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號:14134946</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道不遠人</p> <p class="ql-block"> 齊白石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他的藝術(shù)是在古今之交、中西之匯的時空背景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孕育出來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齊白石的藝術(shù)生于民族又屬于世界,他帶著中華民族的藝術(shù)傳統(tǒng)參與國際藝術(shù)交流,支持國際和平事業(yè),使歷史悠久的中國畫做立于世界藝術(shù)之林,成為東方藝術(shù)中的經(jīng)典。</p><p class="ql-block"> 初春時分,北京大地風和日麗,春光融融,三月八日,我再次來到處地安門東大街南鑼鼓巷雨兒胡同的13號院。這里是國畫大師齊白石晚年居住的地方,原為清內(nèi)務(wù)府總管大臣私宅。周總理指示文化部買下這座院子,供齊老先生安享晚年。走進院子,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充滿藝術(shù)氣息的時代。</p><p class="ql-block"> 院內(nèi)的布局寬敞而古樸,一尊齊白石雕塑靜靜地佇立在庭院中央。正房依舊保持著當年的模樣,畫案和被子等舊物都保存完好,東西廂房則展示了齊老生平介紹與珍貴遺物。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藏著一段故事,讓人不禁對這位偉大的藝術(shù)家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我以我筆寫京華—齊白石畫北京</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曾言:“用我家筆墨,寫我家山水?!彼蟀肷ň佑诒本?,將北京的風土人情、一花一水,都融入了他繪畫的視野。</p><p class="ql-block"> 寓居法源寺時,齊白石照著地上石漿印子勾勒出一只小鳥,有天然之趣。他畫梅蘭芳家的牽牛花,以花為媒成就了“齊梅之交”的一段佳話。他還多次為荷花慶生,到北海觀荷,道:“北海青荷動影涼。”作為北漂的齊白石愛吃白菜,他將白菜入畫,寓意“清白傳家”。他還愛畫一派“北平秋天”的景色和胡同里各色花卉。</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到北京后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不多,我們可以從中一窺白石老人筆下的北京風貌。1903年齊白石初次進京,參加夏午詒發(fā)起的陶然亭餞春,后在《借山圖》中畫下陶然亭景色。1919年齊白石正式定居北京,他在《己未日記》里記錄了北京城風景舊貌:黃瓦紅壁的門樓,黑煙滾滾的電燈廠,柏樹朦朧的社稷壇。他還曾為張次溪及其愛妻的居所畫下《雙肇樓圖》。登樓遠望天壇、西山,風景極佳。</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曾說:“正由于我愛我的家鄉(xiāng),愛我祖國美麗富饒的山河大地,愛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了我畢生精力,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情感畫在畫里,寫在詩里?!北本┲邶R白石,是矛盾與打擊,更是成就與滋養(yǎng)。齊白石用近 40年的時間,在北京一步步前行、一筆筆描繪,從此“他鄉(xiāng)”變“家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東廂房展示了齊老生平介紹與珍貴遺物</p><p class="ql-block"> 展覽有齊老的作品,還有許多關(guān)于他生活點滴的記錄。一幅幅水墨畫展現(xiàn)了他對自然萬物的獨特感悟。從蝦到花鳥,從山水到人物,每一筆都流露出深厚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齊白石那些描繪水下生物的作品,如蝦群舞動的畫面,生動有趣,讓人感嘆其技藝之精湛</p> <p class="ql-block">困頓童年(1864-1876)</p><p class="ql-block"> 1864年1月1日(農(nóng)歷癸亥年十一月廿二日),齊白石生于湖南湘潭縣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1870年,齊白石開始在外祖父周雨若設(shè)的私塾讀書,邊做農(nóng)活邊溫習功課,常常偷裁習字本上的紙來畫畫。</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少年時放牛,祖母買了一個小銅鈴系在他脖子上,暮歸時,隨著鈴聲由遠而近,家人便知他安然歸來。齊白石曾念及此事,作題畫詩道:“星塘一帶杏花風,黃犢出欄西復東,身上鈴聲慈母意,如今亦作聽鈴翁”。