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詩意人生 10 】 袁枚 不羨神仙羨少年

建梅

<p class="ql-block">  袁枚(1716—1798年)清 終其一生82歲。詩人 散文家 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世稱“隨園先生”。他年少成名與紀曉嵐并稱“南袁北紀”;他詩文雙絕是清代駢文八大家之首,這個性靈說法,一方面它的核心筆下就是要強調(diào)要表達人之性情,就說你不要無病呻吟要真摯。 “好詩難與官同做” 他自主抉擇三十多歲辭職歸隱將生活過成了詩和遠方,他就是袁枚,詩人散文家袁枚——不羨神仙羨少年。</p><p class="ql-block"> 南京小倉山一帶,曾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園林,是清代江南三大名園之一,原為曹雪芹祖上的林園,幾經(jīng)易于最終在一位退出官場的文人手中大放異彩,稱為隨園。隨園的主人自號隨園老人,并成就著名的《隨園詩話》他就是清代著名的詩人 散文家 美食家袁枚。</p> <p class="ql-block">  《隨園詩話》中這樣寫道,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 有所謂大觀園者 即余之隨園也。袁枚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杭州東城大樹巷,那是一個熱鬧繁華的市井之地,盡管袁家是書香門第,袁枚高祖五代官高至侍御史,祖父袁锜時已家道中落,袁枚的父親一生游幕,加上慷慨好客 家中常常入不敷出。雖然家庭貧寒,但袁枚的童年并不缺乏愛意,他天資聰慧 幼時頗待祖母 母親和姑母的憐愛,正如他在一首自述生平詩中所寫:<b>“十二舉茂才 二十試明光 廿三登鄉(xiāng)薦 廿四貢玉堂”。</b>很小顯示出他對文學的那種悟力,9歲時讀過《離騷》,在讀《長門賦》就說恍若讀過,好像生命中有一種潛質(zhì)和這個詩是相通的。</p><p class="ql-block"> 雍正12年,19歲的袁枚被推薦進入杭州敷文書院讀書,這機會得意于雍正皇帝推出選賢舉薦新政,于是品學兼優(yōu)的袁枚極輕松入選。20歲這一年,袁枚被舉薦到北京,參加乾隆元年的博學宏詞科考試,年齡最小的考試者引人注目,21歲的袁枚由此名滿京城。三年之后,袁枚于乾隆四年參加殿試,被軟點為第二甲第五名,連中舉人進士的袁枚豪情滿懷賦詩言志,<b>《臚唱》“ 一聲臚唱九天聞,最是三株樹出群,我愧牧之名第五,也隨太史看祥云?!? </b>24歲之時,袁枚的人生達到了明清時期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朝考入選遮吉士進清代士子,夢寐以求的翰林院。翰林院是選拔官員的,可能有很少一部分會被派到地方上去做官,是非常重要的平臺 專為國家儲備人才。袁枚當時進庶常館庶吉士,因年輕 考試成績優(yōu)秀,甚至還考慮到他們的長相,袁枚很得意 齊而長又高又瘦 自我期許非常高,他說海水為學人斗量。那時前途是不可預期 也不可限量的,尤其他這么年輕又有才,在翰林院里大家都覺得他是才子。剛剛?cè)刖┑脑盾P躇滿志,期盼著有朝一日能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事與愿違 袁枚的仕途并沒他憧憬的那樣順遂。</p> <p class="ql-block">  三年后任職期滿,朝廷舉辦 “散館” 考試,袁枚卻因為不熟悉滿文,被判為下等外放出京。袁枚既然是一個才子天資聰穎,學不好滿文其實是他沒特別用心 討厭繁瑣以及瑣屑的事情。在京城所結(jié)交的朝廷達官要員,是要學習為官禮儀的,對以后會位高權(quán)很是重要,否則將很難往上升遷。正是這樣的成績對袁枚的影響 尤其是官場的影響,永久注定他不再有機會進清代高級文官的行列。耀眼的天才少年 卻遭遇滿文考試失敗,一生功名雖塵埃落定,一生詩名卻得以遠揚。仕途的不幸造就了詩人,袁枚 “散館” 考試失敗后反而聲名鵲起,<b>《改官白下留別諸同年 其一》“三年春夢玉堂空,珂馬蕭蕭落葉中。生本粗才甘外史,去猶忍淚為堵公。紅蘭委露天無意,黃鵠摩霜夜有風。莫向河梁頻握手,古來溝水尚西東?!?</b>一組詩把心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因為要離開那種失落 委屈 復雜的心情,想通過七律詩得到傳播,希望大家都來唱和,當然來唱和的人不一般 對他的評價挺高。袁枚曾說過海水為學人斗量 正在得意之時突然到了一個低谷,可想而知此刻的情感是真摯的。