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上新街,</b>百年老街,真乃風水寶地也,掐指數(shù)下來:清朝遺老,民國新貴,社會名流,達官顯貴,鴻商富賈,文人墨客,武林達人,藝術(shù)大師.....,名流疊出。<div><br></div><div>從街北開始梳理曾住此街的名人足跡......<br></div><div><br></div> 嚶園,是著名書畫家<b>關(guān)友聲</b>的私家庭院。在飲虎池前街,后并入上新街。此院在修建濼源大街時拆遷。關(guān)友聲(1906-1970),原名關(guān)際頤,字友聲,號嚶園主人,出身于鹽商家庭,殷實家境 ,善收藏,廣交名人。重友情,張大千、李苦禪、老舍等都是他的莫逆之交,常聚小院。他的兒子關(guān)天駿繼承父親的書法遺韻,亦為書法家。 原上新街1號,<b>趙健民</b>省長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居住在此院。當時是由徐家花園(現(xiàn)14號)街搬來。 <b>27號是山東劇院宿舍院</b>。曾居住過許多藝術(shù)名流大家。 <b>黃立蓀</b>(1904-1976),著名書法家。幼時隨外祖父王涫澄學畫,精通真草隸篆,擅長漢隸,曾為濟南千佛山半山腰牌坊書“云徑禪關(guān)”牌匾! <b>尚長麟</b>(1931-1983) 京劇旦角演員。原籍河北南宮,生于北京,漢軍旗籍。系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次子。作為尚小云的兒子,子承父業(yè),繼承尚派。他曾任山東省京劇團團長,還擔任過山東省戲曲學校校長。 畫家<b>彭昭俊教授</b>(1935-2022),曾任齊魯書畫研究院院長、山東藝術(shù)學院美術(shù)系主任等職務(wù)。他的藝術(shù)成就“彭昭俊藝術(shù)展覽館”落戶在家鄉(xiāng)榮城。他從教50余年,可謂桃李滿天下。 <b>35號“景園”,主人王占元</b>(1861-1934),原名德賢,字子春。山東館陶人(今河北邯鄲)。清末民初軍閥,曾任兩湖巡閱使。后居天津至去世。據(jù)載,他的各地房產(chǎn)多達3000余間。上新街的“景園”是他為姨太太建造的。同時期他還投資120萬元成為濟南“魯豐紗廠”第一大股東。資金雄厚。 42號馬家老院,<b>馬子華</b>老人曾住此院,民國時期,他曾擔任濟南市牛羊協(xié)會會長。<br><br>44號<b>“馬清宗故居”</b>,“一代跤王”馬清宗(1924-1980)是馬子華的族侄,“馬家軍”名震四方,薪火相傳,馬清宗的兒子馬連年老先生傳承“馬式摔跤術(shù)”(非遺),現(xiàn)已傳續(xù)到六代弟子了。 <b>49號院是山東博物館的宿舍</b>。現(xiàn)在有九級臺階的門樓。在此院住過的都是大佬,是博物館各領(lǐng)域的翹首。 <h5>首任館長秦亢青一家曾在此居住。在去年(2024年)省博建館七十周年紀念會上,秦館長后代秦玉修(左二)、秦玉海(左一)、秦曉明(右二)與牛繼增館長的后人牛國棟(右一)合影留念。</h5> <b>秦玉海</b>和<b>牛國棟</b>先生均酷愛攝影,都是研究城市傳統(tǒng)文化的專家,通過大量的圖文,記錄了省博物館和上新街的歷史和風貌。牛國棟先生回憶當年在此院住過的名人: <b>王獻唐</b>(1896-1960),字獻堂,初名家駒,號王鳳生,以字行。日照人。著名學者。曾任山東省圖書館館長和山東省文管會副主任,為保護山東地方文化遺產(chǎn)做出特殊貢獻。博物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主持《山東省博物館歷史陳列主題設(shè)計》。著書頗多。 <b>李義貴</b>,早年他跟隨省圖書館館長王獻唐和省圖編藏部主任屈萬里,護送文物南遷,歷時一年多,于1950年冬,完璧歸趙,這批文物后來成為省博物館藏品?,F(xiàn)在省博有三位功臣的雕塑。 <b>秦亢青</b>(1915-1997),日照人。