</p><p class="ql-block"> 1870年(清同治九年),齊白石開始上學。祖父每天朝夕接送。從這件《上學圖》中可以聯(lián)想到少年齊白石上學時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木匠生涯(1877-1888)</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自小體力不濟,不堪田耕重活。不得已,父親讓他學木匠手藝,起初拜師學粗工木活,后改學雕花木工,逐步學會了雕花手藝。</p><p class="ql-block"> 1889年,齊白石正式拜胡沁園與陳少蕃為師學習書畫詩文。老師為其取名“璜”,號“瀕生”,別號“白石山人”。自此,齊白石勤習詩書畫印,還與友人結(jié)成“龍山詩社”,逐漸成長為一位有名的地方畫家。</p> <p class="ql-block">從砍柴牧牛到學做木匠(1871-1877)</p><p class="ql-block"> 青燈有味(左) 齊白石 軸紙本設(shè)色:80c3×2193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有燈有味似兒時,白石山翁畫館清涼時作·齊大(朱文)</p><p class="ql-block"> (右) 柴爬 齊白石 軸紙本圖等 133.5cm×33.5c3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題款:余欲大翻陳案,將少小時所用過之物器一一畫之。權(quán)時畫此柴爬。第二幅“白石并記“似爪不僅龍與鷹,搜枯限爛七錢輕。(余小時買柴爬於東鄰,七齒者需錢七文。)入山不取絲毫碧,遇草如梳鼻發(fā)青。追地松針衡岳路,半林楓葉麓山享。兒道相聚常嬉戲,并欲爭騎竹馬行。(南岳有松數(shù)株,已越七朝興敗,麓山有楓葉亭,袁隨園更亭名為《愛晚》。)</p> <p class="ql-block">五出五歸(1892-1999)</p><p class="ql-block"> 自1902年起,齊白石受朋友之邀先后五次外出遠游,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時間長達近十年,這就是所謂的“五出五歸”?!拔宄鑫鍤w”期間,齊白石不僅見到了許多前人的作品,見識日廣,而且一路上飽覽名山大川,增強了對現(xiàn)實山水的真切感受,構(gòu)成了其山水畫的現(xiàn)實依據(jù)。</p> <p class="ql-block">家鄉(xiāng)幽居 (1910-1918)</p><p class="ql-block"> “五出五歸”之后,齊白石幽居家鄉(xiāng),悉心讀書作畫。齊白石幽居的十年,是其學習、思考、求索的重要時期,在畫品意趣上,逐漸完成了一個從地方民間畫家到文人畫家的過渡和轉(zhuǎn)變。</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的朋友胡光(廉石),將自己所居石門附近的景色,請二人共同好友王仲言擬了二十四個題目,并請齊白石繪制《石門二十四景圖》。齊白石精心構(gòu)思,幾易其稿,耗時三個月,終于繪成。作品體現(xiàn)了齊白石早期山水畫的面貌,其間湖橋泛月、柳溪晚釣、蕉窗夜雨、竹院圍棋……這是齊白石家鄉(xiāng)的景色,更是其內(nèi)心向往的園居生活,</p><p class="ql-block"> 石門二十四景/齊白石/1903年—1904年/遼寧省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衰年變法(1919-1936)</p><p class="ql-block"> 為了躲避家鄉(xiāng)兵匪之亂,齊白石1919年定居北京,并與陳師曾成為莫逆之交,陳師曾勸其自創(chuàng)風格。齊白石經(jīng)過十年的“衰年變法”,自創(chuàng)“紅花墨葉”風格。1922年,陳師曾攜齊白石畫作參加中日聯(lián)合繪畫展覽,在日本全部善價賣出,大獲成功,自此齊白石聲名遠揚,求畫者日眾。1927年,齊白石受國立北京藝術(shù)專門學校校長林風眠之邀,到該校教授中國畫。第二年,該校改名國立北平大學藝術(shù)學院,齊白石被聘為教授。齊白石自謂由木匠成為教授,乃畫壇之佳話。</p><p class="ql-block"> 牡丹/1955年/北京畫院藏</p> <p class="ql-block">聲名日重(1937-1948)</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為避日偽人員糾纏,齊白石甚至于家門貼出“停止賣畫”的啟事。這個時期,白石老人仍不間斷作畫,完全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并且藝術(shù)創(chuàng)作日漸成熟。1945年抗戰(zhàn)結(jié)束,齊白石開始了人生的新階段。1946年,中華全國美術(shù)會在南京舉辦齊白石作品展,白石老人親赴南京,后移站上海,展覽大獲成功。</p> <p class="ql-block">時代巨匠(1949-1957)</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白石老人心情舒暢,每天作畫不止,仍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他勤奮超越,終至化境,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shù)史上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shù)巨匠之一。