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3年4月我和妻子參加了在臺北板橋大林家每年一次的祭祖、祭祀、六記宗族的聚會,歷時一周。有機會參觀了位于臺北市中正區(qū)二二八紀念公園。</p> <p>1947年在臺灣發(fā)生的二二八慘案的來龍去脈,事發(fā)五十年后,1995年樹立在臺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紀念碑碑文是這樣記述的:</p><p>“一九四五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消息傳來,萬民歡騰,慶幸脫離不公不義之殖民統(tǒng)治。詎料臺灣行政長官陳儀,肩負接收治臺重任,卻不諳民情,施政偏頗,歧視臺民,加以官紀敗壞,產(chǎn)銷失調(diào),物價飛漲,失業(yè)嚴重,民眾不滿情緒瀕于沸點。</p> <p>“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專賣局人員于臺北市延平北路查緝私煙,打傷女販,誤殺路人,激起民憤。次日,臺北群眾游行示威,前往長官公署請求懲兇,不意竟遭槍擊,死傷數(shù)人,由是點燃全面抗爭怒火。為解決爭端與消除積怨,各地士紳組成事件處理委員會,居中協(xié)調(diào),并提出政治改革要求。</p><p><br></p><p>“不料陳儀顢頇剛愎,一面協(xié)商,一面以士紳為奸匪叛徒,逕向南京請兵。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聞報,即派兵來臺。三月八日,二十一師在師長劉雨卿指揮下登陸基隆,十日,全臺戒嚴。警備總司令部參謀總長柯遠芬、基隆要塞司令史宏熹、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及憲兵團長張慕陶等人,在鎮(zhèn)壓清鄉(xiāng)時,株連無辜,數(shù)月之間,死傷、失蹤者數(shù)以萬計,其中以基隆、臺北、嘉義、高雄最為慘重,事稱二二八事件。</p><p><br></p><p>“斯后近半世紀,臺灣長期戒嚴,朝野噤若寒蟬,莫敢觸及此一禁忌。然冤屈郁積,終須宣泄,省籍猜忌與統(tǒng)獨爭議,尤屬隱憂。一九八七年解嚴后,各界深感沉疴不治,安和難產(chǎn),乃有二二八事件之調(diào)查研究,國家元首之致歉,受難者與其家屬之補償,以及紀念碑之建立,療愈社會巨創(chuàng),有賴全民共盡心力。</p><p><br></p><p>“勒石鐫文,旨在告慰亡者之天靈,平撫受難者及其家屬悲憤之情,并警示國人,引為殷鑒。自今而后,無分你我,凝為一體,互助以愛,相待以誠,化仇恨于無形,肇和平于永遠。天佑寶島,萬古長青。</p><p><br></p><p>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謹立?!?lt;/p><p><br></p><p>當年在臺北、高雄兩地,岳父林慰楨教授親眼目睹了”二二八事件”的始末,對他震動很大、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日劇期間,高雄鋁廠是生產(chǎn)、供應日軍侵華戰(zhàn)斗機原料重地,抗戰(zhàn)中曾多次遭到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毀滅性的轟炸。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國民黨接管了臺灣高雄鋁廠。當時,因為技術(shù)原因,鋁廠留用一些日本技術(shù)人員。一九四六年從重慶綦江電化冶煉廠調(diào)來二十多位技術(shù)人員協(xié)同修復已經(jīng)停産一年的高雄鋁廠。工程師中多是從美國、英國和德國回來的留學生,其中包括在美國時林慰楨的同仁馬龍翔、丁陳威等。 “二二八事件”后,那些日本技術(shù)人員被遣返回國。留下的人,多是些不學無術(shù)、飛揚跋扈的接管人員、不懂業(yè)務、官僚腐敗的行政、管理官員或是些心有馀悸、謹小慎微的技術(shù)人員。而其中來自大陸的同仁,經(jīng)歷血火腥風的”二二八事件”后,對未來更加憂心忡忡。此時林慰楨名義上被聘為鋁廠工程師,但實際上有名無實。名義上請他教授科技英文,但來自大陸劫難馀生的技術(shù)人員,為了生存請求林慰楨改教他們閩南話。</p><p><br></p><p>佇立在臺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紀念碑前,低頭沉思。何時我們能像臺灣同胞那樣面對歷史悲劇,承認歷史過錯,記取歷史教訓?</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張泉 ,一九八三年畢業(yè)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后赴英國基爾大學進修美國文 學(the University of Keele),八五年獲碩士學位。八七年來美國馬里蘭大學進修美國研究專業(yè)(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九三年獲博士學位。九五年從東岸移居西雅圖,九六年到二零一六在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圖書館工作, 現(xiàn)已退休。其間從事中、英文寫作。</p><p class="ql-block">作品除傳記散文集《紫藤簃》《五零后的回眸》《半句多》《無聲的侍奉》《自別故園幾經(jīng)秋》《伸出蒙恩的手》外,著有長篇小說《離鄉(xiāng)人》(英文《Expatriates》), 英文短篇小說集《Trojan Rooster》(國府百雞戰(zhàn)) 。</p><p class="ql-block">英文作品 曾發(fā)表于Folio: A literary Journal《富麗歐文學》,Wisconsin Review《威斯康星文學》,The Armchair Aesthete《扶手椅上的美學家》,Timber Creek Review《林邊小溪文學》,Christian Courier《基督信使》,Kimera: A Journal of Fine Writing《朦朧文學》(獲一九九九年P(guān)ushcart Prize提名),Wordsof Wisdom《智慧的語言》,F(xiàn)ive Points《五點文學》,Pangolin Papers, 《攀格林文學》(獲一九九九年P(guān)ushcart Prize提名),再版《城垣文學》,The Long Story《中篇小說》,Red Rock Review《紅磐石文學》,The Minnesota Review《密尼蘇達文學》, 其中兩篇獲一九九九年 Pushcart Prize 提名。</p><p class="ql-block">中文作品曾發(fā)表于《世界日報》、《神國雜志》 (貳篇) 、《舉目》(叁篇)、《生命季刊》、《傳記文學》(肆篇)、《文學臺灣》、《臺灣風物》、《臺灣文獻》(兩篇) 等。</p><p class="ql-block">《五零后的回眸》下卷 "一切都會有的"時代涵蓋大陸自1978 年12 月18 日"改革開放"至今。由《二外》、《留洋》、《旅居》"三部曲"組成。</p><p class="ql-block">美國以外的讀者可以在book depository 上購買《五零後的回眸》下卷,全球免郵費,郵寄也很快?!段辶汜岬幕仨废戮砜稍趤嗰R遜網(wǎng)上購買https://www.amazon.com/Expatriates-Quan-Zhang/dp/1683722043/ref=mp_s_a_1_8?keywords=Quan+Zhang&qid=1573842783&s=books&sr=1-8&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