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二年,那年我七歲,父親把母親、我還有姐姐和妹妹的戶口落在了城南的一個小村莊。村內(nèi)有104口人,共有三個姓氏的人組成,有孟姓、有徐姓,有高姓,孟姓的人口占多數(shù),徐姓的人口次之,高姓只有兩戶,是親兄弟倆,盡管高姓只有兩戶,他們卻是村里的主要負(fù)責(zé)人,哥哥高倫是支書,弟弟高細(xì)是村長,我們落戶后,又多了兩個姓,人口也變成了108人。</p><p class="ql-block"> 在該村居住了兩年我們就搬離了。有趣的是,離開這個小村莊三十年后的一天,我和幾位同事到這個村調(diào)研工作,這個村的人口竟然還是104人,沒有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只是覺得很親切,一筆帶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記憶有很多,不能一一記述。我在這個小村莊居住的兩年間,也有很多美好的和不愉快的記憶,也不可能一一述說,今天和美友們聊一聊我記憶中的那塊沙土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時候,村里的所有耕地都有生產(chǎn)隊(duì)集體管理,這個村因?yàn)槿丝谏伲源箨?duì)部也只下設(shè)一個生產(chǎn)隊(duì),在村子的東南方有飼養(yǎng)處,飼養(yǎng)處里有三頭牛,有兩個飼養(yǎng)員。我們落戶后,由父親協(xié)調(diào)畜牧局,又給村子分了兩匹馬。</p> <p class="ql-block"> 我記憶中的沙土地就在飼養(yǎng)處的南邊,距離村子大約一百米的一個位置,其南邊是一條溝,西邊是耕地,北邊是耕地,西邊的耕地與北邊的耕地有點(diǎn)錯落,形成了一個九十度的直角。這塊沙土地就在這個九十度的直角內(nèi),因?yàn)檫@塊沙土地是一個三角形地塊,東面就是一個角,沙土很厚且地面比兩塊耕地低大約有半米,這樣,不管是刮什么方向的風(fēng),都不會把沙土刮跑。</p> <p class="ql-block"> 有美友也許會問: 這塊沙土地有啥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當(dāng)時這塊沙土地的用處可大了。一是每年的“二月二炒料豆”家家戶戶用沙土,沒有這塊沙土地每年的二月二用沙土就是大問題。二月二不僅炒料豆,還炒棒子花、炒地瓜干、胡蘿卜干,這可是一年中大人孩子都期盼的小零食,在那個食物匱乏的年代,沒有“奧利奧”,沒有“好吃點(diǎn)”,沒有“旺旺雪餅”,這些自己用沙土炒制的棒子花、料豆、地瓜干、胡蘿卜干就是最好的零食。那個年代,二月二可以不吃肉,不可以不炒料豆。二是新生兒都用沙土,就是現(xiàn)在的“紙尿褲”,把沙土放在鍋里炒熱了,晾溫了!這樣一來是高溫消毒,二來是適宜嬰兒自身的溫度,孩子的大小便都在沙土里,即使大人沒有時間及時處理,孩子也不會因?yàn)橛斜惚愣股眢w濕漉漉的,因?yàn)樯惩涟汛笮”愕乃秩樟恕H鞘艿睦先艘惨蒙惩?,其用途和嬰兒雷同?lt;/p><p class="ql-block"> 我小時經(jīng)常和小伙伴們?nèi)ミ@塊沙土地里玩,特別是夏天,天氣熱,我們還是會光著腳丫在沙土地里趟沙土,盡管有時候燙的腳底板子疼!</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想想,這塊小小沙土地的存在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決策,難怪高姓兄弟能在村里擔(dān)任主要負(fù)責(zé)人。</p><p class="ql-block"> 也許有人問,這塊沙土地是怎么形成的?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嘛!不是,它是由村支書專門安排勞動力從村東邊的河灘里取的黃河水淤泥土,用獨(dú)輪車一車一車推來的,每年秋后取沙土,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凍干,春天就成沙土。</p><p class="ql-block"> 幾十年過去了,再沒有去過那塊沙土地,時代變遷,滄海桑田,那塊沙土地在現(xiàn)實(shí)中可能早已經(jīng)不存在了,但是,他一直存在我的記憶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 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在此,感謝圖片的原創(chuàng)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