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閑話鼓浪嶼]/原創(chuàng)散文</p><p class="ql-block">作者/沙誠俊子</p><p class="ql-block">(去過島嶼的人會有這種感覺,雖然島嶼各有不同,上面的內(nèi)容卻差不多,大同小異的,只有游客進去踩的坑各有不同,討要你鈔票的熱情那更是各有各的高明,大家都想過上好日子,但用錯了方法只會讓一切變得更糟,當然見多也就麻木了。寫島嶼的文章也是如此,前文搭后章的,彼此串題,寫過一篇后,再無新意,始終跳不岀個人的狹隘范疇,讀文章的人都在笑了,只有作者本人,還樂此不疲的陷入其中岀不來,居然還能津津樂道,這是文化人的苦惱。)</p><p class="ql-block">在碧波蕩漾的大海中,漂浮著一座小島,它宛若潮汐中的一葉扁舟,常常碾進我的夢鄉(xiāng),每當這個時候,耳邊就會響起《綠島小夜曲》那優(yōu)美的旋律,這神來一筆的點劃,就是位于廈門市的一座“海上花園”——鼓浪嶼。</p><p class="ql-block">鼓浪嶼原名叫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沖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現(xiàn)在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剛上島就送走了一場撩人的春雨,獨自行走在小島上,靜下心來,細細尋覓一番。</p><p class="ql-block">大海靜如處子般地伏于鼓浪嶼的周圍,頓時透盡了這座小島的萬般柔順,這一刻,我想起舒婷《致橡樹》的另一意像:“似乎,這般纏綣非人所有,只有天地所為”。</p><p class="ql-block">我覺得生活在島上的人們,或者來到島上的人們,就像是一粒粒珍珠,歇腳在河蚌的最柔軟處。</p><p class="ql-block">還有歐陽鷺英和她的《小島塵事》,言夢中已游歷此地多次。她與鼓浪嶼的深厚聯(lián)系,源于詩人舒婷,認為她的存在使鼓浪嶼彌漫著詩意。</p><p class="ql-block">舒婷在鼓浪嶼的那個家,一所快有百年歷史的紅房子,如今成為有文青情結(jié)的游客熱衷于探訪的景點,這算是甜蜜的苦惱吧。還是不要去打擾了,人在風景里,似乎散淡得可以變成另一種風景了,這也難怪,目光相接處,山水靈動,自然有一片好的文字徜徉。</p> <p class="ql-block">登上小島,不忘去旅游攻略里提到不能錯過的張三瘋奶茶店,也看了那塊寫著“不抽煙、不打牌、不接吻,沒有表白別走”,的店內(nèi)守則牌子。我寫了這些文字,也算是另一種表白,應(yīng)該可以走的。奶茶杯上愛生活、愛自己、愛家人的標語有點小溫馨,這些特色的小店都有它自己的印章。還是排隊買了一杯葡萄杏仁奶茶,很貴但很好喝。</p><p class="ql-block">島上干凈得像一個封面,打開看,人與植物乃至與盆景都如兄弟般相互尊重,找個恰當?shù)脑~夸一下,抑或用“佛面互見”來說明這種唯一正常的關(guān)系,嶺南文化的多樣性,使得這片土地愈發(fā)顯得多情多思,對于久居西北的我頓時產(chǎn)生了幾絲慌亂。</p><p class="ql-block">拉克雷泰爾說:“城市有的是一張臉,鄉(xiāng)村有的是一個靈魂”。在這里,廈門是個大島,鼓浪嶼是個小島,前者是一張臉,后者是它的靈魂。仿佛母子倆的偎依,中間那條窄窄的海峽叫鷺江?,F(xiàn)在廈門島一側(cè),高樓林立,車馬人喧,很難看到再有鷺鳥的光臨,但鼓浪嶼卻是幽靜閑適的,像平靜水面上悄然綻放的一簇簇睡蓮。</p> <p class="ql-block">海風舒緩,古樹婆娑,道路迤邐,老屋安詳??炊嗔司蜁l(fā)現(xiàn)它精致細密有余,但粗獷豪放的不足,多逸趣,少皇氣,想想仿佛而已。</p><p class="ql-block">靠在石墻上,望著墻上那一盞盞有著懷舊風格的路燈,再摸摸自己的頭發(fā),誒!人生到此時,巳經(jīng)是有花看花,無花看葉,見慣了北方的潦草,看到這一派云蒸霞蔚花繁葉茂的景象,一瞬間,真不知道自己這是飄到了何地。</p><p class="ql-block">想四海為家多走走,心里存了點格局,就是不見氣象,大概是過了晴耕雨讀的好日子。隨著歲月的增長,內(nèi)心里在做最后的搖晃,心中的渴望抓緊向外擴張,就生命來說,人生的風景卻在這種擴張中相對地萎縮、收斂。算啦,還是低頭吃飯吧,到底是歲月和季節(jié)不能一起回來,能這樣活著巳經(jīng)不錯了。明白一切為無,一切為空,你想填滿它,活著的歲月,一定是雞零狗碎的。</p> <p class="ql-block">上島前就知道,當初詩壇上有一位紅的發(fā)紫的女詩人舒婷就出生在鼓浪嶼,其實呢,這么多年了,我很少讀現(xiàn)代詩,阿彌陀佛,今人作舊詩,要么沒有平仄對仗,要么只有平仄對仗,一眼就會淪陷。熟悉舒婷,最早是讀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三峽》,文章里引用了舒婷現(xiàn)代詩《神女峰》的句子,感覺有點意思,過了幾年,一不留神又讀了舒婷的散文《桂香滿咸寧》,字里行間像是有那么點風在吹,滿樹的枝條,桂花都在動,覺得慰帖,心中升起無限歡喜,到底是女作家,終不免掉進美好的俗套,看著寬心,無可高攀的文字,也讓我體味到了文學的溫度和祟高。