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史海鉤沉 歲月留痕,—民國尊師重教的故事

姚渭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導 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蔡元培先生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民國偉大的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北大學子為老師祝壽獻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在“蔡元培館”辭世的中國近代思想家和學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鞠思敏先生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山東的“蔡元培”鞠思敏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鞠思敏先生的學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為老師集資蓋房</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路孟凡先生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莫斯科中山大學第一批中國留學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營救被捕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投筆從戎參加抗日戰(zhàn)爭的中學校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救助革命烈士遺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參加起義的“國府”立法委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蔡元培先生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國偉大的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曾任國民政府委員兼監(jiān)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等職務(wù)。</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在北大實行“兼容并包、民主辦學”的辦學方針,聘請《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為文科學長,聘請李大釗、胡適、錢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實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學術(shù)民主,支持新文化運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6年黎元洪任命蔡元培為北大校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國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山東政權(quán),蔡元培建議在青島籌建山東大學,教育部采納了他的建議,在籌備過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將國立山東大學設(shè)在青島,取得教育部長蔣夢麟的同意。1929年6月,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奉令改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除接收省立山東大學外,并將私立青島大學校產(chǎn)收用,籌備國立青島大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0年初,蔡元培全家來青島,居于青島大學,他與楊杏佛提出,青島應(yīng)作為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建議籌建中國海洋研究所。這一建議被有關(guān)當局采納,決定分兩期建設(shè)。第一期先建水族, 1932年5月8日,青島水族館正式建成開館,各界人士出席開館儀式,由此青島成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3年,時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先生倡議創(chuàng)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落成。