</p><p class="ql-block"> 乾隆七年1742年秋,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長途旅行,袁枚初到南京暫住天印庵,等待侯任之時,他遍游了南京各個景點,每游一處賦詩慨嘆 <b>“我生疑是六朝人,僻愛繁華與古論?!?lt;/b> 南京雖好可為官上任,袁枚不得不學習為官禮儀,因為在封建官場里面禮節(jié)是非常嚴格的。昔日翰林院的天之驕子,如今卻要行跪拜之禮,在學練的時侯袁枚吟詩自嘲,<b>“書銜筆慣字難小,學跪膝忙時有聲?!?lt;/b> 發(fā)出了 “官苦原同受戒僧” 的感嘆,盡管被官場嚴格的等級制 和繁文縟節(jié)所困,此時的袁枚依然要立志 “致君堯舜上”。讀書人考上功名,時刻準備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治理好國家。袁枚何嘗不是,散館以后被外放到南京的第一個擔任職務(wù),是溧水縣的代理知縣。</p> <p class="ql-block">  所以袁枚到溧水縣的時候,他的心情是非常復雜的,曾寫過一首詩廣為傳播。這首詩就是<b>《初抵溧水縣署》“津吏傳呼款碧輪,簿書裁冗一番新。初官直似為新婦,滿眼何嘗有故人。 ” </b>他把自己比作新媳婦,說明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同時也希望自已在新的崗位上,能發(fā)揮好才能并把官做好,這段經(jīng)歷對袁枚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袁枚永生難忘的。事實上袁枚在溧水是可圈可點的,當?shù)乩习傩赵徒o他一件萬民衣,說明袁枚是一個年輕的好官員,在離開的時候還得到老百姓如此的擁戴,非常難得。乾隆十年,三十而立的袁枚,由于恩人尹繼善的幫助 來到江寧當知縣,在上任之前,袁枚在此尋幽訪勝享受人生,與南京結(jié)下不解之緣。就在袁枚32歲之時 和隨園相遇的那一刻,正值1747年的春夏之交,袁枚受理斷案結(jié)束之后, 在這里喝茶休息時,見幾段頹壁殘垣樹立在斜陽中,一座廢棄的園林隱約可見,這才得知這里曾經(jīng)是康熙時代,盛極一時的園林 隨園。</p><p class="ql-block"> 這里就是雍正五年 曹家被抄家以后,由江寧織造的隨赫德接任,當時曹家家里能拿走的東西都拿走,唯有房子也就是這個園林了。那隨赫德在他給皇帝謝恩的奏折里面提到這個房子,皇帝對他非常有恩情 就把曹家留下在南京 搬不走的東西都賞賜給了他,就這兒為隨家這個園林。隨園南臨雨花臺 西南有莫愁湖 北面是鐘山 東面為朝天宮,可謂金陵勝景盡收眼底,這對于喜愛游山玩水的袁枚來說,無異于一個尚未開發(fā)的寶藏,最終袁枚買下隨園并寫下《初得隨園》 “暫時邀主先為客,異日將官易此園?!?買下隨園后,袁枚易 “隨” 為 “隨” 。乾隆十五年袁枚父親病故,他正式上書朝廷請求終養(yǎng),兩年后得到朝廷批準,乾隆十七年袁枚從陜西回到南京定居隨園,從此入山志定不再為官 那一年袁枚三十七歲。袁枚聰明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科舉功名,同時更體現(xiàn)他對官場局面看得清,從此放棄仕途 以隨園聲名享譽天下。</p> <p class="ql-block">  花了近三年的時間,袁枚完成了對隨園的修繕,他在修茸隨園的同時,還在營造自己的精神家園,他說 “好詩難與官同作”。袁枚在七歲上學的時候,一天他的老師不在,有一人拿了《古詩選》來說家里出了急事 需要錢用,想把《古詩選》放在這里,這時袁枚回家跟媽媽說了,媽媽也就買下了,結(jié)果袁枚拿了以后像鐵遇到了吸鐵石一樣,從此就愛上了讀詩。從那開始他的塾師課程里 往往都是四書五經(jīng),就是這些經(jīng)典讓他讀起來一下子覺得這么好。就是母親的一個善舉 看得出袁枚和詩之間有一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所以他認為在做官不能和作詩同時都做好的情況下,他選擇了作詩。辭官拋開俗世的煩擾,袁枚每日悠游園中吟花賞月 悠然自得。</p><p class="ql-block"> 乾嘉時期考據(jù)學盛行,在那樣一種氛氛圍下,袁枚強調(diào)寫詩絕不與考據(jù)并提,他用自已的五言絕句《所見》將一個小牧童的言行舉止甚至內(nèi)在心情活動都躍然紙上。<b>《所見》“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lt;/b> 強調(diào)的核心是 不僅要表達人的真實性情,還要求越真越好,同時特別注重一個靈動性,在兔起鶻落的瞬間抓住它。袁枚與趙翼 蔣士銓合稱 “乾嘉三大家” 是清朝文學 “性靈說” 學派的代表人物。袁枚提倡詩歌要有真性情,不問學識和社會地位 甚至忽略性別,在他眼中微小的苔 與華貴的牡丹,同樣具有生命力和美感。