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古希臘先哲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蔽也淮\陋,也仿擬一則:光陰是生命的刻度。</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生命憑借光陰來測量長度。我總是驚異于生命與光陰的糾葛。光陰如一個隱在古老年輪里的巫師,以至簡的儀式為生命打上精確的刻度。生命本身無法呈現(xiàn)這些細密的刻度,它總是返身回到光陰之中,依靠光陰的刻度,才使得自己得以彰顯。也正是這個原因,生命注定充滿了戲劇性和荒誕性。以致人們常常感嘆人生如戲,生命無常。</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生命的嬗變實質(zhì)上是光陰的演變。太初以降,人們基于時光易逝和生命短暫,為了探尋歲月的規(guī)律和紀錄生命的過程,不斷探索測量時間的方法。世界各國的不同民族,陸續(xù)發(fā)明了日晷、月晷、圭表、沙漏、刻漏、水鐘等測定時刻的儀器。 </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尤以日晷應用歷史久遠,古巴比倫在6000年前就開始采用這一測量方法了。到了近現(xiàn)代,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繼機械鐘之后,又出現(xiàn)了電子鐘、原子鐘,時間測定的技術(shù)越來越先進,精度越來越髙。原子鐘的計時精度達到了驚人的程度,100萬年才會誤差1秒!從表象上看,似乎人們已經(jīng)縛住了光陰這條桀驁不馴的巨龍。</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時間原本無形,它像大氣一樣彌漫在我們的周圍,貌似無處不在,而又無跡可循。作為時間表征的光陰,卻有著詩人所形容的“隱在星辰間的臉龐”,月落日升,寒來暑往,白晝與黑夜交替,春秋與夏冬代序,人們被載入這摩天飛輪中,永不停息地旋轉(zhuǎn)。</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當然,對于神奇的光陰,人類并不滿足于這種粗略的感知,更熱衷于精細的探究。當晷針在晷面上投射出修長的身影,表在圭上小心翼翼地邁出碎步,流沙從兩個玻璃球狹長的管道中漏出,秒針在金屬表盤上畫出一個個圓圈,原子釋放電磁波形成恒定的共振頻率,人們對時間的認知越來越深刻。</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測定光陰的方法中,我特別喜歡日晷,我喜歡這種“慢”,慢到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光陰慢慢抬起的腳步。我曾在天文博物館見過古老的日晷。安放在石臺之上,呈南髙北低,與腳下的大地形成某種神秘的呼應。一塊青色巨石制成圓盤,晷面刻有刻度,標注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晷針由青銅制成,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在太陽的照射下,將影子投射在晷面的時辰刻度上。那天天氣晴好,太陽朗照,晷針的影子在我的凝目注視中,從“未”緩緩地向“酉”移動。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光陰真的是一寸寸流逝的。</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晚唐詩人王貞白在白鹿書院治學時,曾作詩《白鹿洞二首》,其一曰:“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不知道王貞白是否常常駐足于日晷前,默默地凝望那枚銅針的投影在辰、已、午、未間一寸寸的移動。</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但他應該是第一個以“寸”為單位來度量光陰的文人,讓人們從時間的蒼茫渺遠里獲取一下清晰的尺度,在被時間的尺度中,完成了對于時間的測定和命名。相比起來,后人那些光陰似水、指間流沙的比喻,就顯得弊腳而無當。這顯然是對“子在川上曰”“沙漏計時”這些文化語境的拂拭。水之淼,不可預測,沙之細,不可盈握,它們都缺乏一種清晰的刻度。</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光陰是天底下最無情的殺手。寸金易得,寸陰難求。古往今來,無論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都在日影的一寸寸移動中,耗盡生命,成為匆匆過客。對光陰發(fā)起挑戰(zhàn),猶如唐.吉訶德對風車發(fā)起沖鋒一樣,終究是一個荒誕的劇本。</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浪漫如李白者,在宴請他的堂弟時,一邊“飛羽觴而醉月”,一邊也禁不住感概“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毕胂肴祟悮v史,沉寂在歲月云煙里的人如恒河沙粒,那些幸運留下名字的人,也不過是夾在光陰扉頁里的一枚書簽,絲毫也沒有阻擋光陰一頁頁快速地翻動。</b></p> <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人類巳經(jīng)進入一個“快時代”。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的“慢時間”了。木心詩句“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只能化作一股淡淡的愁緒,飄散在回憶里?!翱鞎r代”最明顯的臉譜是工業(yè)化。</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世界是一座巨大的工廠,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組裝成一條龐大的流水線,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條流水線上一個工位,一道工序、一顆螺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機器的轟鳴聲中從亊著重復的勞動,單調(diào)、枯燥、機械,程序化、碎片化。在“快時代”里,一張張鮮活的個人臉孔被同化和刪除,最后只剩下時代“溫情脈脈的面紗”。</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置身于這樣一片時代叢林中,一個人如果想要保持個體尊嚴和內(nèi)心的詩意,那么,就需要從流水線轉(zhuǎn)身,回眸,返回內(nèi)心,獨亨屬于自己的一寸光陰。用這一寸時光來疏離、回歸和沉思。當太陽的影子移過這一寸時,時代的洪流又將挾裹我們而去。</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是的,只要一寸。借我一寸光陰!我用一寸光陰搭建一座小木屋,遠離塵世喧囂,讀幾頁線裝書,聽一曲古典的曲子,飲一杯清茶,澆去心中的塊壘,拂去滿面的風塵。用一寸光陰來到郊外,抬頭,仰望久違的星空,等待那流星從我眼前劃過。哦,最最重要的是,藏身于這一寸的間隙,靜靜地愛一個人,在心底銘刻塵世中的感動和溫暖。</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借我一寸光陰,讓這一刻因游離而漫漶,我將在這一格模糊的刻度上完成救贖,寫下心空的光明,也寫下內(nèi)底的陰影,寫下生命里最為溫婉的章節(ji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