南京博物院坐落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南麓、中山門內(nèi)北側(cè),占地13萬余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國家南京博物院: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大館,后因時局關(guān)系,僅建“人文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后為紀念蔡元培,各地政府在北京、杭州、上海、青島等他曾居住處建立蔡元培故居紀念館,但這些住房無一處是他本人的房產(chǎn),全部是他租賃的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北大學子為老師祝壽獻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1935年蔡元培兩次青島之行,受到青島學界熱烈歡迎, 1935年9月,主要以北大師生發(fā)起,由蔡元培先生的朋友、學生捐款集資,準備在青島建造一所房屋,作為慶祝蔡元培先生70壽辰的賀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沒有查閱有關(guān)文史資料記錄,但在網(wǎng)絡(luò)上查到,9月7日,蔣夢麟、胡適、王星拱、丁西林、趙畸(趙太侔)、羅家倫共同署名,寫了一封寫給蔡元培的祝壽獻屋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孑民先生:我們都是平日最敬愛先生的人,知道明年一月十日是先生七十歲的壽辰,我們都想準備一點賀禮,略表我們敬愛的微意。我們覺得我們要送一件禮物給一位師友,必須選他所最缺少的東西。我們知道先生為國家、為學術(shù),勞瘁了一生,至今還沒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書籍,也還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各地,沒有一個歸攏庋藏地方。因此,我們商定這回獻給先生的壽禮,是先生此時最缺少的一所可以住家藏書的房屋。現(xiàn)在我們很恭敬地把這一點微薄的禮物獻給先生,很誠懇的盼望先生接受我們這一點誠意!我們希望先生把這所大家獻奉的房屋,用作頤養(yǎng)、著作的地方;同時,這也可看作社會的一座公共紀念坊,因為這是幾百個公民用來紀念他們最敬愛的一個公民的。我們還希望先生的子孫和我們的子孫,都知道社會對于一位終身盡忠于國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是不會忘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據(jù)說這份捐房祝壽函是胡適執(zhí)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蔡元培接到這封信函后,心情很復(fù)雜,開始不同意這樣做,表示堅決不接受。后鑒于學生及友人們的盛情,卻之不恭,于1936年1月1日表示接受和感謝,寫下《答謝祝壽獻物函》。其中寫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諸君子以元培年近七十,還沒有一所可以住家藏書的房屋,特以合力新建的房屋相贈;元培固沒有送窮的能力,但諸君子也不是席豐履厚的一流:伯夷筑室,供陳仲子居住,仲子怎么敢當呢?諸君子的用意,在對于一個終身盡忠于國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作一種紀念,抽象的講起來,這種對于公而忘私的獎勵,在元培也是極端贊成的。但現(xiàn)在竟以這種獎勵加諸元培,在元培能居之不疑么? 但使元培以未能自信的緣故,而決然謝絕,使諸君子善善從長的美意無所藉以表見,不但難逃矯情的責備,而且于贊成獎勵之本意,也不免有點沖突。元培現(xiàn)愿為商君時代的徙木者,為燕昭王時代的駿骨,謹拜領(lǐng)諸君子的厚賜。誓以余年,益盡力于對國家對文化的義務(wù),并勉勵子孫,永永銘感,且勉為公爾忘私的人物,以報答諸君子的厚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北平、南京、上海均告淪陷,青島再度淪陷,但是,這座凝聚著朋友和弟子美意的房屋,卻沒有建造起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蔡元培在中國香港病逝。蔡元培一生清廉,晚景清貧,媒體稱: “蔡先生為公眾服務(wù)數(shù)十年,死后無一間屋,無一寸土,醫(yī)院一千余元,蔡夫人至今尚無法給付,打算典衣質(zhì)物以處喪事。”蔡元培終其一生,也沒有一所屬于自己的房子。 (圖文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1940年3月5,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葬在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民國教育部和毛澤東都題寫悼文給于高度評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在“蔡元培館”辭世的中國近代思想家和學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9月,國民政府正式任命胡適為國立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1月25日新華社公布第二批14名戰(zhàn)犯名單,他位列其中。胡適去臺后,1955年大陸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胡適思想批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胡適思想批判》(共八輯)300萬字,胡適在美國對收集這八輯書一一作了批注。