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作東(1832一一1859年),諱葵園,字作東,號旭初。生于清朝道光12年12月初3日。北門坊仕誠公第十六代裔孫。他從小深受族中儒家文化的浸潤,秉承“耕讀傳家,清白明世”的祖訓,有良好的家風家教。</p><p class="ql-block"> 李作東幼時賦性聰穎,豪邁有大志。年稍長就與人說:“案頭講學,揣摩貼括,一落孫山,處處皆疵,士不逢知己,縱有經天緯地之才,莫展改君澤民之志?!彼母赣H聽后感到他有異才,剛成年時便援例為之納粟捐授同知,誥命朝議大夫,簽分廣西。(同知是明清時期的官名,是知府的副職,正五品,因事而設,每府設一二人,無定員。同知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朝議大夫是清朝從四品文官的散官官階。清朝的散官是按照你實際的官職品級來相對應授予的一個稱號,有點類似于現(xiàn)在的公務員職級制度,是個虛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作東在廣西任職期間其家人在家鄉(xiāng)設立的務本書屋,此屋可惜在2024年10月13日被頑童玩火釀成火災燒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作東在廣西任職期間其家人在家鄉(xiāng)設立的務本書屋,此屋可惜在2024年10月13日被頑童玩火釀成火災燒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李作東在入職晉謁上司時,面對上司的詰問對答如流井井有條;陳述條理清淅,所述治理策略有獨特的見解,見識別具一格,認為桂西山險,民情悍黠,只要有作為的官員是可以使民眾信服的。上司贊嘗他的對答,對其青睞有加,深受器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道光30年(1850年)李作東赴廣西上任,先后在那地州、河池州擔任知州(那地州是今南丹縣周邊的一些地域;河池州是今河池市宜州區(qū)。清朝時知州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地級市長,是地方州府的最高行政長官)。后陞授西隆州知州(今隆林各族自治縣,是當時的直隸州,管轄的地域比前兩個州更多)。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地、河池、西隆三地緊鄰,位于廣西西北部,處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帶,境內山峰連綿,重巒疊峰,溝壑縱橫,石山面積占總面積的35%,土山面積占65%,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是個窮鄉(xiāng)僻壤之地;當?shù)厥嵌嗝褡寰劬訁^(qū),境內有苗、彝、仡佬、壯、漢等5個民族;民風彪悍,民族間常因爭資源爭地盤等原因發(fā)生械斗。作東在任內采取懷柔策略,與少數(shù)民族土司多聯(lián)系常溝通,以發(fā)展生產為導向,引入家鄉(xiāng)的先進耕種技術,取得良好的效果,當?shù)厝朔Q其“鳴琴鶴化,政聲丕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網絡圖片,圖文無關)</span></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24年(1844年),洪秀全偕馮云山在廣西以傳教作掩護,秘密進行反清活動。道光30年(1850年)夏,洪秀全發(fā)布總動員令,號召各地拜上帝會眾到桂平金田村“團營”。咸豐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聚集2萬余人在廣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一時整個廣西鼎沸,遍地戰(zhàn)火,直至太平軍北上攻城略地,廣西壓力稍減,戰(zhàn)火亦趨平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 太平軍于咸豐3年(1853年)3月23日攻入南京城,并定都南京改稱天京。定都南京后,領導層便進行權力瓜分,大肆封王封官。由于權力分配無法達到盡善盡美,便出現(xiàn)了部將間相互傾軋。為爭權奪利而相互殘殺,內訌不斷。洪秀全等高層領導因怕部將叛亂奪權,也排除異己殘殺有功將領。一時間南京城中烏云密布,人心惶恐,時有某將領被親王誅殺的消息傳播。不少將領為避禍亂和保存實力,率部脫離南京另圖發(fā)展。</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 咸豐6年(1856年)天京事變后,石達開為韋昌輝所迫害,一度逃離天京,事件平息后返回,穩(wěn)定局面,主掌朝政,由于受到洪秀全之猜忌,石達開于翌年6月再度從天京出走。東西轉戰(zhàn),流動于南方各省。?</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網絡圖片,圖文無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咸豐9年(1859年)5月,石達開退入廣西,其部屬的一支部隊途經西隆,占據(jù)了滇、黔、桂三省交界的部分州縣。一時廣西戰(zhàn)火又起,敵氛逼近,一夕數(shù)驚,人心惶惶,一時昔日一官難求的仕宦被視為畏途,南丹州沒人愿去擔任知州。上司熟知李作東年富力強精明能干又敢于擔當,下令讓李作東兼任南丹州(今南丹縣)知州。幕友勸其請假省親歸休暫避,作東回答道:“上司信賴我,把兩個州的重擔交給我,我怎敢臨陣脫逃?惟有捐軀報國而已”。幕友們都四散逃走。作東坐鎮(zhèn)署衙,談笑自若弗聽雜音,并以書遺家人云:“當于賊不兩立,不求生以害仁,男兒報國,是其時也。但全忠不能盡孝,毋以我為念!”。家書傳回家鄉(xiāng),鄉(xiāng)親們聽到后都非常傷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網絡圖片,圖文無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咸豐9年(1859年),奈何潰軍聲勢浩大,南丹州治被攻陷,作東親率官兵奮勇當先,與潰軍巷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不屈就義盡忠報國。遇難時年僅二十八歲。他的敵人欽佩其節(jié)操,為之殯殮,好好的安葬了他。噩耗傳到上司處,上司為之痛悼,為嘉獎其忠義,奏請朝庭追贈云騎尉世職(清時云騎尉是世襲爵位,不是官職;是正五品軍功世爵),牌位進入南丹州昭忠祠永享祭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李作東的妾王氏目睹丈夫以身殉國,苦于當時丈夫的故鄉(xiāng)也正在經歷戰(zhàn)亂而不得歸,只好寫信告之李作東在故鄉(xiāng)的家人,她自已則回了湖南娘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光緒十九年(1893年),李作東在故鄉(xiāng)的孫子李恂如繞道湖南到廣西,找到祖父的安葬之地,取骸骨帶祖父回家。艱若跋涉近一年,才把祖父的骸骨背回故土安葬,使李作東最后落葉歸根,魂歸故土。第二年僅二十五歲的李恂如也因積勞成疾逝世,令人扼腕痛惜。 </p><p class="ql-block"> 李作東在故鄉(xiāng)的正室鐘氏,被旌表節(jié)孝誥封恭人,于民國四年(1925年)壽終內寢,享壽八十有四。生前五代同堂,兒孫繞膝。</p><p class="ql-block"> 太平軍的功過我們不作評論,但不論是那個朝代、那種社會制度,政府都需要忠于職責克己奉公、危難之際臨危受命、勇于擔當?shù)墓賳T,李作東生平剛毅,臨難不茍,砥礪忠貞的大仁大義值得稱領;他大節(jié)昭然,垂范千古,政績在民,碧血丹誠的形象在當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p><p class="ql-block"> 李作東事跡收入民國版武平縣志的列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