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月三日,天空特別晴朗。我們驅(qū)車1個半小時,經(jīng)過蜿蜒起伏,峰回路轉(zhuǎn)的盤山路,來到了藏在熱帶雨林深處,神秘古老的基諾山寨。</p> <p class="ql-block">?基諾山寨位于西雙版納景洪市東部基諾鄉(xiāng)巴坡村,是全國唯一一個<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自然村寨為依托、</span>全面展示基諾族文化的原生態(tài)旅游景點。</p><p class="ql-block">基諾族是中國56個民族里最后一個被確認的少數(shù)民族。人們的生活中保留著大量原始社會的文明習(xí)俗,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由原始社會直接跨越到現(xiàn)代社會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諾山寨的入口是一個被茂密</span>雨林覆蓋的太陽鼓形狀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在基諾族文化中,太陽鼓被視為神靈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它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基諾族人相信太陽鼓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谷豐登。</p> <p class="ql-block">山寨里,空氣非常清新,到處都是參天大樹,綠陰遮天,給人一種置身于原始森林中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邁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掛滿牛角、用</span>基諾傳統(tǒng)織錦裝飾的石階路,似乎穿越了時間隧道,走進了神秘而古老的基諾人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掛著牛角的木樁上書寫著基諾族的諺語,每條諺語都非常有哲理,且幽默詼諧,充分體現(xiàn)了基諾先民的聰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路旁,還有一把狩獵英雄才有資格歇息的“寶座”。</p> <p class="ql-block">在瑪黑瑪妞塑像前,身著漂亮基諾民族服飾的寨民們,為游客表演基諾族用于慶祝狩獵成功的特有樂器——“奇柯”和“布姑”。</p> <p class="ql-block">“奇柯”和“布姑”主要由質(zhì)地堅硬的毛竹、黃竹制成,“奇”喻意“小”,“布”喻意“大”。當獵手們捕獲到獵物后,便隨手砍下竹子,根據(jù)獵物的大小制作“奇柯”或“布姑”,并一路演奏直到寨子,以告知鄉(xiāng)親們<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表達慶祝</span>。</p> <p class="ql-block">這尊仰臥大地的美人雕像,就是基諾族的傳說中的始祖——阿嫫腰北,被基諾族人奉為創(chuàng)世女神。在基諾語中,“阿嫫”意為“母親”,“腰”意為“大地”,“北”意為“創(chuàng)造”,因此“阿嫫腰北”也被稱為“創(chuàng)造大地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傳說女神“阿嫫腰北”對當時的世界很不滿意,決定重新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她先把一對名叫“瑪黑”和“瑪妞”的親兄妹放入一個太陽木鼓中,然后變出七個太陽把大地烤焦,又發(fā)起洪水淹沒舊世界。所有的生靈毀于一旦,只剩大鼓里的“瑪黑”和“瑪妞”隨波漂流,當洪水退去后,兄妹破鼓而出,相親相愛便有了基諾族?!盎Z”是本民族的自稱,可解釋為“舅舅的后人”或者“尊重舅舅的民族”,所以基諾人認為舅舅就是父親,他們都是舅舅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寨中心豎著一個高大的圖騰柱。基諾族人信奉萬物有靈,相信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地有地神,世界萬物都有靈。為求氏族成員的安全、生產(chǎn)豐收、消災(zāi)祛病,故以祭祀祈求神靈的庇護和保佑。</p> <p class="ql-block">山寨中有一個基諾文化的體驗項目:“攸樂攸樂”的實景演出。場面非常壯觀,從激昂的基諾民族樂舞,到古老的刀耕火種、狩獵釀酒的技藝,再到絢麗的服飾展示和獨特的習(xí)俗文化,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基諾族的智慧,<span style="font-size:18px;">將基諾文化的精髓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span></p> <p class="ql-block">最精彩的莫過于基諾族的太陽鼓舞,節(jié)奏歡快、氣氛熱烈,身著民族盛裝的姑娘、小伙個個充滿著青春活力,令觀者無不為之喝彩!</p><p class="ql-block">太陽鼓舞已被確定為西雙版納州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基諾人熱情大方、浪漫好客,在這里有專給游客提供的免費的烤肉和水果。</p> <p class="ql-block">表演結(jié)束后,邀請游客一起到舞臺互動共舞。</p> <p class="ql-block">方圓六百平方公里的基諾山,古稱攸樂山,也稱攸樂古茶山。