1962年2月24日,為蔡元培“祝壽獻屋”發(fā)起人之一胡適先生在臺灣“中研院蔡元培館”歡迎新院士酒會席散時,心臟病猝發(fā)而死,大陸媒體沒有報道,臺灣十萬民眾為其送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胡適身后留下許多經(jīng)典名言,在學術(shù)界一句名言是:“生命的意義在于個人創(chuàng)造,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少談主義多談問題,寬容比自由重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F(xiàn)實社會中,在學術(shù)界有些人不安心學術(shù)研究,國家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shù)人才不在所學領(lǐng)域探索求證,在權(quán)力和名利的誘惑下,變得蠅營狗茍, 挖空心思在官場鉆營,干著</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傷害</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群眾利益的勾當,最終墮落成為腐敗分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鞠思敏先生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幾乎與北大師友學子為蔡元培募捐蓋房同時</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b><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畔也有一尊師重教的故事讓我難以釋懷,故事發(fā)生在山東省民國時期著名私立正誼學校創(chuàng)始人、山東省著名教育家、有“山東蔡元培”之稱鞠思敏先生和他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我毌親在青島療養(yǎng),我受毌親之命,在青島張店路四號甲曾拜訪外公路友于烈士的堂弟, 鞠思敏先生的學生,三任正誼中學校長的路孟凡先生,他也向我講述了這一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山東的“蔡元培”鞠思敏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3年9月8日,鞠思敏與劉冠三、王祝晨等人創(chuàng)辦濟南私立正誼中學,校名取董仲舒名言“正其誼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校址位于濟南老城區(qū)大明湖南岸的閻公祠內(nèi)。1914年,正誼中學招收新生開始上課。鞠思敏創(chuàng)辦這所學校的目的,就是為了開創(chuàng)民主進步的教育局面,實現(xiàn)教育救國的主張。1920年前后,濟南教育界流行“破正誼,爛育英,呱呱叫的上一中”之說。正誼、育英兩所私立學校,條件相對簡陋,而公辦的省立一中待遇優(yōu)厚。但在鞠思敏的帶領(lǐng)下,經(jīng)過艱苦創(chuàng)業(yè),學校發(fā)展很快,成為當時省城頗有名望的一所中學。1929年8月,鞠思敏出任山東省立第一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校長。他為此辭去正誼中學校長職務(wù),但仍兼任正誼中學校董事會董事長。1929年10月20日,山東省立第一鄉(xiāng)村師范正式開學。鞠思敏辦學堅持“世間無不可造之才,無不可用之人”,他從不主張解聘老師,也不會開除一個學生。每年正誼招生總是晚于其他中學,以便那些被其他學校淘汰特別是貧窮的學生報考。鞠思敏支持學生的進步愛國活動,當時正誼成為學生運動、中共地下黨團組織活動的基地,對山東建黨初期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正誼師生參加了濟南商界、學界等13個團體的十萬市民集會,鞠思敏被選為大會主席上臺演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無論在哪所學校,鞠思敏聘請教師,只看學問,不計政治信仰。教師與學生中有共產(chǎn)黨員活動,他不但容納他們,還多方設(shè)法保護他們,因此那時自由開放的第一鄉(xiāng)師有“紅色鄉(xiāng)師”的稱號。當國民黨當局迫令鞠思敏開除進步學生時,他憤怒地搬出他“辦教育以來從不開除一個學生”的傳統(tǒng)頂回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鞠思敏赴任第一鄉(xiāng)師校長一年多,國家遭遇“九·一八事變”,國難當頭,他義憤填膺,同情支持學生的抗日運動,對到南京請愿的學生們大加贊揚鼓勵,并親到火車站為候車的學生們送茶水;在軍警環(huán)伺的站臺上,對學生們講話:“我因年老不能隨各位前去,是終生遺憾。但愿各位向政府表達民眾的愿望時,也包含著我的一份?!眹顸h當局對鞠的言行深為不滿,當面斥責他“你本是山東教育家,培養(yǎng)的學生都成了共產(chǎn)黨了”, “昏庸老朽”,鞠思敏憤然抗辯:“我老而不朽,庸而不昏。我只知道他們是抗日愛國的,余無所知。這樣的學生,有理想,有精神,沒有使我失望?!?當局示意他辭職,遭斷然拒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至1931年,鞠思敏仼第一鄉(xiāng)師校長期間,僅南城墻根有所鄉(xiāng)師附小,城北居住大批農(nóng)民和社會底層貧苦百姓區(qū)域卻沒有學校,為方便貧苦農(nóng)民子弟上學,鞠思敏自籌數(shù)千元,購買數(shù)十畝土地,在北園創(chuàng)設(shè)民眾學校五處和農(nóng)事試驗場一處,以便開展民眾教育,并為學生提供實驗場所。這一善舉,感動了這一地區(qū)廣大勞苦人民,視鞠思敏為恩人,每當鞠思敏回城當?shù)乩S包車車夫都拒收老先生車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夏,當局不顧社會輿論,下令撤銷了他的鄉(xiāng)師校長職務(wù),后又許以省教育廳視察員職務(wù),月薪80元,讓其在家養(yǎng)老,鞠思敏堅辭不受,此時他已年滿六旬,雖從事教育數(shù)十年,自奉儉樸,但無積蓄。