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我跟祖父闖江湖

許凌

<p class="ql-block">我的祖父小時候因家境貧窮,每到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便到四鄉(xiāng)八舍唱“門嘆詞”求取溫飽。成年后,去江南唱江淮戲,先演青衣,后唱老生。1934年回蘇北與他人合伙置辦衣箱,長期擔(dān)任領(lǐng)班。后來,戲班改名為阜寧縣淮劇團(tuán)。</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我才六、七歲,跟著祖父和祖母在戲班子里闖江湖,戲班子的演出范圍是整個蘇北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戲班里有人專管服裝和道具,叫“衣箱”。每天演出前,管衣箱的人把服裝和道具擺好、掛好,並要替演員扎“靠”(即身后插四面小旗的大“靠”),演出結(jié)束時,他們還要忙著把一件件的服裝疊好收箱。折疊戲服有一定的技巧,必須按要求操作,否則就會亂套。</p><p class="ql-block">我和“衣箱”接觸最多,因為大人們演出時,我只能在后臺玩。演出結(jié)束時,一般都要到夜間十二點(diǎn),我早在后臺睡著了。</p> <p class="ql-block">長期在后臺,耳濡目染,便學(xué)上了不少術(shù)語。比如:帽子叫“盔頭”,胡子叫“髯口”,野雞毛叫“翎子”,大臣穿的衣服叫“蟒”,小生穿的叫“褶子”,青衣穿的叫“帔”,武生后面背的四面旗子叫“大靠”等等。</p> <p class="ql-block">戲班要到一個地方去演出,一般都是我祖父事先去接洽,然后全戲班轉(zhuǎn)移到新的演出地點(diǎn),行話叫“打過場子?!?lt;/p><p class="ql-block">“打過場子”一般都是租用尖頭,兩道帆的“浜船”。一條船裝衣箱、道具和樂器等,年輕的演員都步行,我和祖母以及老演員乘另一條船。</p><p class="ql-block">船在河上航行,人躺在船艙里,聽著船頭激起的潺潺流水聲和梢工扳舵的“吱嘎”聲,河面上清新的水氣和兩岸稻花的清香撲面而來,不時有一條魚兒躍出水面,在空中扭動幾下銀白的身軀,又一頭扎進(jìn)碧波之中,河面上蕩起一片片漣漪。</p><p class="ql-block">夜間行船別有一番情趣,船外無景色可看,老演員們便聚在船艙內(nèi)喝酒,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想到什么說什么,無拘無束。微醺之后,倒頭便睡。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船泊在岸邊晨炊。東方泛白,晨風(fēng)拂拂。于是有人吟道:“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lt;/p> <p class="ql-block">演出大多在戲園,四盞氣油燈打足了氣,微微發(fā)出“嘶嘶”的聲音,照得滿園通亮。演出前一般都要“大鬧臺”,即鑼鼓家伙猛敲一氣“急急風(fēng)”,大概是為了吸引觀眾吧。</p><p class="ql-block">演出開始后,臺上唱著戲,臺下煙霧繚繞。叫賣香煙、花生、瓜籽、薄荷糖的、沖茶倒水的,絡(luò)繹不絕。沖茶的左手抓著小茶壺,大姆指掰開茶壺蓋,右手將銅嘴大茶壺里的開水一滴不漏地注入小茶壺,遞到看客手中。</p><p class="ql-block">最精彩的是打手巾把子,簡直成了戲園里的一道風(fēng)景。</p><p class="ql-block">打手巾把子的人都有一套過硬的基本功,在滾燙的熱水中浸濕后擰干的十幾條毛巾卷成一股,從戲園的一角,扔給另一角的同伴,其準(zhǔn)確性堪比一流籃球運(yùn)動員。對方接過毛中一條條地扔給需要的看客。有時兩三條一起扔,好像天女散花??纯筒镣昴樅?,給二分錢小費(fèi)。</p><p class="ql-block">戲園子外靣就更熱鬧了。燈光輝煌,人頭攢動。擺糖攤子的、耷花牌的、押寶的、套圈的等等,一個接著一個。