中漸漸復(fù)蘇,蘆葦河畔的垂柳合著春的腳步,悄悄醞釀著新芽。剛剛過了正月,暫時沒什么農(nóng)事。但“一年之計在于春”,到會上選幾手稱意的農(nóng)具,趁機(jī)呼朋喚友,走走親戚,看看會戲,是民俗活動的重要載體。好客的西溝人,家家戶戶都要做上甜糯的軟米飯,傳統(tǒng)的饸饹面款待客人,哪怕是糧食緊缺的年代,只是質(zhì)量差了許多,待客之道依然熱誠。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口二月十三花朝節(jié)傳統(tǒng)廟會,會期三天,但有的時候就可能延長到四五天。第一天市管會的工作人員會在道路的兩旁規(guī)劃出一個個方格子,標(biāo)上數(shù)字號碼,商販們提前抓鬮占位,并把自己的商品運(yùn)送到位。第二天是正會,賣東西的早早趕來,開始擺攤、掛件,路兩邊、空地上排的滿滿當(dāng)當(dāng),不留一點空地。下午和晚上都有戲。第三天勢頭依舊熱烈,到下午時遠(yuǎn)處的商販陸續(xù)離開,留下的都是些附近的小商小販。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商鋪排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秩序井然。各類小攤一個挨著一個,花生、瓜子、麻花、油條、肉丸等應(yīng)有盡有,攤主扯著嗓子長一聲短一聲的叫賣不絕。賣農(nóng)具、籮筐、簸箕的攤位延伸到了公路邊靠近紡織廠六號家屬院的門外,農(nóng)具品種十分齊全。男人們圍在一起挑選各種農(nóng)具,掂掂這個,試試那個,他們一般都不會空手而歸,在他們心中,農(nóng)具是必需品,家家必備。衣服、賣鞋、賣百貨的都集中在村里的主路兩旁。女人們停在兩旁的攤位旁,摸摸布料,試試衣服,瞅瞅鞋子,品好評賴。大街上人頭攢動,市聲鼎沸。叫賣聲不絕于耳:“瞧一瞧,看一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哦?!?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姐姐,快來看西洋鏡”,我呼喚著姐姐,可是看西洋鏡那地擠得實杭杭的,不得近前,姐姐拉著我試了幾遍仍然人小力薄沒有看上,心想,總有一天人稀了我一定得過過癮、看個夠。走著看著,忽然聽到“咯嘣咯嘣”脆瑟瑟的響聲,就看見有同齡的男孩女孩手里拿著“琉璃咯嘣”吹,有的流暢清脆,有的悶聲嗡氣。我拽著媽媽的手,也要買一個耍。媽說:“小閨女傢,不敢吹它,小心把蟲蟲蟻蟻吹出來,小心把你的手割爛了?!闭f話間,果見一小男孩去地上撿拾打碎的“琉璃咯嘣”,他媽大聲提醒的話還沒落地,小男孩的手指頭就流出鮮紅的血來,我心頭一驚一怵,想買“琉璃咯嘣”的念頭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裹挾在趕會的人流中亦步亦趨。一路上我心里一直盤算著什么好吃,不知不覺來到了西溝口。此時的西溝可以說就是條食品街。如果說在大街上是汗與汗的交流,而食品街,就是味和味的尋找。此時一股熟悉而獨特的香味鉆進(jìn)了我的鼻孔,又串到呼吸道。這味道我太熟悉了,我立刻判斷出那是牛肉丸的香。我的腿立刻挪不動了,母親好象看出了點什么。母親:“你們想吃什了?”,我想來想去覺得還是肉丸好吃。于是說:"我想吃肉丸"。媽說:“再看看吧,前面好吃的多得了。"此時我一步也不想走了,覺得牛肉丸就是最好的美食。它的香氣彌漫在街道各個角落,鉆進(jìn)了每個人的鼻孔,附著在他們的衣服和頭發(fā)上。我的鼻子忍不住一嗅再嗅,好象能把肉丸嗅到肚子里。母親看到我們都擋不住美食的誘惑,叫都叫不走,索性就在攤前給我們每人買了一碗牛肉丸,熱氣騰騰的牛肉丸飄浮在碗里,油星閃閃,香氣四溢,攤主還給每碗放一點香菜撒在上面,碧綠可愛。我們抓起湯匙,大口喝湯,大聲吃肉,吃的稀里呼嚕山呼海嘯,牛肉丸滋潤著我們的胃腸和神經(jīng),呼一咂!不到十分鐘時間,我們在母親驚訝的目光中,喝完了碗里的最后一口湯,滿足地站起來,打著飽嗝兒跟著母親去看戲了。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戲,是農(nóng)村廟會一道不可不看的風(fēng)景,是廟會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西村有兩個舞臺,一個位于關(guān)爺廟對面,長大了我才知道,那是唱打神戲的地方,是用來“悅神”的,二月十三的會戲,大多在這里唱。村里還有一座湯帝廟,廟內(nèi)也有舞臺,20世紀(jì)70年代后,唱戲多在村里唱,一旦有戲演出,半后晌就有人帶凳子占地場了。未等戲開,臺下就坐的站的人頭攢動。等那鑼鼓鏗鏗鏘鏘地開始鬧臺,這時候方圓幾個村子都籠罩在鑼鼓聲中。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幕拉開,那女角兒背身掩面,在音樂聲中裊裊婷婷走到前臺來,陽光照在她們?nèi)A美的服飾和頭飾上,珠光閃閃,泛起一片金碧輝煌的彩霞。伴奏響起,她開始唱了:"雖然是叫斷橋橋何曾斷,橋亭上過游人兩兩三三,對這等好河山我愁眉盡展,也不枉下峨眉走這一番……"。她清脆的聲音回蕩在空中蕩起一片漣漪。優(yōu)美的唱詞從她的一笑一顰中,從她飄逸的水袖中,從她婀娜的身段中珠子似的滾下來,掉在地上,濺起在空中,落進(jìn)了每個人的心里。這時候觀眾中響起一片雷鳴般的掌聲,淹沒了周邊的一切嘈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陰荏苒,歲月如梭。轉(zhuǎn)眼幾十年過去了,我由孩童變成了花甲之人。童年趕會的場景愰然如昨。近兩年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晉城。每年都有朋友約我去水陸院趕會。盛情難卻,我只得前往。漫步在趕會的人群中,感覺一下子多出了無數(shù)雙眼睛,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視線相互交織,相識的點頭一笑,老老少少接踵而來,又擦肩而過。人仿佛是從地下冒出來的,黑壓壓一片,你擠擠我,我擠擠他,走的拉的,一路嬉笑著,仿佛把快樂和熱鬧擠出了路邊。人多了,就顯稠了;人擠著,氣氛就濃了。趕會圖的就是這個熱鬧勁,圖的就是這個氛圍。從水陸院擠出來,我們回望來時路,依然是人流如潮,依然熱鬧不止……這時我努力搜尋著小時候趕會時的感覺和記憶,盡力的找尋著腦海里儲存的場景和畫面,比較著那時候趕會和現(xiàn)在趕會時的異同,極力的尋找著油糕麻糖牛肉丸等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趕會,與其說是為了物資交流,促進(jìn)經(jīng)濟(jì)繁榮,毋寧說更是一場場人性的交流盛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簡介:</b><b style="font-size:22px;">陳紅霞</b><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鳳城鎮(zhèn)下孔寨村人,大專文化,中共黨員,鳳城鎮(zhèn)安監(jiān)站退休職工。喜讀書,偶為文,散文見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