在職期間,每月薪俸,除留一部分家庭生活必需費用外,其余悉數(shù)資助上學的貧苦門生。如今,四壁蕭然,家中幾乎斷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冬天,濟南淪陷后,敵偽政權(quán)派人請鞠思敏出任偽教育廳長,他堅決拒絕,從此閉門不出,晚年生活非常潦倒,1944年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鞠思敏先生的學生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鞠思敏先生桃李滿天下,培養(yǎng)了一批有影響的社會精英,如季羨林、陶鈍、孫思白、王統(tǒng)照、莊圻泰、王樹元等,其中還有一位社會地位和影響超過上述學者的名人就是張春橋. 他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被選為中共九、十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wù)委員會委員。他是四人幫成員、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主要策劃者之一,1976年10月,被中共中央隔離審查,1977年7月經(jīng)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被永遠開除黨籍,并被撤銷黨內(nèi)外一切職務(wù)。當權(quán)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被打倒后卻成為歷史上有污點的國民黨特務(wù)和反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季羨林老先生在《懷念鞠思敏先生》一文中寫道“我想先談一個人,一個我永遠難忘的人,這就是鞠思敏先生……我在正誼也不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學生,上課之余,多半到校后面大明湖去釣蛙、捉蝦……對學習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但是鞠思敏先生卻給了我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個子魁梧,步履莊重,表情嚴肅,卻又可親。他當時并不教課,只是在上朝會時,親自對全校學生講話……他講的也無非是處世待人的道理,沒有什么驚人之論。但從他嘴里講出來,那緩慢而低沉的聲音,認真而誠懇的態(tài)度,真正打動了我們的心。以后在長達幾十年中,我每每回憶這種朝會,每一回憶,心里就油然升起幸福之感?!?lt;/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為老師集資蓋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紀三十年代山東省濟南,也有一尊師重教動人的故事在山東省教育界傳頌。鞠思敏先生因反對日冦入侵,不與反動當局合作被解職回家,此時的鞠思敏已年滿六旬,雖從事教育數(shù)十年,但除去生活所需外,剩余薪金悉數(shù)資助上學的貧苦門生,沒有積蓄,他沒有房產(chǎn),仍租住在濟南英武廟街的三間茅屋中,家徒四壁。幸有學界社會賢達重同鄉(xiāng)情誼,每月送去米面,維持生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5年由仼正誼中學校長路孟凡發(fā)起組織,與正誼中學畢業(yè)校友蔡民章、王樂天、張濟相、李同福等9人為委員,發(fā)起成立了“鞠校長蓋房自動樂捐委員會”,確定參加“自動樂捐”活動的對象必須是正誼中學畢業(yè)生, 非正誼中學畢業(yè)的外界人士一律謝捐, 聯(lián)絡(luò)各地正誼中學畢業(yè)生的信函上加蓋正誼中學校印和校長路孟凡印章, 1986年我曾拜訪路孟凡先生,與老先生閑聊時,他給我講了許多他當年從監(jiān)獄營救被捕共產(chǎn)黨員和進步人士,為老校長樂捐蓋房的故事,其中一件故事引起我極大興趣,當年為便宜行事常開具加蓋正誼中學官印和他作為校長鈐印空白函,四處聯(lián)絡(luò)活動時根據(jù)需要隨時填寫,也可作為身份證明,托了多少人使用發(fā)了多少張“空白介紹信”他也記不清。最近我撰寫這份文字資料時想起此事,八十多年前的舊事,想搞張這一鈐印空白函怕不可能,我試著找找,居然在一家舊書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有家舊書商銷售這張有正誼中學和校長路孟凡鈐印空白紙,存貨僅有一張。校長路孟凡印鑒很清楚,但正誼中學官印卻辯識不清,為此,我專門請教山東著名畫家、諸城博物館館長張耀明先生,他不愧書畫大家,很快告我官印全稱是“濟南市私立正誼中學之印”十一個字,是疊篆字體,是古代官印常用的字體。路孟凡先生回憶,這次樂捐共集資近4000元(銀元),在三十年代民生凋敝社會里,絕不會是少數(shù)正誼中學畢業(yè)生能籌集到的一筆巨款,買地皮及房屋設(shè)計均由正誼中學校友負責,為鞠思敏校長在濟南縣東巷籌建平房一所,按照當?shù)孛袼走M入大門設(shè)計有照壁和“月洞門”,穿過“月洞門”進入院落:建有五間帶廈檐的北房,三間東屋,三間南屋,又購買了 家俱、沙發(fā)、茶幾、床、方桌等,共用了2400元,由正誼中校事務(wù)主任顏登如負責雇傭人力架子車為鞠思敏先生搬家,兩架子車拉的書籍報紙,一架子車裝的是先生破爛被褥,一架子車鍋碗瓢盆,余下千余元存入銀行,交給鞠先生養(yǎng)老生活。在那個外敵入侵,國家領(lǐng)土和主權(quán)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時刻,路孟凡各位先生發(fā)起這一“樂捐”不僅僅是對一位愛國教育家的敬重,也是對外敵入侵的抗議和聲討,后人應(yīng)記住濟南市教育史上這一動人故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4年,年逾古稀的鞠思敏先生在生活窮困中,他沒有等到抗戰(zhàn)勝利這一天,于8月7日在學生們?yōu)樗w的這所院子里度過了他的最后時光。