這幫人專門依附戲班子生活,經(jīng)營的場所叫“湖巷”。他們長年跟著戲班子跑,戲班子到哪里他們也到那里,相互借人氣,長期共存。</p> <p class="ql-block">戲班子的演出,大多在戲園,但偶爾也到鄉(xiāng)間。</p><p class="ql-block">夏日的夜晚,打谷場上涼風(fēng)習(xí)習(xí)。勞作了一天的人們早早端個板櫈,抓著蒲扇,到打谷場上占下位置,享受這難得的機(jī)遇。天黑了,土戲臺被汽燈照得如同白晝,與漆黑的天空幾乎分不清界限,猶如海市蜃樓,極富詩情畫意。孩子們最高興,他們在戲臺前追逐、打鬧。開戲前,照例有一通“大鬧臺”。在鑼鼓聲中,大武行中的學(xué)員在臺上輪流做著“虎跳”、“小翻”等活躍氣氛。等到正式演出時,臺下安靜下來。</p><p class="ql-block">胡琴、竹笛伴隨演員的唱聲隨風(fēng)飄蕩,婉轉(zhuǎn)悠揚(yáng),使人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七歲那年,我離開戲班子,回老家上學(xué)了。但耳朵里經(jīng)?;仨懼@美妙的旋律。尤其是夜深人靜時,躺在床上,閉上眼睛,悠揚(yáng)的樂曲聲便在我的耳邊迴蕩,若有若無,如絲如縷。我想,這便是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吧。</p> <p class="ql-block">祖父他們演的是“幕表戲”,所謂“幕表戲”,是沒有固定臺詞的。</p><p class="ql-block">有時,臺上一個演員在唱,唱了一陣之后,該他下場了。然而,下面該出場的演員還沒有化好妝,這時,后臺傳來一聲“馬--后”(即等一會下場)。臺上的演員心領(lǐng)神會,水袖一甩,回過身來,叫板、起腔,一唱又是一大段。直到后臺一切準(zhǔn)備就緒,傳來一聲:“馬--前”(即快一點(diǎn)兒),這才下場。</p><p class="ql-block">對于幕表戲,乍聽起來似乎匪夷所思。其實,任何事情都有訣竅。演員到臺上現(xiàn)編唱詞就有點(diǎn)鋌而走險,萬一卡殼豈不砸鍋?然而不用擔(dān)心,他們每人都會許多固定的段子,可以往各個戲上套。例如,走路有走路的段子,且可長可短:</p><p class="ql-block"> 三步并著兩步走,</p><p class="ql-block"> 兩步并著一步行。</p><p class="ql-block"> 行不多時來好快,</p><p class="ql-block"> 前面頂?shù)阶约议T。</p><p class="ql-block">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就下場回家了。然而,他這時接到“馬后”的指令,他就會回頭再唱:</p><p class="ql-block"> 自家門前一棵樹,</p><p class="ql-block"> 樹上喜鵲鬧盈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像這樣的詞他可以一直唱下去,直到“馬--前”傳來為止。</p><p class="ql-block">此外,上樓、過橋、進(jìn)花園、飲酒、讀書等,都有段子,這些段子不盡相同。有的是師傅傳授,有的是平時自己編好,默記在心。臨到用時,信手拈來。那時候,“九蓮、十三英”等傳統(tǒng)劇目已經(jīng)比較成熟,有了相對固定的臺詞了。</p><p class="ql-block">祖父是班主兼導(dǎo)演。如果排演新戲,都是祖父給演員說戲。</p><p class="ql-block">說戲主要有兩個內(nèi)容,一是“人名”,二是“關(guān)口”。所謂“人名”,就是角色分析,劇中人姓甚名誰,性別、年齡、身材相貌、性格特征,身份地位,主要經(jīng)歷等。所謂“關(guān)口”,就是故事情節(jié)。故事發(fā)生的年代,事情的經(jīng)過,誰先上場,遇到誰,說話的內(nèi)容等,交待完這些,剩下的就由演員上場發(fā)揮了。</p><p class="ql-block">幕表戲演出時還有一些特殊的工作人員,這就是“跟包的”,他們不是演員,但卻經(jīng)常上臺。