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湖州·20軍·60師·178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葉培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20軍駐扎湖州地區(qū)有很長一段歷史,作為這個部隊的子弟,我也在湖州地區(qū)學習、生活多年,所以當“湖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沈岸會長約我為他們會刊《太湖風云》寫一篇文章時,我欣然答應,覺得應該寫,也有點故事可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陸軍第20軍(后稱20集團軍)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的部隊,他誕生于土地革命時期的閩東地區(qū)。他經(jīng)受了中國革命各個歷史時期的錘煉,走過了從游擊活動轉(zhuǎn)變?yōu)檎?guī)作戰(zhàn),從游擊兵團成長為主力兵團,逐步建設(shè)成現(xiàn)代化軍團的發(fā)展歷程,是一支光榮的人民子弟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經(jīng)過土地革命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奮斗和發(fā)展之后,1945年11月由蘇中、蘇浙、浙東等地的我黨武裝組建成新四軍第一縱隊,該縱隊于1947年1月整編為華東野戰(zhàn)軍第一縱隊,歷經(jīng)解放戰(zhàn)爭中華東地區(qū)的各主要戰(zhàn)役和戰(zhàn)斗,取得輝煌勝利,大軍渡江前夕,于1949年2月正式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然后勝利渡江,解放上海,準備攻臺,成為我軍的一把利劍,稱“百旅之杰”。1950年11月,全軍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歷經(jīng)二、五次戰(zhàn)役和元山地區(qū)守備戰(zhàn),為打敗不可一世的美帝國主義立下赫赫戰(zhàn)功,創(chuàng)下許多泣鬼神、驚天地的戰(zhàn)斗事跡。1952年10月,20軍全軍回國,回到了他們當初出發(fā)的地方——華東地區(qū)。在后一段時間,他們一方面完成各項戰(zhàn)備任務,同時選地建營房。20軍所屬60師營房于1958年上半年在湖州三天門地區(qū)建成,部隊入住。白雀的軍部大院于1959年12月完成,入住。至此,20軍首腦機關(guān)和一個師較為穩(wěn)定地在湖州地區(qū)駐扎,直至1975年和第1軍對調(diào),移防河南開封。如今許多湖州人,包括我接觸到的一些干部都不知、或知之甚少這段歷史,是有點遺憾的,這也是為什么我愿意寫這篇文章的一條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于50年代初在60師178團任政治處主任,部隊從1957年年初就開赴三天門地區(qū)建營房,所以1957年暑假(我那年由杭州西湖小學畢業(yè),并考上杭州四中)回到湖州,是第一次來到湖州,記得住在離三天門汽車站南邊2~3公里遠的一個村子中,戰(zhàn)士們分住在老鄉(xiāng)家中,但用竹子和稻草搭了座較大的棚子,團長毛張苗叔叔、政委葉伯善伯伯和我爸爸住在棚子的一頭,另外三分之二的空間放著一張大桌子和一些凳子作為會議室,我就在爸爸的床邊上用板子架了一張簡易床。機關(guān)食堂和伙房設(shè)在村另一頭的一個大些的帶院子的房子里。這個暑假,我在那兒度過,騎過水牛、爬過附近的小山(翻過山去就到了部隊建營房的工地)、也和參加過一江山島戰(zhàn)斗的戰(zhàn)士們一起玩耍,印象很深的是曾到戰(zhàn)斗英雄王必和的排里去“看英雄”!從這一年算起,到1963年春節(jié)在白雀度過,我前后在湖州有6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寒假從杭州回湖州,就住到了黃芝山的178團營房,這是該團在歷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正規(guī)營地。這個團,與浙江的淵源很深,1942年7月,我黨創(chuàng)建浙東抗日根據(jù)地,主力部隊是浙東縱隊,他門由原浙東、上海浦東、蘇浙軍區(qū)大部分組成,成員大都是這一地區(qū)的人,如團長毛張苗是奉化人,政委葉伯善是余姚人,浙東縱隊在1945年11月偏為新四軍一縱三旅,178團的前身是三旅七團,于1949年2月編為20軍60師178團。這個團戰(zhàn)功顯著,最著名的是解放后于1955年1月進行的一江山島戰(zhàn)斗,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是否是唯一一次?我設(shè)考證),戰(zhàn)斗十分激烈,傷亡也很大。這一仗后,大陳島國民黨軍席卷島民1萬多人撤去臺灣地區(qū),浙江沿海獲得安寧。