省博創(chuàng)始人之一,第一任副館長。北京大學。1956年的任命書,由時任省長的趙健民簽署。秦館長的其夫人牟松原也是革命老人,她的妹夫是谷牧。牟松原曾在省立第一鄉(xiāng)村師范上學,學校黨支部書記為趙健民。趙省長與秦館長一家均在上新街居住過。秦館長的姐姐是萬毅將軍的岳母。秦家是典型的紅色家庭。 <b>牛繼增</b>(1932-2000),省立濟南中學畢業(yè),入職于山東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省博創(chuàng)始人之一。1991年為新館(千佛山)館長。專著撰寫《山東省博物館簡史》等諸多的博物館歷史。他的兒子<b>牛國棟</b>,是研究城市傳統(tǒng)文化的專家,著有《濟水之南》《濟南乎》,書中通過大量的圖文,描繪了濟南的歷史和風貌。感謝牛國棟先生提供此院的歷史資料! <b>關(guān)天相</b>(1917-2009),字吉人,號退公,筆名關(guān)佶。濟南人。著名書畫家關(guān)友聲世侄。從事文博工作,廣識博學,書畫鑒定專家、書法家,兼長文史。 <b>陳梗橋</b>,1940年出生在濟南。山東省博物館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師從多位名家(金棻、關(guān)友聲等),是著名書法家和文物鑒定專家。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nèi)享有盛譽,而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 院內(nèi)居住過的還有<b>南瑋君</b>(副館長)、<b>盧傳貞</b>(老館長),<b>張學海</b>(考古學家)、<b>王思禮</b>(考古學家),<b>王恩田</b>(考古學及古文字學家),<b>冀剛</b>(文物攝影及暗房技術(shù)專家),第一代講解員<b>鄧學夢、趙麗華、王曉燕,楊正旗</b>(書畫裝裱專家),<b>鐘華南</b>(古陶復原考古專家)等等。 <p class="ql-block"><b>楊俊珠</b>(1928-2013),河南內(nèi)黃人,開封女師畢業(yè)后,在華東軍政大學工作。是省博創(chuàng)始人之一,是位寫著一手漂亮小字的女同志。抗戰(zhàn)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前輩,離休干部。文革遭受不公后評反。她曾臨時住在上新街51號省博物館院內(nèi)。</p> 沙家公館主人<b>沙秀山</b>,是民國初年大商人,商號<b>“世善堂”</b>。 70號李家大院,黃金大王<b>李宗岱</b>孫子一家在此居住89年。商號為<b>“中興堂”</b>。 <b>80號“頤園”</b>,解放前曾是中共地下省委臨時駐地,<b>黎玉</b>(山東省委書記/北方局代表)化名馮寄雨在此居住幾個月。時任省委組織部部長的<b>趙健民</b>(后為山東省省長)和時任省委宣傳部部長的<b>林浩</b>等人時常出入此院。黎玉在此院還結(jié)識了后來成為書法家的武中奇先生。 108號英式紅樓,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時是日偽時期濟南市市長朱桂山的官邸。 112號,四合院房屋用料是建道院時剩余材料建成。院主人是劉紹基,又稱劉福緣(道名),字綿蓀。是濟南道院創(chuàng)院“四十八子”之一的重要人物。 120號“方榮翔故居”。方榮翔(1925-1989),一代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花臉裘派傳承人。曾任山東省京劇團副團長。當年他飾演《奇襲白虎團》中王團長家喻戶曉。<br><br>還有許多......<div><br></div> <h5>【注】資料來源上新街居民及網(wǎng)絡(luò)信息,有不妥之處請指正!</h5><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