<b>《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b>正是在隨園,袁枚開始了自己近五十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到了晚年袁枚編輯的《隨園詩話》刻行后,便使得隨園名聲大振,于是當時眾多文人如云而至隨園,都想將自己的詩錄入袁枚的《隨園詩話》。</p> <p class="ql-block">  《隨園詩話》當時影響很大,袁枚在文壇地位高,乾隆年間是詩人 三大家之一。寫詩的人都想得到他的評價,在《隨園詩話》里,每一首詩只要得到他的評價當然是很光榮的?!峨S園詩話》的影響不是偶然,的確值得后來人特別重視的一部作品。有一種詩學觀點覺得不吐不快的情感,富有哲學層次?!峨S園詩話》是一部詩歌理論和詩歌美學的著作,凡是與詩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一應(yīng)俱全應(yīng)有盡有,配有詩壇掌門人袁枚的親自點評?!峨S園詩話》 此乃 “家喻戶曉 深入人心 已非一日 自來詩話 無可倫比” 。隨園是袁枚的精神家園,袁枚對隨園的愛 歷經(jīng)五十年有增無減,時不時以巨資將隨園升級打造一番,據(jù)其自述 “隨園一片荒地 我平地開池沼 起樓臺,一造三改所費無算,奇峰怪石 重價購來,綠竹萬竿 親手栽植。”巨資修繕園林對不再為官的袁枚,收入從何而來,他一是園子大 靠出租獲得收入;另外 潤筆所得的稿費,因袁枚地位高潤筆不低,通過給人撰寫墓志銘 還會再獲不小的稿費;第三 他懂得市場化運作,尤其是把一些著作刻出來,用市場化經(jīng)營 收入也是不小;第四 辦教學招弟子,他作為老師當時按照慣例可以一定的學費來體現(xiàn);最后 袁枚還是著名的文人,社會關(guān)系非常復雜 地位也很高,還能接受到大量的饋贈,有時候都是非常豐厚的。</p><p class="ql-block"> 少年時的袁枚嗜書如命,凡有好書 每見必求 每得必讀,無奈家境不佳無錢買書,只能借書來讀,正是這番經(jīng)歷讓他在《黃生借書說》悟出一番獨到見解,里面最有名的一句話,叫 “書非借 不能讀也” 這就成為一個名言了,他從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里出發(fā),年輕時沒有書 年紀大有書了,但讀書的態(tài)度完全也不一樣了,其實就是突出一個觀點,書非借 不能讀也。</p> <p class="ql-block">  袁枚有著愛書的情節(jié)買下隨園,專門修建了一間書屋用于藏書起名 “所好軒” ,在寫《所好軒記》中袁枚不僅愛書 更愛那活色生香的生活。袁枚正是在他的后半生,遍集天下美食名點編輯成冊《隨園食單》記述菜肴 飯點和茶酒共326種,隨園就是袁枚晚年的一大樂事?!峨S園食單》從14到18世紀400年中享譽中國大江南北的各種名菜,從精致的蘇杭菜到平常的一飯一粥無所不包,成為流傳至今的清代著名食譜,使人如見其色 如嗅其味 垂涎欲滴,詩的靈性如同在人間至味中穿梭徜徉。百年過去《隨園食單》仍然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餐桌,即是一碗普通白粥 在袁枚筆下都充滿了靈性。<b>《粥》 “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尹文瑞公曰:寧人等粥,毋粥等人。此真名言,防停頓而味變湯干故也。” </b>堪稱 為 “食學經(jīng)典” 。隨著時代與地域的變化,美食也在不斷變化,要想了解乾隆年間的社會生態(tài) 那么《隨園食單》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食,本是人之常情 但沒有多少人會為它做到極致,而袁枚既耽于聲色味的欲望里,卻因此活出了至情至味。他還一生追求山林之樂 好游也好茶,游覽名山時不忘品嘗各地名茶,并都有記載下來。 “欲治好茶 先藏好水…清明前時 “蓮心” 太覺味淡 以多用為妙 雨前最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 </p><p class="ql-block"> 袁枚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隨園度過,當時南京城外23公里陽山的南側(cè),靜靜側(cè)立著三塊巨大石材,是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樹立 “神功圣德碑” 而開鑿的巨型石材,至于工程又為何半途而廢,至今仍是未解之謎。袁枚也曾感嘆它的宏大并寫下<b>《洪武大石碑歌》 “青龍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萬丈,兩頭未截空中央。旁有赑屃形更大,直斬奇峰為一坐,欲負不負身尚臥。高皇開創(chuàng)氣概雄,欲移此碑陵寢中。