該茶山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古茶樹樹勢蒼老,樹齡均在300年以上。當?shù)胤N茶、制茶、貿(mào)茶,歷史悠久。</p> <p class="ql-block">基諾人至今還保持用傳統(tǒng)方式煸炒茶葉。</p> <p class="ql-block">熱情好客的茶農(nóng)邀請游客到家里做客,邊品茶,邊講述基諾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望著遠處茫茫的茶樹山,喜悅的心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站在通往山寨的高處長廊中,遙望藍天白云,恰似觸手可及,美妙無比!</p> <p class="ql-block">基諾族的傳統(tǒng)習(xí)俗都非常有特性。其中特懋(mao)克節(jié)?是基諾族最盛大、最隆重的節(jié)日,意為“過年”。節(jié)日持續(xù)三天,第一天祭鼓,第二天祭鐵房,第三天備耕?。在節(jié)日期間,基諾族會舉行傳統(tǒng)歌舞表演、橘子“大胃王”比賽、射彈弓、斗雞、套鴨子等互動游戲,不僅展示了基諾人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更<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載著基諾族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span></p> <p class="ql-block">山寨里家家戶戶家中都懸掛著馬蜂窩,據(jù)說是用于避邪。</p> <p class="ql-block">基諾族紡織文化歷史悠久,紡織的砍刀布就是基諾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標志之一?;Z族傳統(tǒng)織錦技藝先后被列為市級、州級非遺項目?;Z族服飾以大自然作為圖案,如山川、日月、花草等,極盡所能的展示大自然賦予萬物的一切顏色。</p> <p class="ql-block">“尼高卓”在基諾語中意為“寨父寨母”,這里原是村寨長老住的地方,現(xiàn)在改為基諾族生產(chǎn)勞動、生活用器的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這里懸掛著多個年代的村寨長老像。</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巨大的螞蟻堆。傳說螞蟻堆是阿嫫腰北創(chuàng)造新世界時留給祖先的,螞蟻堆是土地的神靈。</p> <p class="ql-block">因基諾族長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使他們依舊保留著原始古樸、粗獷豪爽的生活習(xí)性,在很長的歷史歲月里,他們沒有文字,刻木記事。</p> <p class="ql-block">雞毛信是基諾族在遇到緊急事件時使用的傳遞信息的物件。雞毛表示事情緊急,辣椒表示事情十分緊急,火炭表示事情已經(jīng)達到了非常緊急的程度。辣椒和火炭通常表示發(fā)生武力沖突。人們只要看到送信者手中的雞毛、辣椒、火炭就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無論何時何地均務(wù)必前去援助。</p> <p class="ql-block">基諾族早年的住房俗稱大公房,高不過七八米,長度卻有三四十米,甚至達五六十米,猶如一道長廊。大公房是氏族之家,居住著若干個有父系血緣關(guān)系的小家庭。小家庭的個數(shù)越多,大公房的長度越長。大公房是基諾族父系氏族集團的標志物,村寨內(nèi)有多少個父系氏族集團,就有多少幢大公房。至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基諾族的住房一直是父系氏族共居。大公房一直保留至20世紀60年代。進入70年代以后,氏族共居的大公房逐漸被單家獨戶居住的“干欄“式木樓所取代,昔日的大公房已成為歷史遺跡。</p> <p class="ql-block">在大公房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火塘,有多少個火塘,就代表有多少個家庭。</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還擺放著許多寓意美好的道具。</p> <p class="ql-block">山寨中,每一處都散發(fā)著基諾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氣息。</p> <p class="ql-block">山寨小徑是用石刻圓盤,竹條插編鋪就而成,穿梭于曲徑通幽之處,恍若隔世般仙山幽谷。</p> <p class="ql-block">在臺階上曬太陽的兩只小蜥蜴,用不屑一顧的眼神瞅著過路的游客,一股“我掉了尾巴也不怕”的神氣!</p> <p class="ql-block">舉目遙眺,藍天、白云、綠水、青山,仿佛在訴說著基諾人古老的傳說,憧憬著美好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原生態(tài)的基諾山寨,不僅隨處可見史前文明的印記,而且還是現(xiàn)代文明的窗戶和縮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基諾族完成了從原始社會直接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華麗轉(zhuǎn)身,基諾人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