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這是我媽寫的第一篇文章,寫的是我的姥姥。本打算在姥姥的祭日發(fā)布這篇文章,但這幾天不少老友催更,媽媽決定提前分享。</h3></br><h3>上篇《序》發(fā)布后,我們收獲了很多寶貴的私信和留言。有人說,車子鋪故事,讓她想起了自己的媽媽;有人說讀完后心里一陣溫熱,感動到流淚;也有媽媽的老友表示自己也想寫,卻不知從何下筆。更多人催促:“快發(fā)快發(fā),等不及了!”?這些鼓勵和共鳴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給媽媽提供了更多寫作思路,也讓她更有動力繼續(xù)創(chuàng)作。</h3></br><h3>今天這篇,是媽媽寫給姥姥的。她用最平實的文字,記錄下一個女兒眼中的母親,一個家庭的記憶。她的文字,瞬間勾起我許多童年的溫暖回憶。我想,或許每個人都會在這篇文章里,看到自己熟悉的影子。</h3></br><h3>姥姥離開我們九年了,可在媽媽的記憶里,她從未真正遠去……</h3></br><h3>人生如潮水中的砂礫,終將沉入時間深處。三代之后,名字或許已無人提及,但他們曾有過的微光,值得被銘記。我想用文字留住他們閃耀的瞬間,讓更多人知道,平凡的人也曾有過不平凡的故事。</h3></br><h3>這第一篇,我想寫我的母親。</h3></br><h3> <h3>父親母親五十周年結婚紀念日留影</h3></br><h3>母親不僅是我的母親,更像是我的姐妹、朋友。我們無話不談。如今我已年過六十,越來越能在自己的身上看到她的影子。她的言行塑造了我,而她留下的溫暖,至今仍在我生命中流轉。</h3></br><h3>母親離開已經九年了,3月15日是她的祭日。但時間從未真正帶走她。廚房里,蒸汽升騰的某個瞬間,我依然會下意識地回頭,脫口而出:“媽……”仿佛她仍在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中,轉過身,笑著應我一聲。</h3></br> <h3>她曾意氣風發(fā)似“少年”</h3></br><h3>也曾在流水線上做“女工”</h3></br> <h3>母親出生在一個普通而善良的家庭,上有兄姐,下有弟妹,身處中間的她,幸運地能夠無憂讀書。上中學時,學校組建射擊隊,為省運會做準備。母親聰慧好學,又敢拼敢闖,不怕吃苦,端起槍的那一刻,她目光堅定,成了瞄準靶心的姑娘。最終,她在省運會上奪得了一枚銅牌,那一年,她17歲。</h3></br><h3>后來,她進入師范學習,成為一名中學代課老師。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許多年輕人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去農村插隊,她也親自護送學生們坐上卡車,目送他們駛向遙遠的土地,臨行前再三囑咐帶隊的領導照顧好他們。多年后,那些學生仍會回來看望她,他們的臉,我小時候都認得。</h3></br><h3>沒有學生了,她去了分社工作,做了多年會計。分社,其實就是類似現(xiàn)在的社區(qū),可能比現(xiàn)在社區(qū)管轄的區(qū)域更大一些。1973年,她正式進入工廠(當時的玻璃制品廠),成了一名流水線上的女工。工作內容,就是制作各種又大又笨的綠色玻璃瓶,每個差不多五十公分高,四五斤重。那個年代,人們用這種瓶子放醬油、醋這類調味料。</h3></br><h3> <br></br></h3></br><h3>?我和我的弟妹(右面四個) ?</h3></br>工作三班倒,少不了夜班,回家還要帶三四個孩子,十幾歲的我經??吹侥赣H頂著黑眼圈去上班,恨自己不能快點出去干活掙錢。幸運的是,母親在工廠沒干多久,領導聽說她干過會計,就把她轉入財務部,讓她擔任出納、會計,再后來是服務公司副經理,工會主席。 <h3>爐火暖人</h3></br><h3>她是家的溫度</h3></br> <h3>母親是個熱情爽朗的人,誰有困難,她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工廠的同事們時常來我們家串門。我父親藏書很多,他們有的是來借書,有的只是坐坐,喝碗熱茶,說說家長里短,聊聊見聞趣事。她的存在,像爐火一樣,讓人靠近就感到溫暖。</h3></br><h3>她在家里也總是那個最溫厚的人。</h3></br><h3>我一歲時,親奶奶去世,沒多久,爺爺續(xù)弦,新奶奶進了家門。母親不僅孝順自己的親婆婆,對新來的奶奶也一視同仁。院里有兩個妯娌,六七個侄子侄女,母親總能與人和睦相處,鄰里鄰居沒一個人不喜歡他。她還給和我同歲身體不是很好的一個堂弟吃過奶呢!</h3></br><h3>兩位妯娌搬走后,爺爺奶奶和我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我對親奶奶沒有印象,從小就把后來的奶奶當親奶奶。印象中,母親從未和奶奶紅過一次臉。</h3></br><h3>奶奶性格直率剛烈、聰慧硬朗,做事干凈利落,母親則溫厚隱忍。幾十年相處,她們不是婆媳,更像母女——偶有摩擦,卻始終相互尊重。奶奶曾說:“在你家這三十年,是我最幸福的日子?!?lt;/h3></br><h3> ??我的父親母親(拍攝于2015年5月)</h3></br>奶奶去世后,爺爺隨我們一起生活了五六年。大概是某年冬天,90多歲的爺爺吃午飯時突然劇烈咳嗽,痰堵在喉嚨里咳不出來,眼看著他喘不上氣,全家人手足無措,當時母親猛地撲上去,先是用手掏,不行,又墊著腳尖,用自己的嘴,幫爺爺把痰吸出,爺爺終于緩了過來……那一刻,屋里一片寂靜,所有人都驚魂未定。