而這一仗的主攻部隊就是60師178團和180團,毛張苗,這個抗美援朝中的一級戰(zhàn)斗英雄當時是178團副團長,他擔任了主攻部隊的前線指揮,所以這支部隊中有不少二代取名與這次戰(zhàn)斗有關(guān),毛張苗長子毛一江,次子毛戰(zhàn)海,平濤之子平一江,方明之子方一江,孫源子女孫一江等等。浙江人民沒有忘記一江山島戰(zhàn)役中犧牲的454名烈士,這是和平年代的一次戰(zhàn)斗呀!在椒江市建了“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莊重、肅穆!人民對陵園進行了很好的維護,成為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基地。有一次“兩會“期間,我在人民大會堂遇到一江山島戰(zhàn)役時任前線司令員的張愛萍將軍之子張翔中將,他告訴我,他剛剛?cè)ミ^椒江,看到了當?shù)貙α陥@維護得那么好,感到莫大欣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芝山駐地由一條土公路分成兩邊,一邊是團部大樓和部隊駐地,一邊是干部宿舍和食堂,宿舍是一排排平房,團領(lǐng)導住房是一家一套,三間房、一個披間廚房和廁所。那時部隊的交通裝備很差,團里除兩輛吉普外,幾乎沒有汽車,運輸和進城買東西靠的是馬車。所以,部隊家屬們也就買不到日常用品和蔬菜,基本吃食堂,去湖州買一次東西要走4~5公里到三天門汽車站,再乘路過的長途汽車(南京——湖州——杭州公路)才能到湖州,十分不便和辛苦。有一年暑假,毛叔叔的愛人,時在浙江團省委的劉肖竹阿姨被安排在黃芝山勞動鍛煉,我有時就幫毛叔叔送點東西過去。劉阿姨出身名門大家,浙大高才生,人漂亮、能干,仰慕英雄而與毛叔叔結(jié)成伉儷,我還在她杭州西浣紗路的家里(也是平房)住過。一個英雄、一個美女,可惜在那個年代都過早地離開了我們,留下許多唏噓和遺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葉伯善政委老母當時住在杭州,她老人家有多個子女參加革命且有犧牲者,被當?shù)卣拓摇案锩思摇薄N铱己贾菟闹袝r,怕考不上住校生(床位緊張),考的走讀生,就住在葉伯伯家,她一家人都對我很好,后來他到20軍任干部處處長,又轉(zhuǎn)業(yè)至北京工作,在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任政治部主任,我們一直有來往,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也是他給我提供了幫助,我永遠不忘。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辦的《大江南北》,都是葉伯伯給我看的。不幸的是他于2016年去世。去年,北京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分會還舉行了很莊重的“葉伯善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會,會上我也作了追思發(fā)言。如今,其老伴方志敏阿姨雖已年高,離休在京,但仍身體健康、精神很好,說話底氣十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湖州有了穩(wěn)定住地,我1958年夏就轉(zhuǎn)到湖州一中讀書,“大躍進”年代,直接讀初三,后又保送至湖州中學,于1962年考入浙江大學。而我父親于1960年調(diào)20軍任宣傳處副處長,我們家也就由黃芝山搬到了白雀軍部?;叵肫鹪?78團度過的這幾年,留下較深印象的有楊綱達副團長,他后來擔任軍炮團團長,上世紀60年代未去過越南抗美戰(zhàn)場,又調(diào)任二炮某基地參謀長,如今他有一外孫女在我的推薦下,在我們航天系統(tǒng)工作。還有梁奕行政委、方明副政委,朱波副團長、張?zhí)焐旮敝魅?、黃銀貴和顧林根副參謀長等叔叔們,不知他們是否健在?后人可安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上高中的后兩年和大一時寒、暑假都是回白雀,有時周末也回去。那時白雀沒有公共汽車,軍部改了一輛大卡車,加個棚、加兩排凳,算是進城班車,城里停車位置是黃沙路(后稱紅旗路)。一輛車或因人多,或因脫班還常常坐不上,那就只能走回去。由南門湖中出發(fā),向北出北門,沿著一條大河,河邊有石板路,一路風景倒也不錯,一直走回到白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軍部大院比師、團駐地都大多了,且相對設(shè)施完整。除直屬部隊營房外,還有大禮堂、郵局、澡堂、軍人服務社等服務點,更多的干部宿舍和食堂,還開設(shè)了“前鋒小學”和幼兒園。那幾年,一方面由于經(jīng)濟困難,另一方面也是部隊傳統(tǒng),各戶人家都在山坡上開了地,種植一些花生、紅薯、土豆以補貼生活。我爺爺有次來看爸爸時,開了一些地,種有花生和紅薯。就是軍長余光茂伯伯也不例外,他親自開地、種地、擔糞、挑水。那時,軍部大操場放電影是大家最開心的時刻,大人孩子早早就放了小凳,但我印象深刻的是,軍首長門絕不允許機關(guān)為他們和家屬“占據(jù)有利位置”!