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駕千里,西奔洛陽,只為看一眼花中之王牡丹。時已暮春,依然春寒料峭。踩著牡丹花節(jié)的尾巴,滿世界的花迷花癡頂著寒流齊集花城,以致賓館酒店一房難求,一時"洛陽紙貴"變“洛陽宿貴"。尋著一家小旅館住下。次日晨起,大雨傾盆,躊躇間,一聲春雷炸響,想起唐詩“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句,便招呼同伴,向雨中奔去。</p> <p class="ql-block"> 雨打牡丹,堪比“梨花帶雨”,別樣風韻。</p><p class="ql-block"> 牡丹,毛茛科芍藥屬,多年生落葉灌木?;ㄐ痛T大,色澤艷麗,風流倜儻,富麗堂皇,素有“國花”、“花王”的美譽。牡丹為我國原生花卉,野生牡丹生長在長江、黃河流域之間的山間溪旁,花期因各地氣候水土不同而略有差異,由南至北大致是,仲春初吐新蕾,暮春肆意綻放,入夏以后逐漸凋謝。</p> <p class="ql-block"> 牡丹的人工種植,有史可考的,始于南北朝時期的漢中、溫州,距今一千五百多年,隋朝引種至曹州、易州、洛陽、長安等地。大唐盛世,江山穩(wěn)固,皇家有了閑情,極力推崇賞花牡丹,達官顯貴跟進,騷人墨客青睞,不時吟詠唱和,民間跟風,牡丹種植賞玩遍及朝野,蔚然成風,尤其在京城長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今又逢盛世,牡丹觀賞地遍布大江南北,著名的有牡丹花都菏澤牡丹,與《牡丹亭》契合的陶然亭北京牡丹,園林山水間的常熟牡丹、銅陵牡丹,“霧里看花”的彭州(天彭)牡丹、墊江牡丹,以珍稀野生黃牡丹聞名的林芝牡丹等等,還有知名的不知名的大大小小的牡丹園,數(shù)不勝數(shù)。在爭奇斗艷的“花花世界”,為何獨“洛陽牡丹甲天下”呢?</p> <p class="ql-block"> 洛陽王城,十三朝古都。隋唐時期,作為東都的洛陽種植賞玩牡丹不輸京師長安。唐末五代群雄爭霸,天下大亂,人們保命要緊,哪還顧得上中看不中用的花花草草,至宋,各地牡丹園多衰敗,唯洛陽牡丹繁盛。宋朝的皇帝很有意思,除太祖趙匡??太宗趙光義外,兒孫們不是書畫大家,便是文玩高手,賞玩牡丹之風亦乘勢再起,以洛陽稱“甲”。</p> <p class="ql-block"> 牡丹賞玩“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后,大氣的長安人多不為意,卻也有落魄文人編出一段略帶酸味的“京花貶洛”的故事,說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傍晚,女皇武則天游長安上苑,見雪中臘梅孤放,甚覺寂寥,便敕令百花:"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吹"。次日上苑百花齊放,唯牡丹不開。武皇龍顏大怒,遂下令焚盡長安牡丹,掘根棄之于洛陽邙山腳下。</p> <p class="ql-block"> 對洛陽牡丹稱“甲”,最不情愿的當數(shù)菏澤(曹州)了。的確,曹州牡丹無論種植歷史、規(guī)模品種,花色花系皆不在洛陽之下?!按罂А逼阉升g著小說《葛巾》為之抱不平,說洛陽本無牡丹,洛人常大用和弟大器娶曹州美女牡丹仙子姊妹葛巾和玉版至洛陽,各舉一子,后因猜忌蹉跎,一雙幼子墜地,化作了洛陽牡丹,“自此牡丹之盛,洛下無雙焉”。</p> <p class="ql-block"> 同為頂級古王城,洛陽人對“京花貶洛”之說還顯謙遜,說長安牡丹經過烈火焚燒,枝干愈發(fā)蒼勁,到洛陽后變作了"焦骨牡丹"。而對洛陽牡丹源自曹州說,洛陽人則于心不甘,直言,菏澤牡丹叫“產業(yè)”,而我們洛陽牡丹才是“文化”。針對曹州牡丹“葛巾紫”傳洛陽的說法,還生出了一段趙匡胤女婿魏賢信在洛自育牡丹皇后“魏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洛陽牡丹延續(xù)千年,今盛極,妥妥的一座花城。到洛陽賞牡丹,牡丹節(jié)主會場王城公園繁花似錦,中國國花園千余品種六十萬株牡丹競相綻放,國際牡丹園以古稀珍品和海外回流名品稱著,神州牡丹園與千年古剎白馬寺相映成趣,隋唐城遺址中牡丹早中晚品種齊備。我們雨中觀賞的國家牡丹園為國家牡丹基因庫,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有千年花王“隋牡丹”。</p> <p class="ql-block"> 洛陽的牡丹園中常伴植有兩種花卉,芍藥和“荷包牡丹”。芍藥與牡丹同科屬,植株花朵皆相似,花期稍晚,不失為牡丹園的補充。另一種成串的小花“荷包牡丹”,除了葉片與牡丹葉有些近似外,毫無種屬關系。傳說古時村姑春蕊暗戀著被抓丁服役的鄰村小伙秋生,終日繡荷包以寄思念,至終老未見郎歸,那一串串荷包化作了一串串荷包牡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