</p><p class="ql-block">寫作的人,說到底,也是手藝人,他們的道路,和別的手藝人沒本質(zhì)區(qū)別,就像“作協(xié)”的文化人和納鞋的鄉(xiāng)人一樣,區(qū)別只是手藝不同,一個是精神上的需求,一個是生活上的需要,寫作的人只有一但成就了真的自我,才是他們的經(jīng)典道路。寧夏的張賢亮若沒有錯劃右派和坐過牢的經(jīng)歷,賈平凹老師若出生在北上廣,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苦難也是財富,對于作家來說,必須擁有經(jīng)歷,說過不少糟踐作家這行當?shù)脑?,其實心里還挺喜歡。</p> <p class="ql-block">商業(yè)化不僅掩蓋了曾經(jīng)蒼翠的綠植,隨之而起的叫賣聲也掩蓋了曾經(jīng)浪漫溫柔的鋼琴聲,將往日鋼琴聲環(huán)繞的優(yōu)雅場所變成充斥商賈叫賣的市儈之地。慕名而來的游客只能失望。我不知道有一天鼓浪嶼也會淪落到烏鎮(zhèn)一樣,據(jù)說,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鼓浪嶼原住民在撒離鼓浪嶼,因為鼓浪嶼越來越不適合居往了。</p><p class="ql-block">這十年,最大的感受是鼓浪嶼標簽的變化。在最早的時候,鼓浪嶼的標簽還是“海上花園”和“萬國博覽會”。 當時很多人過來就是羨慕鼓浪嶼人的生活,來感受那種悠閑的海島節(jié)奏。再后來,鼓浪嶼的標簽是文藝,文青。再后面呢,這兩年鼓浪嶼上面的標簽是美食和小吃。</p><p class="ql-block">一個島的標簽從萬國博覽海上花園,變成文藝之島,再變成吃貨的島。這是一個什么變化,一切取決于人們的喜好,或是一時,或是一世。留戀和諒解,我大抵上是這個態(tài)度,生活都不容易。</p><p class="ql-block">舒婷筆下的鼓浪嶼,核心是歲月靜好,希望它能一直這樣美下去。當然讀者也不必太認真,古往今來,詩人都喜歡給自己的故鄉(xiāng)放高利貸。</p> <p class="ql-block">近代史上,它就是飽受列強欺凌的公共租界,多國都曾在鼓浪嶼上設(shè)立過領(lǐng)事館,解放后,這些領(lǐng)事館遺址都得到了修復,它的意義就是要后人記得這段歷史,而不是作為背景墻提供給游客拍照,很遺憾,這些鼓浪嶼的靈魂、精髓,在風靡網(wǎng)紅年代的今天,被人們選擇了遺忘。</p><p class="ql-block">舒婷說:“她沒有像別的詩人一樣出國定居,也許對我個人來講是一種拯救,我不能生活在一個沒有自己家鄉(xiāng)語言,甚至不能吃到中國飯的地方”,這話說的實在。</p><p class="ql-block">鼓浪嶼也是詭異之地,島上,幾幢民國時期的老宅,空無一人,年久失修,殘破不堪。藤蔓肆意攀爬,綠苔或灰苔點綴斑駁的墻面。二三層樓的建筑,皆有地下室,陰冷昏暗,風過之處,彌漫霉味。傳說是“鬼屋”,夜半時分,鬼影搖曳,鬼火閃爍。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到底還隱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這里就不一一展開,它給小島罩上了神秘的濃霧,也因此吸引了無數(shù)探險愛好者。</p><p class="ql-block">在當?shù)赜袀€不那么積極的說法,廈門不提浪漫,卻處處有浪漫,男女朋友或情侶一同去鼓浪嶼,回來就會分手,如果你恨他,就讓他和女友去鼓浪嶼吧,如果你愛他,就和他去廈門吧,你相信這個傳說是真的嗎?當然,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還是太少,如果什么事都明確解釋了,世界也就變得無聊了,生命只有一次,不妨有趣點。</p> <p class="ql-block">希臘神廟有箴言:“認識你自己”。這是千余年來困惑智者的命題,而小島卻以無聲的方式輕易解開這個謎底。人世遷移、季節(jié)變幻、不茍合、不張揚、不浮躁、不寂寞、心無旁騖、靜靜地在四季中綻放最美的景致。</p><p class="ql-block">登上鼓浪嶼的最高峰日光巖,金門島近在咫尺,此岸環(huán)島路上有巨幅標語“一國兩治統(tǒng)一中國”,彼岸離大陸最近的金門大擔島上也有標語,“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本來是心戰(zhàn)墻,現(xiàn)在成了旅游的網(wǎng)紅打卡點,對面墻上的標語褪色了,這邊看不清,影響了旅游體驗,建議旅游局給對方一點錢,麻煩刷下顏色,再買兩盞燈,晚上把燈點亮,讓游客24小時都可以看清。</p><p class="ql-block">這應(yīng)該是最近的遙遠吧。我不知道眼前這片海域該有多寬,才能容納過去的歷史,站在日光巖上眺望對面的金門島,這里有海岟兩岸最大的鄉(xiāng)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p><p class="ql-block">上圖一~圖四為網(wǎng)上摘圖</p><p class="ql-block">(歡迎打賞、轉(zhuǎn)發(fā)、賜墨留香,更多關(guān)注識別二維碼加微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