大書功德告祖宗,壓倒唐漢驚羲農(nóng)。碑如長劍青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 </b></p> <p class="ql-block">  正因為袁枚文采飛揚,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袁枚最心愛的三妹袁機去世,袁枚悲痛欲絕寫下了感人至深的散文篇《祭妹文》,與韓愈《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瀧岡阡表》同稱古代三大祭文。<b>《祭妹文》“嗚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b>袁枚用第二人稱祭寫 特別感人,還在妹妹墳頭紙灰飛揚 朔風野大的環(huán)境里,一邊燒著紙一邊和妹妹說著話:你如果從小不讀儒家經(jīng)典 不尊重一些道德規(guī)范,不至于落到這個程度。袁枚反思的說 汝不讀《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他認為這些東西可以讀 但別這么迂腐,看得出袁枚對四書五經(jīng),讀而不全受限制。 </p><p class="ql-block">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袁枚已經(jīng)是七十五歲的老人,和往年一樣陽春三月,他總要前往杭州踏青回鄉(xiāng)掃墓。四月十三日這一天 杭州西湖寶石山莊的湖樓邊上,站滿各色達官貴人正驚喜地在看 驚世駭俗的一幕,七十五歲當朝大詩人袁枚,和他的十三位女弟子匯集在一起,點評各自的詩作 唱彈歌曲 熱鬧非凡。他認為在那個時代女人有情感就要表達,招收弟子十幾位女詩人 就是切磋詩歌 支持女性創(chuàng)作,表現(xiàn)一種平等的男女觀,不受世俗之囿限,僅對生活 對自然 對社會 對人性不同于大眾的看法,是那個時代少有的亮光。尤其清代的南京 如果沒有袁枚,歷史一定不像今天看到的那樣豐富多彩。 隨園弟子半天下,提筆人人講性情,76歲高齡的袁枚又做一件讓人瞠目的事,作詩自挽。早年間相士胡文炳 為袁枚算一卦,說他63歲得子76歲壽終,果真在63歲喜得貴子,在76歲那一年感覺身體大不如從前,深信大限將至。于是仿效陶淵明給自己寫下了祭文和挽歌,并邀一眾同仁好友為他寫下挽詩,在袁枚的索求之下,趙翼 姚鼐等三十九位同仁好友,被迫寫來了唏噓 贊美和不舍的挽詩,而袁枚對死達觀態(tài)度,一時成為文壇佳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袁枚給自己寫的挽歌題目很長,叫<b>《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體,不限韻》 “人生如客耳,有來必有去。其來既有端,其去亦無故。但其臨去時,各有一條路?!?lt;/b> 從他的詩里頭 看不出多少悲切的東西來,雖然覺得生命將要逝去,廣征挽詩就是把生死看得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有來就有去。在這一年的除夕夜 與全家一起靜侯死神的袁枚,在公雞的長鳴中迎來了新的一年。重獲新生的袁枚,懷著無限熱愛生活的激情,又一次離開隨園 重游天臺山,投向了大自然的懷抱,正如他在詩中所寫<b>《湖上雜詩》 “葛嶺花開二月天,游人來往說神仙。老夫心與游人異,不羨神仙羨少年?!?</b>到了嘉慶二年 82歲的袁枚舊疾復發(fā),他自知大限已到,寫下兩首七律《病中做絕命詞留別 諸故人》和《再作詩留別 隨園》。<b>《病劇作絕命詞留別諸故人》“每逢秋到病經(jīng)旬,今歲悲秋倍愴神。天教袁絲亡此日,人知宋玉是前身。千金良藥何須購,一笑凌云便返真。倘見玉皇先跪奏,他生永不落紅塵”《再作詩留別 隨園》 “ 我本楞嚴十種仙,朅來游戲小倉巔。不圖酒賦琴歌客,也到鐘鳴漏盡天。轉(zhuǎn)眼樓臺將訣別,滿山花鳥尚纏綿。他年丁令還鄉(xiāng)日,再過隨園定惘然?!?lt;/b> 這是袁枚一生最后的詩篇,一別故人 一別隨園,嘉慶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袁枚被葬于小倉山南嶺隨家倉的百步坡上,并按他的《遺囑》立碑,無官號名號 只寫 “清故隨園 先生之墓”。</p><p class="ql-block"> 袁枚去世之后隨園逐漸敗落,1853年太平天國軍占領(lǐng)南京隨園盡毀。時至今日小倉山,以隨園已消失于現(xiàn)代化的繁華與喧囂,而在南京城內(nèi)仍然可以群德隨園,命名的隨園和建筑 依然成為化雨分消,這一古都的文化蘊積,隨園主人的自由 豁達悠然的人生追求和獨特魅力,也早已融入了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