在殯葬的那一天,自發(fā)前來送殯的濟南市民、正誼校友排了長長幾里地。鞠思敏去世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對山東教育事業(yè)的卓越貢獻,曾把正誼中學門前的閻公祠街提請更名為思敏街,遺撼的是,文革后紀念這位歷史文化名人的街名卻被取消了,過去的思敏街如今已成為大明湖路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舊書攤發(fā)現(xiàn)的這張加蓋濟南正誼中學和校長路孟凡印章空白信函,這張“空白介紹信”沉淀著厚重歷史痕跡,當年,用它聯(lián)系一批社會賢達營救被捕共產(chǎn)黨員和進步人士,為保護進步青年辦理轉(zhuǎn)校證明,用它聯(lián)系一大批正誼中學學生為愛國校長集資蓋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鞠思敏這一故居,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qū)大明湖街道。2015年6月23日,鞠思敏故居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我無法去濟南現(xiàn)場參觀鞠思敏故居,僅收集到一些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鞠思敏學生設(shè)計景觀優(yōu)美、連接院落的“月亮門”(月洞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月亮門”及照壁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院落中五間帶廈檐的北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維修前房內(nèi)結(jié)構(gòu)</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路孟凡先生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多處都提到路孟凡先生,他是山東諸城人,我外公路友于烈士的堂弟,1925年在正誼中學畢業(yè),他人生跌宕起伏,閱歷廣泛,經(jīng)歷許多大的歷史事件,他對正誼中學情有獨鐘,他1929~1930, 1934~1937, 1946~1948年三任正誼中學校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莫斯科中山大學首屆畢業(yè)學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國時期有所設(shè)在國外,由外國政府出資,專門培養(yǎng)中國才俊的大學,這就是莫斯科中山大學, 孫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病逝,為了紀念這位聯(lián)俄聯(lián)共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偉人,也為了給中國大革命培養(yǎng)政治理論骨干,蘇俄政府向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提議,在莫斯科成立一所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專門培養(yǎng)中國革命人才的學校。1925年10月7日,時任國民黨俄國顧問的鮑羅廷(原名馬爾科維奇·格魯森貝格),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 66次會議上正式宣布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學,俄文全稱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由鮑羅廷負責在華招生工作。在短短5年時間里,中蘇兩國政界要人宋慶齡、馮玉祥、胡漢民,以及斯大林、托洛茨基等知名政治人物先后到校授課演講,為國共兩黨培養(yǎng)了一大批精英及政界要員,中共王明、秦邦憲、張聞天、鄧小平,林伯渠、徐特立、吳玉章、何叔衡、葉劍英等老共產(chǎn)黨員;也有左權(quán)、張琴秋、楊尚昆、伍修權(quán)、陳昌浩、何凱豐、李伯釗等一批共產(chǎn)黨員、青年團員和進步青年。傅鐘和鄧小平同志則是受黨組織的指派入學,于1926年1月6日,從法國抵達莫斯科。國民黨方面有蔣介石之子蔣經(jīng)國、邵力子之子邵志剛、李宗仁內(nèi)弟魏允成、張發(fā)奎弟弟張發(fā)明、鄧演達弟弟鄧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以及后期的鄭介民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5年莫斯科中山大學首批錄取的300名學生中,廣州占了180名,上海50名,京津地區(qū)50名。在軍閥統(tǒng)治的北方,招生主要由《國民黨北京執(zhí)行部》負責,執(zhí)行部負責這項工作的有李大釗、于樹德、顧孟余、徐謙等人,我外公路友于也參加了招生工作,路友于向李大釗推薦保送留蘇學生中有他的堂弟路孟凡和王紹文、高晶齋、趙仲容等10余人,推薦名單報送鮑羅廷匯總審核,據(jù)說這次招生在國內(nèi)影響極大,黃浦軍校在校學生也蠢蠢欲動,以致于影響軍校學習,為此校長蔣介石曾嚴令軍校學生報名必需經(jīng)他批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路孟凡先生與國共兩黨選派學生在異國它鄉(xiāng)共同接受了蘇共革命教育,也建立深厚同學友誼,在與同學交往中他學會包容,建立相互扶持人脈關(guān)系,在校期間他常給路友于寫信匯報生活學習情況,外公也常去信鼓勵他努力學習。