也還記得軍民聯(lián)歡、春節(jié)慰問時,湖州湖劇團來演過“越王勾踐”、浙江越劇團來演過“金沙江畔”,還看過20軍文工團、南京軍區(qū)文工團的“柳堡的故事”“紅珊瑚”原版劇,后來很出名的陶玉玲、廖有良等演員都從這些團體走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不少20軍各級干部的夫人都在湖州地方工作,如余軍長夫人季玲阿姨就是嘉興師范黨委副書記,后任嘉興專署文教辦副主任。20軍不少孩子就讀于湖州一中、二中和湖州中學,這些人當中有多人后來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骨干和精英,也走出多名少將、中將、工程院和科學院院士,他們沒給他們的前輩丟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4年年初,父親又調(diào)任60師,那時60師已換防到浙江金華,所以從1964年夏的暑假,我就不回湖州了。但與湖州的緣分仍在,我有個本家舅男周震,鐵道兵干部,他們部隊有一陣也住湖州,所以我舅母沈品蘭也就調(diào)到湖州,從1963年到1970年這幾年,她一直在嘉興地委(當時嘉興地委駐湖州)紀檢部門工作,我因去看望他們和幾個表妹,也常去湖州,他們兩人也都是新四軍老同志,舅母于前幾年,舅舅于去年在上海仙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1968年春去湖州看望舅母一家之后,就一直未去了,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同學聚會,又多次回湖州,看到了湖州的發(fā)展和變化。前幾年,有一次還利用回湖州之機,專門去原20軍大院看看,僅剩大禮堂還在,其他都變了,原來住過的房子也沒有了,但湖州中學卻搬了過來,成了鄰居。又去三天門原178團駐地探訪,那里駐扎的已是某武警支隊,地理地勢還在,可以辨認,建筑全部舊貌換新顏了。交通更不用說,從城里出發(fā),10分鐘左右就到,這兩處似乎就是在湖州城里,一點“遠”的感覺也沒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和沈岸又是如何結(jié)識并成為兄弟和好友的呢?一開始,他作為湖州廣播電視總臺的副臺長,從工作需要對我采訪,從交談中得知:他岳父錢吉叔叔是50年代初178團副參謀長(后去西藏軍區(qū)),和我父親是同團戰(zhàn)友,這樣兩人之間立刻就有共同話題、共同語言、共同的回憶。有時,我還把其他渠道得到的關(guān)于錢吉叔叔的資料立刻轉(zhuǎn)告給他,自然也就關(guān)系更加密切。從多年的接觸中,我覺得沈岸同志是個工作非常認真的人,十分敬業(yè)。舉一例來說,2008年5月,我應杭州市委領(lǐng)導同志的邀請到杭州給青少年做勵志報告,他得知消息后,不辭辛苦,帶了器材到報告現(xiàn)場(露天)進行采訪。湖州電視臺后來也曾為我做過專門報道,應該說從文字到音像都是不錯的,看出來下了功夫,樸實而傳達了正能量。每次去湖,他和夫人李穎都給予很多關(guān)心和照顧,帶我去吃丁蓮芳的千張包子和其他地方美食。我們的交往,傳遞了父輩的精神和“二代人”的友誼,在他眼里,“父輩就是一本書”!今后,研究會的傳承主力也就靠這些“二代人”和“三代人”了!北京也是如此,浙東分會的主要核心人物就是原20軍60師178團政委(葉伯善前任)楊明德之子——楊小峰同志!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注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b>原文刋登于《太湖風云》第49期(2018年10月)。</p> <p class="ql-block"><b>作者葉培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簡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葉培建,1945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蘇泰興,1967年從浙江大學無線電系畢業(yè);1980年赴瑞士留學;1985年獲得瑞士納沙泰爾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87年擔任五院502所研究室主任;1988年擔任中國空間技術(shù)研究院科技委常委;1996年擔任中國資源二號衛(wèi)星的總師兼總指揮;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受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2019年獲得“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葉培建主要從事衛(wèi)星總體設(shè)計和信息處理研究工作。是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中國空間技術(shù)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p>