爺爺活到97歲高齡,無疾而終。也是母親,送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她總是這樣,把所有的事情,都扛在自己肩上。 <h3>與生活過招</h3></br><h3>她總能扛起一切</h3></br> <h3>母親一米五出頭,個子不高,卻總是扛起家里的重擔。父親是個文弱書生,家里家外的大事小情,幾乎都是母親親力親為。</h3></br> <h3>父親和母親的結婚照 ?</h3></br><h3>那年中秋節(jié)前,她騎著自行車,前面的車筐里放著十斤白面、四斤油、四斤糖,后座還帶著一個身高一米七六、體重一百六十多斤、不會騎車的父親,去加工月餅。那畫面,現(xiàn)在想起來又辛酸又忍俊不禁。母親總說:“過節(jié)呢,咋也得有個樣兒,咱們不能瞎湊合,瞎將就?!?lt;br></br></h3></br><h3>類似的事情,有過太多次??赡赣H卻從未因此抱怨,即使嘴上埋怨,臉上也帶著份笑意,這份包容構成了我對她最深的記憶。</h3></br><h3>母親愛看人物傳記,書是她的朋友。父親知道她的愛好,家里一直訂著《人物》雜志。她記憶力非常好,所有讀過的故事,看過的電視劇,甚至是明星八卦,都能聲情并茂的和我們分享,我們也喜歡聽,有時候甚至覺得比自己看還過癮。</h3></br><h3>母親寫一手剛勁有力的鋼筆字,沒事兒時,也愛隨手抄寫點東西。小時候,她很關注我寫字,去桂林出差,回來時竟給我背回兩根三斤多重的枕尺,惹得不少人笑她。</h3></br><h3>母親不僅愛讀書,也愛運動。小小的身軀總是充滿活力,乒乓球、跳繩、踢毽子、羽毛球……樣樣能來??上н@一點我完全沒遺傳,簡直笨極了。</h3></br>記憶中,母親再一次拿起射擊槍,是在輕工局的射擊比賽上,當時還是最老的參賽者,可是拿沒拿獎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老家的相冊里有不少射擊隊的照片。說來,這些照片也有幾十年沒再翻看過了。<h3>母親唱歌也很好聽。我們一起去KTV,她唱的《十送紅軍》《九九艷陽天》,至今我還能記得那旋律。她的聲音溫潤又深情,唱到動情處,仿佛能把人帶回那個年代。</h3></br><h3> <h3>一籠來不及吃的包子</h3></br><h3>是母愛最深沉的表達</h3></br> <h3>母親一生操勞,卻未曾真正享受過生活。</h3></br><h3>住院的前一天,她仍在廚房忙碌,一籠一籠地蒸著包子。像往常一樣??烧l也沒想到,那竟是她為家人,做的最后一頓飯。</h3></br><h3>從住院的第一天起,她再也沒能吃上一口自己做的飯。</h3></br><h3>半年后,她安靜地走了。</h3></br> <h3>母親的最后時光(拍攝于2016年3月)</h3></br><h3>日子還是照常過,可總有那么一瞬間,我會忘了她已經不在了。</h3></br><h3>有時吃到她做過的菜,想起她曾經的叮囑,</h3></br><h3>都忍不住想喊一句:“媽,你看……”</h3></br><h3>可話到嘴邊,才想起,她不會再應了。</h3></br><h3>她,不在了。</h3></br><h3>她,真的不在了。</h3></br><h3>可她的習慣、愛好、言談舉止,早已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h3></br><h3>她在的時候,</h3></br><h3>我的世界就亮著一盞溫暖的燈。</h3></br><h3>她走了,那些尋常的日子,</h3></br><h3>就是她留給我們的光。</h3></br><h3>編后:</h3></br><h3>世間最深的懷念,往往藏在尋常的煙火里。姥姥離世九年,在媽媽的的記憶力卻從未褪色。她的一句叮囑、一頓熱飯、一抹微笑、像潮水般反復涌來,沖刷著時間的岸線。</h3></br><h3>我的姥姥,是一位平凡卻非凡的母親——她年輕時聰慧堅韌,在時代變遷中兢兢業(yè)業(yè);在家庭中寬厚隱忍;她用一生的操勞,換來家人的歲月靜好。</h3></br><h3>我們終將老去,而愛不會消失。這不僅是媽媽對姥姥的懷念,也是對無數(shù)普通人生命溫度的記錄。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值得銘記的人和事,而文字,或許是留住他們的最好方式。</h3></br> <h3>#你還記得媽媽年輕時的樣子嗎?#</h3></br>歡迎評論區(qū)曬出媽媽的照片用文字留下媽媽在你心中的最美的樣子<h3>*****漱說市井*****</h3></br><h3>這是一個屬于市井人物的故事集,</h3></br><h3>是一個普通人講普通人故事的地方。</h3></br><h3>沒有大人物,沒有傳奇,<br></br></h3></br><h3>只有那些藏在舊時光里的瑣碎點滴,</h3></br><h3>拼湊出一代人的生活。</h3></br><h3>如果你喜歡聽故事,歡迎關注我們。<br></br></h3></br><h3>媽媽的寫作夢剛剛起步,希望你能見證,<br></br></h3></br><h3>也希望你能陪她一起走下去。<br></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u80EbElDyXG5D8I6FFcwA"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