莫斯科中山大學制二年,中國學生來到這里的重要任務(wù)是學習,首先要學習俄語。第一學年,俄語學習時間特別長,每天為4課時。其他課程為:政治經(jīng)濟學、歷史、現(xiàn)代世界觀、俄國革命理論與實踐、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第二學年的課程為中國革命運動史、世界通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列寧主義原理、經(jīng)濟地理等。中山大學還有一門重要課程就是軍事訓練,該課程每周一天,主要內(nèi)容為步兵操典、射擊、武器維修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底路孟凡畢業(yè)回國后即投身北伐,1928年隨北伐軍回到山東,1929年路孟凡任正誼中學校董和校長,這年3月路孟凡等正誼中學校友創(chuàng)刊了《民權(quán)導報》,路孟凡仼社長、正誼中學畢業(yè)生張虎文任總編輯, 該報堅持愛國反帝的進步立場,主張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擁護孫中山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工農(nóng)三大政策,揭發(fā)蔣介石叛變革命的陰謀, 因此被蔣介石南京政府認定為共產(chǎn)黨外圍報紙,路孟凡等人被通緝和逮捕,通緝令解除后,1934年再次出任正誼中學校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營救被捕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qū)的關(guān)東軍突然襲擊奉天(今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的事件,史稱“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為抗議政府不抵抗政策,全國各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動,山東省一批進步人士和中共黨員受到山東省主席韓復(fù)榘迫害。我外公路友于聯(lián)系的年輕朋友,中共黨員、北大畢業(yè)生徐寶梯(筆名:陶鈍,1931年入黨),清華畢業(yè)生中共黨員徐子佩等人被捕,陶鈍被判“死刑緩議”。為此,路孟凡先生利用他的社會關(guān)系開展了長達數(shù)年的營救活動,他聯(lián)絡(luò)國民黨元老馮玉祥、丁維汾給韓復(fù)榘寫信,組織校長聯(lián)席會議與時任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思源交涉,校長聯(lián)席會議怕韓復(fù)榘“不買帳”,路孟凡先生還邀請韓復(fù)榘的老師、諸城籍前清翰林丁師禹(丁昌言)老先生領(lǐng)銜給韓復(fù)榘寫信擔保,最后被捕的共產(chǎn)黨員相繼釋放,陶鈍由“死刑緩議”改判為五年,后又提前釋放。期間還有個插曲,丁老先生提出想看看號稱共產(chǎn)黨員的人員是什么模樣?陶鈍也想看看前清翰林院遺老是什么派頭?為此,路孟凡還安排陶鈍登門拜訪,滿足雙方意愿。考慮到這些被捕釋放人員生活,路孟凡還安排他們在正誼中學任教,“七七事變”后,這些被營救共產(chǎn)黨員都投身到抗日戰(zhàn)場。路孟凡還效仿老校長鞠思敏保護進步學生的作法,對正誼中校暴露身份的多名共青團員,為他們提供轉(zhuǎn)校介紹信,幫助他們聯(lián)系學校,安排他們轉(zhuǎn)校讀書躲避了風險。路孟凡還參加營救被捕中共黨員劉季平(獄中化名徐建人)的活動,劉季平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創(chuàng)辦南京曉莊師范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因參加學運被捕,異地關(guān)押在煙臺模范監(jiān)獄,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長、安徽、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教育部副部長、代部長,北京圖書館館長等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路孟凡在給我毌親信中,提到他營救陶鈍、徐子佩四位共產(chǎn)黨員,進步人士及保護進步青年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投筆從戎參加抗日戰(zhàn)爭的中學校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全面抗擊日本侵略戰(zhàn)爭開始,面對國家危難,路孟凡辭去正誼中學校長職務(wù),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加入了山東籍抗曰名將、黃埔一期李延年將軍領(lǐng)導的部隊,運用當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所學革命理論和軍事知識,輔助李延年部轉(zhuǎn)戰(zhàn)抗日戰(zhàn)場, 成為這支部隊主要將領(lǐng), 這支部隊參加過淞滬會戰(zhàn)、徐州會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并于桂南會戰(zhàn)中協(xié)同友軍擊敗日軍,擊斃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收復(fù)昆侖關(guā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6月,李延年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部設(shè)在西安,參加守備陜西潼關(guān)戰(zhàn)役。