他們上臺時身著便裝,為唱累了的演員送上一壺茶,或者為即將坐下的官員提起蟒袍的后擺搭在椅背上,防止坐壞戲服。</p><p class="ql-block">別看“跟包”這活不起眼,好像沒有什么技術(shù),其實不然。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dāng)臺上有人要跪拜時,“跟包”的會及時把一只拜墊從下場門像扔飛碟一般扔到演員的膝下,其準(zhǔn)確性和及時性堪稱完美。尤其是在臺上兩、三人一起跪拜時,“跟包”的會三只拜墊一起出手,不偏不倚地到達(dá)目的地。</p><p class="ql-block">淮劇有有許多保留劇目,如《牙痕記》、《罵燈記》、《秦香蓮》《探寒窯》、《陳鳳英盤門》等。專業(yè)編劇的出現(xiàn),更是極大地提高了淮劇的層次。</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四年,鹽城地區(qū)在人民劇場搞了一次傳統(tǒng)劇目會演,挖掘即將失傳的幕表戲。參加演出的都是年逾花甲或古稀的老藝人。</p><p class="ql-block">《梁?!返臉桥_會一折中,梁山伯對祝英臺唱道:</p><p class="ql-block"> 賢妹呀,我想你--</p><p class="ql-block"> 藥丸子吃了三笆斗</p><p class="ql-block"> 吃了心里又要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段的“淮嘣子”,曲調(diào)委婉,吐詞清晰。尤其是數(shù)板時,樂器全停,臺下寂靜無聲,演員全靠清唱。數(shù)板一停,丟板行腔時,樂器齊奏,臺下一片掌聲。</p> <p class="ql-block">由于淮劇產(chǎn)生并植根于平民之中,幕表戲大都系藝人口頭創(chuàng)作,因此唱詞直白且通俗。但缺乏更高層次上的美學(xué)意境。后來,淮劇有了專業(yè)編劇,對傳統(tǒng)的劇目進(jìn)行再創(chuàng)作,這就有了相對固定的劇本,唱詞的創(chuàng)作也就進(jìn)入更高的層次。例如《梁?!罚桥_會)祝英臺:</p><p class="ql-block"> 梁兄啊,我想你--</p><p class="ql-block"> 青絲發(fā)上拔金簪,</p><p class="ql-block"> 粉壁墻上畫牡丹。</p><p class="ql-block"> 一天不來畫一朵,</p><p class="ql-block"> 兩天不來畫一番。</p><p class="ql-block"> 天天不來天天畫,</p><p class="ql-block"> 長金簮畫成了短金簮。</p> <p class="ql-block">我記事時,祖父已很少唱戲,一來年齡大了,二來管理一個戲班要化很多精力。他上臺也只是臨時頂替某一個演員。我只看過他演的王婆、縣官等角色,他年輕時演青衣的風(fēng)采,我是無緣一見了。</p><p class="ql-block">幕表戲的演出過程中,戲班子的主要演員在臺上被觀眾叫幾次好,那么在舞臺大幕外的一側(cè),就會掛出一面小黑板,黑板上用白粉寫著這個角兒的藝名,這就是掛牌。其目的,一是為角兒揚(yáng)名,二是戲班子以此提高聲望。</p><p class="ql-block">名字寫在最上面的是頭牌,掛頭牌的一般都是本戲班的當(dāng)家花旦或小生,也有老生、老旦等掛頭牌的,這主要看當(dāng)天唱的是什么角色為主的戲。</p> <p class="ql-block">告別戲班子雖然已經(jīng)七十多年了,但這段日子美好的經(jīng)歷卻記猶新。我們雖然是梨園世家,但祖父的事業(yè)卻沒有得到傳承。只有我在年輕時搞了十年文藝宣傳隊,除了參加演出,還寫了許多劇本,這可能是受到跑江湖時的藝術(shù)熏陶吧。</p> <p class="ql-block">(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敬請告知刪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