</p><p class="ql-block"> 1950年,毛澤東主席邀請齊白石到中南海做客,賞花并共進晚餐,白石老人感慨萬干。1953年,北京文化界著名人士二百余人在文化俱樂部為白石老人舉辦壽宴。文化部授予齊白石“人民藝術(shù)家”榮譽獎狀,周恩來總理出席活動,并與白石老人親切交談。</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先生是中國人民杰出的藝術(shù)家,在中國美術(shù)創(chuàng)造上有卓越的貢獻,茲值先生九三壽辰特授予榮譽獎狀。</p><p class="ql-block"> 文化部頒發(fā)給齊白石的榮譽獎狀(“人民藝術(shù)家”榮譽獎狀)</p> <p class="ql-block">在參觀過程中,我還看到了不少齊老創(chuàng)作時的照片。畫面中的自己專注地揮毫潑墨,那股認真勁兒令人動容。這些瞬間不僅記錄了藝術(shù)家的工作狀態(tài),也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晚年藝術(shù)變革畫展</p><p class="ql-block"> 西廂房則特別介紹了齊老晚年的藝術(shù)變革。從早期的傳統(tǒng)風格逐漸轉(zhuǎn)向更加自由奔放的表現(xiàn)形式,這種轉(zhuǎn)變體現(xiàn)了他對時代的深刻理解與回應。</p> <p class="ql-block">掃除凡格總難能一一齊白石在北京的衰年變法</p><p class="ql-block"> 1919年齊白石定居京華,正式開啟了他的職業(yè)畫家生涯。從法源寺到觀音寺,再輾轉(zhuǎn)到石鐙庵,初到京華的齊白石無疑是一個北漂。他以書畫為薪,日日筆耕不輟,“不教一日閑過也”。在陳師曾的鼓勵與指點下,年過六旬的齊白石決定以“餓死京華,公等勿憐”的決心,掃除凡格、變通畫法。他放棄了八大的“冷逸”一路,轉(zhuǎn)而吸收吳昌碩的金石氣,最終發(fā)展出濃重熱烈的“紅花墨葉”大寫意花鳥畫風格,詩書畫印自成一格。齊白石的“衰年變法”,順應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大眾的“求新”趨勢,使得其不僅獲得了市場和時局的眷顧,更獲得了以陳師曾為代表的北京文化精英的認可,逐漸在北京的主流藝術(shù)圈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梅花之變</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早年畫梅學習宋人楊無咎和同鄉(xiāng)尹和伯工細的雙鉤畫法,后來吸收了吳昌碩的金石筆意,發(fā)展出濃重熱烈的“紅花墨葉”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紅梅圖 齊白石 /167.5×43.5cm北京畫院藏</p><p class="ql-block"> 《紅梅圖》這幅作品,很好地詮釋了齊白石在創(chuàng)新道路上不斷探索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壽桃之變</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早年畫的壽桃受海派風格影響,造型拘謹、設(shè)色暗淡。變法后的壽桃用濃重艷麗的洋紅和檸檬黃突出桃實的碩大飽滿,并用花青、赭墨描繪枝葉,通過色彩對比使桃實生機勃勃,長壽寓意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壽桃 齊白石 /179×48 cm 北京畫院藏</p> <p class="ql-block">蝦之變</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畫蝦經(jīng)歷了五次變法。最初僅畫單一墨色的獨蝦,造型簡單僵硬。后期他畫的蝦不再追求形似,蝦腿逐漸簡化,蝦頭省略,只突出豎起的蝦眼。他通過描繪蝦的透明質(zhì)感及長須在水中飄動的動感,從而達到不似之似的畫面效果。</p> <p class="ql-block">草蟲之變</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的工蟲畫經(jīng)過了“寫生而后寫意,寫意而后復寫生”的反復過程。初至北京,齊白石便以精致工筆草蟲最受市場歡迎。后來齊白石逐漸將工細草蟲和大寫意花卉結(jié)合,更加和諧生動。晚年的齊白石因目力所限,便以粗筆畫寫意草蟲,寥數(shù)筆便現(xiàn)其本質(zhì)。</p> <p class="ql-block">紅荷鴛鴦 齊白石/北京畫院藏Qi /133×33 cm</p> <p class="ql-block">菊花螃蟹 齊白石 1952年/98.8×33.3cm/北京畫院藏</p><p class="ql-block"> 走出院子時,心中滿是對這段歷史的感慨。齊白石不僅是位杰出的畫家,更是連接古今文化的橋梁。通過這次探訪,我對他的了解更深了一層,也更加珍惜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