1944年5月,日軍集結(jié)重兵由洛陽西犯陜西,妄圖攻取潼關(guān),經(jīng)西安、寶雞直趨四川,奪取成都,占領(lǐng)重慶。為粉碎敵人的陰謀,蔣介石從胡宗南裝備最好的王牌部隊三十四、三十七、三十八、四十集團軍中各抽調(diào)兩個軍,又從川軍三十六集團軍李家鈺部抽調(diào)四個師,從西北軍四十軍馬法五部抽調(diào)兩個師,共三十余萬人,令其開赴豫西前線,并任命李延年為潼關(guān)以東地區(qū)(即豫西地區(qū))抗日前敵總指揮,指揮上述大軍堅守潼關(guān),1944年春在潼關(guān)大敗日軍。1945年8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李延年任第十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山東挺進軍總司令,代表國民政府任山東地區(qū)受降日軍長官,負責接受濟南、青島、德州等地日軍的投降,路孟凡仼十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部少將政治部主任,參加接受山東各地曰軍投降。1946年6月,李延年任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兼淮海指揮部指揮官,蔣介石在山東與八路軍磨擦,內(nèi)戰(zhàn)初見端倪,路孟凡不愿意卷入內(nèi)戰(zhàn),為此,于1946年辭去軍職再次回到正誼中學擔任校長,沒有參加內(nèi)戰(zhàn)是他作出的明智選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救助革命烈士遺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路孟凡先生是我敬佩的一位人品高尚的國民黨人, 我有幸認識並曾拜訪過這位同情共產(chǎn)黨的老人。我母親不止一次向我介紹過這位老先生的故事,路孟凡先生是我外公路友于烈士的堂弟,是一位投身國民革命的熱血青年,路友于十分關(guān)心和培養(yǎng)他。 1927年外公犧牲后,外祖毌老夫人帶著年幼的二個孩子生活十分困難,是路孟凡將我的毌親路端誼送到泰安三中上學,委托校長李泰華先生在學習生活上都盡量提供方便,初中畢業(yè)后路孟凡又安排我母親在濟南一中讀高中。? 1940~1943年我母親作為戰(zhàn)區(qū)流亡學生在西北農(nóng)學院借讀期間, 只有少量政府貸款維持生活,沒有其它生活來源,窮困潦倒。1942年隨軍在西安駐防,參加潼關(guān)保衛(wèi)戰(zhàn)的路孟凡先生專程來到武功縣楊陵偏僻農(nóng)村的西北農(nóng)學院探視我毌親,慷慨提供一筆生活費,路孟凡先生雪里送碳,對革命烈士遺孤的關(guān)懷和照顧,母親終生沒有忘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青島我母親路端誼(中間站立者)與路孟凡先生和夫人的合影。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參加起義的“國府”立法委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路孟凡先生1948年當選出青島地區(qū)立法委員,立法委員系普選產(chǎn)生,相當國會議員,每60萬人選一名,約產(chǎn)生760名立法委員,1949年國共內(nèi)戰(zhàn)失利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臺灣,國民黨政府為對外宣示他們是“合法政府”,動員立法委員遷臺,許諾政治和生活待遇不變,安排飛機接送,約有380余名隨之前往臺灣。1949年上海有53位立法委員宣告起義,脫離蔣介石政府,在這批起義立法委員中有西北農(nóng)學院院長周伯敏,參加北方國共第一次合作進步民主人士郭春濤、范予遂等人,全國解放后都受到優(yōu)待。路孟凡聽從共產(chǎn)黨明友陶鈍等人建議,決心脫離國民黨政府,也參加53位立法委員起義,為逃避青島市國民黨黨部和軍警搜尋,他躲藏在青島市市立醫(yī)院院長王鴻志家中六天六夜,直到青島市解放。解放后,他主動向青島市軍管會說明情況。由于他在青島市國民黨特別市黨部任職、抗日戰(zhàn)爭在國民黨軍隊任高級將領(lǐng)及立法委員等經(jīng)歷,被認定為嚴重歷史問題,路孟凡被判刑七年管制,房產(chǎn)被沒收,1957年獲釋后在青島市半導體二廠成為一名工人,當年經(jīng)他營救出獄多名有良心的共產(chǎn)黨員為他作證,1986年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86)刑二再字第39號法律文書認定:1935年路孟凡參于營救多名共產(chǎn)黨員和進步人士,原判處反革命處刑不當,撤消1950年5月18日刑事判決,不再追究歷史問題,這份糾錯法律文書遲到了36年。這份判決沒有說明路孟凡轉(zhuǎn)戰(zhàn)南北參加八年抗戰(zhàn),參加立法委員起義是否屬歷史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路孟凡先生辭世,陶鈍專門寫了一副挽聯(lián),表達對路孟凡先生的悼念!陶鈍先生在挽聯(lián)中專門提到對當年路孟凡先生對他的</span>營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事變幻莫測,白云蒼狗,歲月留痕,聊聊歷史,珍惜當下,才能不負韶華。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